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假期,秋高气爽,是旅游出行的高峰期。草原旅游的热度攀升、人员的流动性增大、人与动物的密切接触增多,要警惕鼠疫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发生及传播。秋季是鼠疫的高发期,有效的自我防护可防范感染鼠疫!
01
什么是鼠疫?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氏菌(鼠疫杆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宿主动物主要是鼠、旱獭等啮齿类动物,主要以带菌的鼠蚤为传播媒介。其传染性强,病死率高,是我国法定的甲类传染病。
02
鼠疫的主要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6天,个别病例可以达到8-9天。
感染鼠疫菌后,临床上可表现为腺鼠疫、肺鼠疫及败血症型鼠疫等类型。腺鼠疫最为常见,通常表现为发热和局部淋巴结肿大。肺鼠疫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咳血,由于起病急,进展快,病死率很高。败血症型鼠疫,也称暴发型鼠疫,可由腺鼠疫或肺鼠疫发展而成,是最凶险的一型,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神志不清、谵妄、昏迷,进而感染性休克,病死率极高,死后尸体呈紫黑色,俗称“黑死病”。
03
鼠疫的传播途径
1、病媒生物传播:跳蚤是的主要媒介,构成“啮齿动物-鼠蚤-人”的传播方式。
2、接触传播:指人类在屠宰、剥皮或食用肉类时接触了病兽,或接触了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时,鼠疫杆菌会通过人体皮肤表面的伤口或者黏膜进入人体,而造成感染。
3、呼吸道飞沫传播:肺鼠疫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鼠疫杆菌,可借飞沫构成“人-人”之间传播。
04
公众如何预防?
1、外出旅游时,特别是去草原旅游时,要尽量减少与野生动物接触,不去逗玩或者投喂旱獭、鼠类等动物;不要在鼠或旱獭的洞口周围坐卧停留。
2、进入疫源地活动时需要穿长袖长裤,尽量减少皮肤暴露,以防被跳蚤叮咬,从而防止感染鼠疫杆菌。
3、进入鼠疫疫源地旅游的人员要坚持“三不准”,即“不私自捕杀疫源地动物、不剥食疫源地动物、不私自携带疫源地动物及其产品出疫区”。
4、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如勤洗手等是防止鼠疫等各类传染病最有效的措施。同时尽量避免去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出现发热、咳嗽等相关症状时要及时佩戴口罩等。
5、加强自我健康监测,从草原等疫源地游玩回来后,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如出现发热、淋巴结肿大、咳嗽、咳血等异常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疫区旅行史。
编辑:童芳
责编:贺希望
审核人:夏茄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