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报告猴痘病例数超过1.56万例,已超过去年病例总数,其中死亡病例达537例。除了感染人数大幅增加,本轮猴痘疫情令人担忧的一点是,一种新的Ib型变异株正在快速蔓延。今年5月,非洲学者率先报告新型猴痘病毒Ib谱系,而最近1个月内,刚果(金)的4个邻国陆续打破“猴痘零感染纪录”,约90例感染与新变异株有关。此外,瑞典也于8月15日确认了首例Ib型猴痘感染病例,该患者曾前往非洲,这是本轮猴痘疫情暴发以来,非洲大陆以外确诊的首例Ib型感染病例。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介绍,2022年之前,猴痘主要是由啮齿类动物传染给人类,且主要在非洲流行,很少在其他地区出现,之后,由人与人之间的性行为、主要是男男性行为导致了猴痘在全球的暴发,当时造成流行的毒株为猴痘II型分支。而据世卫组织,今年猴痘肆虐主要由于I型分支,且包括Ia和Ib两种分支,这两种都比前次流行的II型分支引起更严重的疾病。此外,II型分支同样在流行,喀麦隆、科特迪瓦、利比里亚、尼日利亚和南非均报告了II型分支的病例。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卢洪洲表示,猴痘Ib型毒株不仅通过动物传播,还可通过人际接触传播,如分泌物、皮疹或受污染物品。与IIb变异株相比,Ib型更常通过性渠道传播,且引起的病变多见于生殖器,而非手部、胸部等明显区域,增加了无意间传播的风险。值得注意的是,与两年前的首波猴痘疫情不同,此次受影响最大的人群是妇女和15岁以下的儿童,儿童占病例人数的70%以上,占死亡人数的85%。李侗曾分析,这次疫情中造成大量儿童死亡,传播途径应该是动物传染给人,加上I型分支的毒力更强所致。猴痘主要通过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小孩子可能在和动物接触玩耍的过程中,接触到了感染动物的分泌物、体液等,或者被抓伤咬伤,再加上非洲经济卫生条件较弱,更不利于疾病控制。另一种解释是随着天花被消灭,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群体基本不再接种天花疫苗,而天花疫苗对于猴痘有交叉免疫的效果,导致了群体免疫屏障的下降,尤其是儿童。
猴痘是一种由猴痘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性人畜共患病,传染源包括猴痘病例及感染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非人灵长类动物。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通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长时间近距离吸入病例呼吸道飞沫传播;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及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感染传播。感染猴痘病毒后,潜伏期为5—21天,多为6—13天,病程约2—4周,免疫力低下患者的病程可能较长。初期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大多数病例症状会自行消失也有重症和死亡发生,主要为儿童、孕妇和免疫力低下人群。8月15日,我国海关总署发布了关于防止猴痘疫情传入我国的公告,出台了一系列入境防控措施,包括对来自猴痘疫情国家或地区的入境人员和货物进行严格监测,以防止病毒进入中国,确保国内公众的健康安全。公告中指出,所有来自猴痘疫情发生国家或地区的人员,如果曾接触过猴痘病例,或出现包括发热、头痛、背痛、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症状,必须在入境时主动向海关申报。这些人员将接受医学检测和必要的采样。此外,来自疫情发生地区的交通工具、集装箱、货物和其他物品,如被怀疑已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也需按照规定进行卫生处理。目前我国猴痘病毒感染情况如何,我们又该如何做好防范呢?根据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显示,截至2024年6月底,国内猴痘共报告发病357例,无死亡病例。卢洪洲表示,目前我国境内流行的猴痘病毒株属于IIb分支C.1.1谱系,考虑到旅游旺季和国际交往的频繁,猴痘病毒的跨国传播风险可能随之上升,但猴痘病毒主要通过长时间密切接触传播,如性行为、皮肤接触以及与他人近距离呼吸或交谈,人际传播能力相对较弱。此外,国内许多40岁以上的人已经接种过天花疫苗,可提供85%的保护率。同时,考虑到国内目前严格的边境防疫管理方法,新病例很难从国外传播到国内。基于目前的防控措施和国内的疫情监测情况,中国内地再次出现2023年感染数快速增加的可能性较低,不过仍需保持警惕,以应对可能的疫情变化。猴痘自去年起已被纳入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进行管理,要如何预防,国家疾控局此前已有相关解读。1.出境旅游人员,要关注目的地国家和地区猴痘疫情信息,尽量避免前往疫情高发地区;2.避免接触可能携带猴痘病毒的动物,如啮齿类、灵长类和有袋类动物等;3.避免与确诊猴痘病例发生密切接触,若意外接触,应用肥皂水或使用含酒精的洗手液洗手;4.如怀疑自身患有猴痘,应及时主动就诊,并告知医生相关行为史;5.如家人、朋友确诊猴痘,要注意个人防护,不要与患者密切接触,同时避免接触患者使用过的衣服、床上用品、毛巾和其他生活用品,避免共用卫生间,并做到勤洗手、勤通风;来源:广东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