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的代价!蚊子传播的疾病,你了解多少?

文摘   科学   2024-07-12 17:01   四川  













蚊子是一类令人厌恶的害虫,不仅叮咬吸血给人们带来不适,更是许多疾病的重要传播媒介。本文介绍了疟疾、登革热、乙脑、丝虫病几种蚊子主要传播的疾病,包括这些疾病的传播途径、临床症状、预防控制措施等内容,旨在提高公众对蚊媒疾病的认知和防范意识。


一、引言

蚊子是双翅目蚊科昆虫,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它们不仅在夜间嗡嗡作响、叮咬人类,更是传播多种严重疾病的罪魁祸首。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每年因蚊媒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数百万。了解蚊子传播的疾病,对于预防和控制这些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二、蚊子传播疾病的机制

蚊子传播疾病主要有两种方式:生物性传播和机械性传播。

(一)生物性传播

当蚊子吸食了含有病原体的血液后,病原体在蚊子体内经历发育、繁殖等过程,使蚊子成为病原的储存宿主和传播媒介。当蚊子再次叮咬健康人时,病原体随蚊子的唾液进入人体,导致感染。

(二)机械性传播

蚊子在吸食血液的过程中,口器可能会沾染病原体。当蚊子随后叮咬其他人时,口器上的病原体可随之进入人体,但病原体在蚊子体内没有发育和繁殖的过程。


三、蚊子传播的主要疾病

(一)疟疾

1.病原学

疟疾是由人类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寄生虫病可感染人类的疟原虫有4种:间日疟原虫、恶性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分别引起间日疟、恶性疟、三日疟和卵形疟

2.传播途径

疟疾的传播媒介是雌性按蚊。当雌性按蚊叮咬疟疾患者或带虫者时,血液中的疟原虫被吸入蚊体内,发育繁殖形成子孢子。这些子孢子侵入按蚊唾液腺,当蚊子再次叮咬人时,子孢子随唾液进入人体,引发感染。

3.临床症状

间日症和卵形症的潜伏期为13-15天,三日症为24-30天,恶性症为7-12天。疾的典型症状包括突发高热和大量出汗等。寒战常持续20分钟-l小时。随后体温迅速上升,通常可达40以上,伴头痛、全身酸痛、疲乏,但神志清楚。发热常持续2-6小时。随后开始大量出汗,体温骤降,持续时间为30分钟~1小时。此时,患者自觉明显好转,但常感乏力、口干。

4.流行现状

疟疾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非洲东南亚。我国在2021年实现了消除疟疾的目标但云南、海南等24个省份具备疟疾传播条件。在云南等地的边境地区,接壤的境外地区为疟疾流行区,不仅有跨边境输入的疟疾病例,也有被感染的按蚊飞越国境传播的风险,相对来讲发生传播的风险较高。WHO报告,2022年全球有2.49亿人感染疟疾,并导致60.8万人死亡。

5.预防与控制

预防疟疾的主要措施包括防止蚊虫叮咬、预防性服药和疫苗接种。防止蚊虫叮咬的方法包括使用蚊帐、蚊香、驱蚊剂,清除蚊虫滋生地等。预防性服药可根据旅行目的地和停留时间,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疟药物。目前,疟疾疫苗已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推广使用。

(二)登革热

1.病原学

登革热是由伊蚊(俗称“花斑蚊”)传播的因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登革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分为4个血清型(DENV-1DENV-2DENV-3DENV-4)。

2.传播途径

登革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病毒在蚊体内复制8-10天后即具有传染性,当带毒蚊子叮咬健康人时,病毒随唾液进入人体。

3.临床症状

登革热的潜伏期为3-14天,发病急骤,患者出现畏寒、高热头痛、肌肉和关节疼痛皮疹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鼻出血、皮下出血等。严重者可发展为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表现为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休克等,病死率较高。

4.流行现状

登革热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尤其是东南亚、太平洋岛屿、美洲和非洲等地。近年来,我国登革热疫情呈上升趋势,主要发生在云南广东浙江福建广西海南等南方省份。

5.预防与控制

预防登革热的关键是控制和消灭蚊虫滋生地,加强个人防护,如使用驱蚊剂、穿长袖衣物、安装纱窗等。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和疫苗,但有一些疫苗正在研发和临床试验阶段。

(三)流行性乙型脑炎

1.病原学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乙型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2.传播途径

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三带喙库蚊,但库蚊、伊蚊和按蚊的某些种都能传播本病当它们叮咬感染的动物(尤其是猪)后,病毒进入蚊体内迅速繁殖,再通过叮咬将病毒传给人和动物

3.临床症状

乙脑的潜伏期为4-21天,发病初期症状为发热精神萎靡、嗜睡、头痛等,随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障碍、抽搐、惊厥、呼吸衰竭等。重症患者常留有后遗症,如痴呆、失语、瘫痪等。

4.流行现状

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地区是乙脑的主要流行区,我国除东北、新疆、西藏和青海外均有本病流行。每年7-9月是乙脑的发病高峰期,儿童和青少年是主要发病人群。

5.预防与控制

预防乙脑的主要措施是接种乙脑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此外,加强家畜管理,做好防蚊灭蚊工作,也是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

(四)丝虫病

1.病原学

丝虫病是由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组织、皮下组织或浆膜腔所致的寄生虫病,我国常见的丝虫有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

2.传播途径

丝虫病的传播媒介是库蚊按蚊,当蚊虫叮咬丝虫病患者或无症状带虫者时,吸入含有微丝蚴的血液。微丝蚴在蚊体内发育为感染期幼虫,当蚊子再次叮咬人时,将感染期幼虫传入人体。

3.临床症状

丝虫病的潜伏期4个月-1年不等,临床表现因虫种、寄生部位、机体反应性等因素而异。早期主要表现为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反复发作,可导致淋巴管阻塞,出现象皮肿、乳糜尿、鞘膜积液等慢性阻塞性病变。

4.流行现状

丝虫病曾经是全球广泛流行的寄生虫病,但经过多年的防治,全球丝虫病的流行状况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于2006年实现了消除丝虫病的目标。

5.预防与控制

预防丝虫病的主要措施是消灭蚊虫滋生地,控制蚊虫数量,加强个人防护,防止蚊虫叮咬。


四、结论

蚊子作为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给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蚊媒疾病的流行范围和强度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加强对蚊媒疾病的监测和防控,提高公众的防范意识,对于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传染病学.9.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END


峨眉山疾控中心

作者:夏茄翔

审核:刘   强



峨眉山疾控中心
传播健康科普知识和理念,权威发布及科学解读疾病预防控制相关信息,创造健康环境, 促进人民健康。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