© 2023 Vermilion Art. All Rights Reserved.
姜培源的画作,就像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三维结构图像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的艺术元素交相辉映。他巧妙地融合了印刷术、雕塑和绘画技巧,将这些元素组合成一种全新的3D视觉语言。在他的画布上,观者可以看到一个多维度的艺术世界,其中既有对传统的致敬,也有对未来的探索。这种创造性的再创作,源自他在伦敦艺术学院UAL的学习经历,那里的艺术氛围和多元文化为他打开了新的视野,激发了他对材料本质的深入探索。《记忆纹理》展览现场
1983年出生的姜培源在江苏长大,他的少年时期正值中国当代艺术蓬勃向上的爆发期。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艺术理念不断交流和辩证发展的“黄金时代”,小小年纪的姜培源也加入了“艺术生大军”,在学校的美术兴趣班学习画画让他对艺术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慢慢地,他开始转向专业美术生的道路,他的绘画才华被老师一举选中成为重点高中的特招生。而在他追求艺术的道路上,他父母的态度截然不同。父亲一向全力以赴地在精神上和物质上支持他,母亲则考虑得更加实际,学画画难道不耽误学习吗?搞艺术找得到工作吗?谈到家庭对他艺术道路的影响,他说到,“这种冲突好像反而是让我在一种热情和冷静交织的环境中成长起来了。”伯明翰艺术学院
姜培源最后用行动证明了他的艺术追求没有错,他考进了伯明翰艺术学院,正式成为了一名科班的艺术生。21世纪初,远赴海外进修艺术可谓是超前又冒险的一步,艺术生的前途在当时朦胧不清,姜培源却敢为人先。伯明翰艺术学院曾为英国第一大艺术学院,他在这座英伦第二大城市的古老街道游走之中收获颇丰。
在西方艺术教育下的波浪式前进姜培源坦言,他对当代艺术的所有认知基本上都是从他在英国的学习开始的。在国内的美术训练的确让他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同时,国内外的美育注重点的不同让他感受到割裂。在技术上,他有足够的自信,但在理论上,他觉得和同学们相比,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姜培源在伦敦求学时期
姜培源用了大半年时间集中精力拓展知识面,同时也苦苦探求自己的绘画风格。对于多年来习惯于有参照物作画,习惯于听从老师安排的艺术生来说,这个学习过程是艰难的。在伯明翰,姜培源很幸运遇到了恩师Yvonne。她在技巧之外,教授了姜培源一些很容易忽视的细节,比如怎样保养一只能用20年的画笔,以及不同的材料带来的不同效果。姜培源也是在实践中,从写实的肖像画,转变到用不同材料去表达抽象的概念。
姜培源用瓦楞纸和马克笔探索的CB系列
在伯明翰一年级的人体课 ,姜培源看到一部分同学用铅笔和炭笔在纸上画,有同学却用彩色卡纸在剪身体的形状,也有同学把画完的画切开,再以立体派的风格重新拼贴,这些基础的形式在当时都给他展现了艺术的丰富语言。于是,用绘画单纯的描绘记录之外,他探索的心蠢蠢欲动。相较于画册里的叙事内容,他更感兴趣的是图像下面的注释“油画,丙烯,坦培拉”,这些作为生产图像的“原料”激发了他的好奇心,这种对材料的兴趣一直延续到今天。
进一步的转变与创新
从伯明翰毕业之后,姜培源进入了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学院进一步深造。他说:“吸引我去Chelsea的主要原因也是过去很多知名的当代艺术家就读过这里,但今天看来用这个来衡量学校也是片面的。” 被问及到最爱的艺术家,他第一反应就是Mark Wallinger,一个以幽默的形式解构马而闻名的艺术家,正是他切尔西的校友。
Mark Wallinger Half-Brother (Exit to Nowhere - Machiavellian),1994–5 ,现收藏于于伦敦泰特美术馆姜培源并不认为两所学校有什么根本性的差别,但是他的导师,观念艺术家Babak,作为一个“不画画的艺术家”,在一开始就对他发出了一个他未曾深入的问题——如果你不画画,你能做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让姜培源思考良久,也改变了他创作时的思维方式。在这种思路的指引之下,他以室友为模特,历时四周创作的肖像画《无题》得到了英国著名的BP肖像画大赛的青年艺术家奖。一时间,他成为了在英的华人艺术圈里炙手可热的新星。姜培源和他的获奖作品“Untitled”
新生代海归青年艺术家
令人讶异的是,研究生毕业之后,他并没有选择他的舒适圈发展,而是回到中国,来到北京进行他的艺术的职业生涯。他用到“理所当然”这个词形容他的回归,这其中也有一直支持他的父亲的影响。回到父亲工作的地方,即便不是同一个职业,在内心深处,不可谓不是一种心灵的寄托。
参观者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馆观赏姜培源作品
姜培源刚回国的时候也正值中国当代艺术进一步商业化、职业化的时期,北京也是最前沿的艺术中心,在这里,他也进行了更辩证的探索。从学校出来到以艺术为职业,姜培源做了很多尝试。对图像和图层以及材料的处理和应用一直是一个线索,也坚持在在形式和方法上不断进行调整。TPS-29, 2019
不断破坏、质疑与挑战
姜培源说,在创作中有时候有点厌倦,他疲于使用一种创作方式并不断想寻求改变。有时候的影响可能是潜移默化的,比如他喜欢在闲暇时间里看体育比赛,有一阵子他的用色就受到排球比赛场地颜色的影响。
姜培源创作中
作为一个会反思自己创作思路的艺术家,他自认为可以把这样的现象归结为商业文化的影响,就像波普艺术一样。他早先年的瓦楞纸系列,是看到艺博会里的冷抽象作品后的质疑结果。这些概念艺术同样给他不少启发,姜培源说,“我感觉那些作品特别装模做样,然后我以此为灵感做了回应性作品。”
2019年,芭莎艺术采访了姜培源,其中提到他钟爱“破坏的力量“。现在我们依旧能看到他作品中依然有不规则存在,但是方法和形式却有了新的突破。
姜培源创作中
五年后的今天,我们再一次提到“破坏”这个词汇,姜培源说:“这种破坏的力量似乎始终贯穿我的艺术实践,它并非仅仅指的是画面上的破坏,它可以是对正经的和标准的挑战,就像拿钥匙划了一下车漆一样。”
TPS 系列
《记忆纹理》展览现场
TPS,即Transparent Paint Skin是近几年持续性探索的最新系列。该系列的最新作品以丙烯颜料和丙烯媒介剂为材料和主题,致力于深入研究绘画。他的实践强调了绘画材料的实质性,以及图像生成的过程、方法和态度。《记忆纹理》展览现场
TPS-1008023-2, 100X80CM, ACRYLIC ON CANVAS, 2023
在最近的创作中,姜培源进一步剖析了“绘画”作为名词的颜料表面和作为动词的生产过程。通过采用预制透明颜料膜和颜料拼贴等技巧,他解构并重新构建了颜料图层与支撑物的关系结构。这一过程孕育出崭新的视觉体验和对绘画概念的重新定义。他融合了印刷术、雕塑和颜料等多种表达手法,在网格之间创造出一个全新的维度,将观众引入一个宛如2.5维度的视觉空间。
TPS-605023-1 局部
通过不规则的网格和线条,他创造出一个既有质感又具有抽象意味的世界。这种平面之下的表现形式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虚幻而又真实的境地,融合了画作与立体之间的微妙平衡。
姜培源
姜培源(1983年生,北京)通过实验性实践将绘画、版画和雕塑的概念融合在一起,探索绘画既作为材料又作为主题的可能性。他强调了绘画的物质性和图像制作的过程,试图解构绘画的概念,生成新的视觉体验概念。姜培源毕业于伦敦艺术大学切尔西艺术学院(UAL),他的作品入选过各种奖项,包括北京今日美术馆的Chris Wainwright奖(2012年)、中国约翰·穆尔绘画奖(2012年)、英国Bloomberg New Contemporaries奖(2009年)、英国Jerwood Drawing Prize奖(2009年)以及伦敦国家肖像画廊的BP Young Artist奖(2008年)。他曾在伦敦、法国和中国的公共机构展出,包括南京AMNUA、北京今日美术馆、上海油画雕塑学院、伦敦国家肖像画廊、沃尔弗汉普顿艺术画廊、苏格兰的阿伯丁艺术画廊以及威尔士的阿伯里斯特威斯艺术中心。
正在展出
《记忆纹理》|Shape of Memories
9th Nov - 16th Dec
致谢
关于朱雀艺术
创立于2015年的朱雀艺术是澳大利亚首间专注中国当代艺术的独立双语画廊,坐落于地标建筑悉尼大桥边,和澳大利亚当代艺术博物馆MCA近在咫尺。朱雀艺术与一批顶尖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和优秀青年艺术家密切合作,致力为澳大利亚及太平洋地区的藏家与艺术爱好者提供一个了解中国当代艺术的平台。Founded in 2015, Vermilion Art is the first independent commercial gallery in Australia focusing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art. It is located near the iconic Sydney Harbour Bridge and within easy reach of the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 (MCA). Through close collaboration with leading and emerging contemporary Chinese artists, Vermilion Art has introduced outstanding Chinese art to the collectors, art institutions and the general public in Australia and the Pacif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