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咳卷土重来,这些知识你需要了解!建议收藏

文摘   2024-05-30 11:43   四川  


近日“百日咳再现”、“百日咳发病人数激增”等话题频频冲上热搜,引起广泛关注。接下来,本文将介绍什么是百日咳?这波百日咳疫情的现状如何?百日咳高发的原因是什么?百日咳应该如何预防?



 百日咳(pertussis)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末伴有鸡鸣样吸气性吼声和外周血淋巴细胞增多为特征。典型百日咳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卡他期、痉咳期和恢复期,由于病程可长达2~3个月,故名“百日咳”。

  百日咳具有高度传染性,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成年人患病后可能症状较轻(常作为隐匿性传染源),但1岁以下婴儿作为高风险人群易并发肺炎、脑病、肺动脉高压等,有致死风险




数据来源:《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


在1978年我国实行计划免疫之后,百日咳的发病率大幅下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百日咳发病率长期稳定在一个相当低的水平。

根据国家卫生部门发布的百日咳监测数据显示,2017-19年,我国百日咳已有抬头的趋势,2020-21年由于新冠肺炎的流行和一系列的非药物干预措施导致百日咳病例数大幅下降,从2022年开始百日咳呈现上升趋势,2023年下半年至今百日咳更是呈急剧上升趋势。

从图中的全国百日咳监测数据来看,目前这波百日咳疫情仍在爬坡中,尚未过峰。



数据来源:美国CDC官网

几十年来,全球含百日咳成分疫苗在儿童中的接种率一直很高,但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面临“百日咳再现”的挑战。以美国为例,尽管引入了用于婴儿、儿童和青少年、成人的含百日咳成份疫苗(美国含百日咳成分疫苗的推荐免疫程序为2、4、6、15-18月龄和4-6岁分别接种1剂,10-17岁加强接种1剂,18-64岁每10年加强1剂,并推荐孕晚期接种1剂),但美国百日咳监测数据仍显示较高的发病率。




这种原本已经处于低流行状态的国家法定传染病,为什么会“卷土重来”呢?可能主要由以下几种原因引起:

百日咳毒株的变化

含百日咳成分疫苗(包括百白破三联疫苗、IPV-百白破四联疫苗及IPV-百白破-HIB五联疫苗等)及抗生素在全球的广泛使用,让百日咳毒株通过疫苗、抗生素的筛选获得了更强突破免疫选择的能力和更广泛的传播的能力。一些研究发现2018年至2022年期间我国百日咳流行毒株由ptxP1型(对红霉素类药物普遍耐药)转变为ptxP3型(对红霉素类药物普遍敏感),并发现了这种较高毒力的ptxP3型菌株也获得了红霉素类药物的耐药性,毒株的转变对目前使用的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提出了挑战

百日咳诊断的灵敏度提升

2023年12月,国家卫健委《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的修订,更新了百日咳诊断标准,将百日咳核酸检测、单份血清PT-IgG抗体等公认的实验室检测方法纳入诊断依据,提高了百日咳诊断水平和灵敏度,这可能是2024年1-2月的百日咳发病数相比2023年急剧上升的原因之一。

人群普遍易感

一般可通过自然感染或接种疫苗两种途径获得对百日咳的免疫力,但获得的免疫力都不能持续终生。我国尚无6岁以上儿童和成人用含百日咳成分疫苗,随着儿童时期获得的百日咳抗体逐渐衰减,青少年及成人群体的免疫水平薄弱。青少年、成人感染增加,其感染症状通常不典型常作为隐匿性传染源继发婴幼儿的发病,这也是导致百日咳发病升高的原因之一。



(1)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百日咳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但目前国内尚缺乏青少年、成人适用的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

对于婴幼儿(0-1.5岁):应按照国家免疫程序及时、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有效降低感染发病和重症病例发生风险。国内含百日咳成分疫苗的免疫程序为3、4、5月龄各接种1剂,18月龄加强1剂。

对于6岁儿童:国内已上市的百白破三联疫苗说明书中的接种对象为3个月-6周岁,6周岁前未完成基础免疫的儿童可补种未完成的剂次 。根据目前国家免疫规划程序,6岁接种1剂白喉破伤风疫苗(白破疫苗)。《中国百日咳行动计划专家共识》中提到完善中国百日咳疫苗免疫程序和免疫策略。目前免疫策略相关研究正在开展,若将6岁接种的白破疫苗调整为百白破疫苗,在6岁加强1剂含百日咳成分疫苗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对于6岁以上青少年、成人、孕妇、老年人等:美国免疫实践咨询委员会(ACIP)建议在10-17岁加强1剂含百日咳成分疫苗,18-64岁每10年加强接种1剂,并建议孕晚期妇女接种1剂。目前国内用于青少年、成人接种的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正在研发中。

(2)及时就医

若出现咳嗽持续2周以上、伴有痉挛、程度剧烈等症状,应早就医,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3)做好日常健康防护

婴幼儿、儿童、年老体弱者、孕妇等易感人群在百日咳流行季,尽量做到公共场所戴好口罩。若家长出现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近距离照护婴幼儿时应科学佩戴口罩,降低婴幼儿的感染风险。室内经常开窗通风,勤洗手、适当锻炼、清淡饮食,提高自身免疫力


素材来源于网络,仅用于科普宣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峨眉山疾控中心
传播健康科普知识和理念,权威发布及科学解读疾病预防控制相关信息,创造健康环境, 促进人民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