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青海西宁市通报“2名初中生因病死亡”的消息牵动着家长的神经。
这2名初中生为同班同学,前后相隔22天,均因病抢救无效死亡,且从发病到死亡不过半天时间,实验室检测结果均为“脑膜炎奈瑟菌阳性”。
也就是说他们均患了同一种疾病
——“流脑”
流脑,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是由脑膜炎奈瑟菌(Nm)感染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急性化脓性脑膜炎。
Nm根据其荚膜多糖的特异性,可分为12个血清群和不可分群血清群。其中,引起流脑病例的主要是A、B、C、W135、Y、X 这六个血清群。
历史上我国流脑病例以A群脑膜炎奈瑟菌为主,近年来流脑病例中C群、B群脑膜炎奈瑟菌检出呈增多趋势,部分地区C群脑膜炎奈瑟菌已成为流行优势菌群,少数地区检出W135群、X群脑膜炎奈瑟菌。
流脑的发病主要集中在冬春季,尤其是2-4月份,夏季发病较少。每隔3~5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城市发病高于农村,可能与人口流动性大、密切接触机会多有关。
婴幼儿发病率高:从年龄、性别、职业分布上看,6个月至2岁发病率最高,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下降。然而,大年龄段儿童中,如果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也要警惕感染风险。此外,近年来也发现有成年人患病,且成年人的病死率较高。
带菌者和流脑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
这些细菌主要存在于带菌者或患者的鼻咽部,以咳嗽、打喷嚏等方式,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该病菌在外界生活力弱,间接传播的机会少,但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接吻、哺乳等也可能导致2岁以下婴幼儿发病。
流脑的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在4天左右,具有“起病急、病情重”的特点。潜伏期内无明显症状,发病后, 病程进展极为迅速。
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咽痛、咳嗽)、发热与头痛、恶心呕吐、皮肤瘀点或瘀斑(在病情较为严重时,患者的躯干和四肢可能会出现皮肤瘀点或瘀斑,颜色可能为红色、紫色或褐色)。
流脑是一种严重的急性传染病,属于乙类传染病,重症病例可在24小时内死亡,幸存者中仍有10%~20%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包括耳聋、失明、动眼神经麻痹、瘫痪、性情改变、截肢。
据国家疾控局数据,2024年1-5月,全国流脑共报告发病70例,死亡1人;其中,四川省共报告5例,无死亡病例。
首先,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勤洗手:特别是在饭前便后以及接触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后,应及时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以减少病原体传播的风险。
多通风:定期对居住和工作环境进行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经常开窗通风,以降低室内病原体浓度。
强免疫: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以维持身体正常免疫功能。
戴口罩:在疾病高发季节,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通风不畅的公共场所,若确需前往,则需佩戴口罩并保持一定距离,以减少感染风险。
其次,也是最最最重要的
——疫苗接种!!!
疫苗接种是预防流脑的最有效手段。接种流脑疫苗可以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形成对病原体的记忆细胞和抗体,从而保护机体免受感染。根据国家推荐的免疫程序,儿童应在适当年龄接种流脑疫苗,通常为分多剂次完成。流脑疫苗有多种类型,如A群流脑疫苗、A+C群流脑疫苗、ACYW135四价疫苗(推荐接种)等,具体接种服务可以咨询我市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预防接种点。
说明: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将及时删除。本文谨用于流脑科普,部分内容向同行学习借鉴,如有侵权,请联系更正。
[1]《流行病学-第九版》-沈洪兵、齐秀英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
[2]WS 295-2019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断标准
作者:王静思
责编:夏茄翔
审核: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