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级上册名著《朝花夕拾》必背知识点梳理

文摘   2024-11-05 08:58   广东  

初中语文学习资料

添加老师微信TTJYW666


7年级上册名著《朝花夕拾》必背知识点梳理

作家介绍

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绍兴县)一个破落士大夫家庭。“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开始使用的笔名。鲁迅在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学医,后痛感治疗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病痛,便改行从文提倡文艺运动。1909年回国,在杭州、绍兴任中学教员。1918年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并在《新青年》上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其后又发表了《孔乙己》《药》《阿Q正传》等著名小说,并撰写大量杂文、散文,批判旧思想、旧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1923年出版的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鲁迅对于中国新文化、新文学的贡献是巨大的,他的思想、他的作品,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鲁迅也因此成为20世纪中国思想界、文学界的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

鲁迅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便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作品介绍

《朝花夕拾》是鲁迅唯一一部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揭露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种种丑恶的不合理现象,同时反映了有抱负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旧中国茫茫黑夜中,不畏艰险,寻找光明的困难历程,以及抒发了作者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文集以记事为主,饱含着浓烈的抒情气息,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和议论融为一体,优美和谐,朴实感人。作品富有诗情画意,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形象生动,格调明朗,有强烈的感染力。

 书名含义

《朝花夕拾》是鲁迅创作的以回忆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生活为主的散文集,写于1926年6月至11月。《朝花夕拾》题目含义是:早上的花,晚上捡拾起来。意即“旧事重提”的意思。所收集的文章都是回忆性的散文。据鲁迅说《朝花夕拾》的文章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朝花夕拾》是关于鲁迅生平史实的第一手资料,我们可以从中看到早年鲁迅的完整形象。

 创作背景

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声讨反动政府的无耻行径,遭到反动政府的迫害与通缉,不得不过起颠沛流离的生活。尽管生活艰苦,他还是写了不少的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等三篇散文,与他在惨案发生之前写作的《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一起收入了散文集《朝花夕拾》。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带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锁记》《藤野先生》和《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散文与在北京创作的另五篇散文就构成了《朝花夕拾》的全部。

《朝花夕拾》于1928年出版。

 阅读指南

顺口溜速记:范琐无父藤,阿狗二百五。

《朝花夕拾》的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反动、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每一篇都从不同角度反映出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角。

《朝花夕拾》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的学生阅读写作都以记叙为主,所以建议七年级学生在阅读《朝花夕拾》时,对以议论为主的三篇文章《狗·猫·鼠》《无常》《〈二十四孝图〉》浅尝辄止,结合写作背景和注释,理解议论针对的对象和作者所持的观点立场就可以了。对以记叙为主的文章,就要读细致一些,理清事件的时间顺序,明确事件的地点转换,注意事件的因果联系,明确人物之间的关系,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

 常见考点

1.有关鲁迅和《朝花夕拾》的文学常识。

2.概述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故事情节,分析阿长、无常、寿镜吾、衍太太、藤野先生、范爱农等人物的形象或性格特点。

3.理解每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在鲁迅人物身上寄寓的思想感情。

4.品析精彩片段,如为某个精彩片段写批注,欣赏其精妙之处。

5.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鉴赏鲁迅散文的艺术特色。

6.对作品内容、人物形象、艺术特色进行相同作品间的纵向比较以及不同作品间的横向比较,从而提升对鲁迅作品的认知水平。

解答以上的阅读题,必须建立在真正阅读的基础上,化零为整,从一篇篇文章中提取出“主线”来,这对我们的思维提升很有益处。怎么化零为整呢?大家可以画出思维导图,从看似独立的文章中寻找一条主线;还要对作品的写作背景与内涵意蕴有所了解和思考,努力读出文字背后的东西来。

答题思路:

1.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如作者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2.在对往事深情的回忆中,作者无法忘却现实,不时地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鲁迅先生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3.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则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

4.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作者表面上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其实是反话正说,在叙述中暗含“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

5.在散文中常用对比手法。如《五猖会》中通过“我”看迎神赛会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教育制度的反感与批判;《无常》中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的对比,表现了某些“人格”不如“鬼格”之人的丑恶面目。

 章节内容

这十篇散文是按时间顺序写的,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怀念类——主要挖掘普通人身上朴实、善良等美好品质流露出作者的真挚感情。

1.《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

文章刻画了一位迷信、粗俗、不拘小节但却真诚、善良、关心孩子的劳动妇女形象抒发了“我”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2.《藤野先生》——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主要)和弃医从文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次要)。

文章回忆了”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了在仙台学医时老师藤野先生对“我”的教诲通过写“讲义事件”等不仅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也写出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动因。文章突出表现了藤野先生严谨、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3.《范爱农》——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

在日本留学时”与范爱农在同乡会上为要不要发电报痛斥清政府残忍杀害徐锡麟一事而发生争执”认为他“很可恶”。后来“我”与他在故乡重逢冰释前嫌谈起各自的经历并回忆了在东京产生误会的根源。报馆案风波中范爱农追求革命却备受打击迫害。后来范爱农落水而死”怀疑他是自杀。

第二类:童趣类——记叙童年、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表达对旧日美好生活的眷恋,也有对旧礼制的批判。

1.《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对儿童的压制和摧残。

“我”盼望着见到繁盛的迎神赛会。终于”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内心十分高兴。然而正要出发父亲却强迫“我”背完《鉴略》才能去”的兴致便一扫而光了。文章再现了“我”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书时扫兴又痛苦的感受写出了孩子对父母毫不顾及儿童心理的无奈和厌烦。

2.《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讽刺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的军阀统治文人。

文章描述了“我”儿时在乡间迎神赛会和戏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说明了“无常”是一个具有人情味儿的鬼他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人们的喜爱。文章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以及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写出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以及对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的感受。

文章先写了“我”在百草园里的生活回忆了百草园的景物、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和冬天在雪地捕鸟的相关事件乐趣无穷;又写了“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回忆拜师、询问“怪哉”、读书和课上描画等事,严格但不乏乐趣。

4.《琐记》——介绍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的一段故事。

文章描写了自私自利的衍太太并主要回忆了“我”到南京求学的经历——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及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与此同时”不顾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我”对于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反对束缚儿童天性认同儿童个性发展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开篇对百草园的描写与后面对捕鸟雀过程的叙述写得生趣盎然一并体现了儿童的天真与活泼。

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批判

封建礼教对儿童的荼毒。《〈二十四孝图〉》描述了作者幼时看《二十四孝图》的心理听完二十四个故事后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尤其是其中“老莱娱亲”“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更是使少年鲁迅产生了深深的畏惧。

旧的教育方法、书籍的使用对儿童天性的破坏。

《五猖会》中父亲要求孩子背熟《鉴略》否则就不能看五猖会。“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简单的一句心理描写却刻画出了儿童心中不能弥补的裂痕。

提倡乐学

《阿长与〈山海经〉》:

“我”常常去叔祖的书斋看书随着自己的兴趣既看了“制艺和试帖诗”也看了“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而且还有模有样地评出了自己最爱看的一本。这种读书方式与私塾、家庭教育中的方式完全不同,“我”非但没有反叛、害怕,反而是主动地找书阅读。

“我”对绘图的《山海经》十分痴迷在得到它后欣喜若狂。

第三类:批判类——以议论为中心穿插童年的生活经历讽刺和批判旧社会与旧道德。

1.《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

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追忆幼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对猫的罪行进行清算: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时而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

2.《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的实质

这篇文章重点回忆儿时“我”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我”先是和S城一个“名医”叶天士周旋过两年然后请了“名医”陈莲河但都没能治好父亲的病。文中分别描述了两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所谓“名医”实为庸医的真相批判了他们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丑恶本质。

3.《〈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我”从当时反对白话的行为谈起怒斥了这种行为并感叹当时的小学生只能读一些粗拙的白话文作品由此忆述自己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时的感受着重分析了“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个故事。

①老莱娱亲:老莱子70岁时,为解除年迈双亲的孤寂无聊,穿戴上小孩子的彩衣花帽,手里摆弄着小拨浪鼓,手舞足蹈地在父母面前嬉笑耍乐,给父母亲表演滑稽节目。有时担水进屋,诈跌在地,学孩子哭,千方百计逗二老开心,。他的孝行感动了楚王,亲往请其出山辅政,老莱子面对高官厚爵,毫不动心,婉言谢绝了楚王的聘请,陪双亲终老山野。

郭巨埋儿:郭巨,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觉得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③卧冰求鲤: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养他,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他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总是让他打扫牛棚。父母生病,他忙着照顾父母,连衣带都来不及解。一年冬天,继母朱氏生病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忽然间冰化开,从裂缝处跃出两条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继母又想吃烤黄雀,但是黄雀很难抓,在王祥担心之时,忽然有数十只黄雀飞进他捕鸟的网中,他大喜,旋即又用来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有诗颂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留得卧冰模。

 人物形象

《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六个主要人物,是作者的保姆(长妈妈)、恩师(藤野先生)、朋友(范爱农)、父亲、作者儿时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和邻居(衍太太)

主要人物

相关情节

性格特征

长妈妈

①切切察察的毛病、阿长的睡相,表现了阿长的粗鲁和不拘小节;②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让“我”吃福橘,既表现了阿长迷信、守旧,也表现了她朴实和善良的一面;③讲“长毛”的故事,”对阿长产生了敬意;④谋害“我”的隐鼠,”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⑤买来《山海经》,”对她产生了新的敬意,透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尊敬和感激,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题。

有点粗俗、迷信、守旧,但善良、热心、忠厚、真诚

藤野先生

①“添改讲义”表现了他对工作的认真负责;

②“纠正解剖图”表现了他的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③“了解中国女人裹脚”表现了他没有民族偏见的特点;

④“关心解剖实习”表现了他的热情诚恳、注重调查、治学严谨。

正直、热情,诲人不倦,治学严谨,没有民族偏见

范爱农

①徐锡麟事件,同乡会争执,初识范爱农,表现出他的冷静、深刻;②酒楼里叙旧,表现他找不到革命之路时的苦闷;③报馆案风波,革命令人失望,他陷入更凄苦的境地。

①外表极冷,冷静理智、对问题有深刻认识;②内心极热,对师友、知己有极深的感情,对改造社会,为天下苍生谋福祉有极大热情

父亲

鲁迅对要去看五猖会十分高兴,然而正要出发,父亲却强迫他背熟《鉴略》才能去。

古板严厉,不了解儿童心理,但疼爱孩子。

寿镜吾

他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思想却也开明,对爱玩的孩子们并不严加斥责。

刚正、质朴、博学

衍太太

①鼓励孩子吃冰;②挑唆“我”偷母亲的珠子卖钱并散布流言。

喜欢使坏,自私自利,多嘴多舌

 作品主题

《朝花夕拾》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幅幅世态图和风俗画。虽然是回忆性散文,但是有现实的斗争性和深邃的思想性,蕴含着作者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对现实的执着态度。

它的思想内容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具有对封建教育、封建道德、封建顽固派的批判意识。

《二十四孝图》中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丑恶和残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五猖会》中鞭挞了封建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儿童活泼可爱的天性的束缚、压制和摧残;《无常》一文中采用《聊斋志异》的讽刺笔法,揭露了人间没有公正的裁判,嘲讽了那些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父亲的病》中有力地痛斥了那些勒索钱财、草营人命的庸医;《琐记》中刻画了洋务学业内的“乌烟瘴气”;《藤野先生》则入木三分地勾勒出昏庸无耻、不学无术的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2.表现对亲友和师长的崇敬、怀念之情。

作者通过对青少年时期生活片断的回忆,记叙他所接触到的一些人物的感人事迹,塑造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长妈妈、藤野先生、范爱农等,赞颂他们身上表现出的优秀品质,表现出对他们的深切怀念之情。《阿长与山海经》里的长妈妈,是个热情、纯朴、善良、给幼年的鲁迅以极大关爱的劳动妇女。作者真实地描述了长妈妈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所以“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全文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藤野先生》中的藤野严九郎是个生活随便、不拘小节的人,但是治学严谨,对留学日本的作者没有民族偏见,给予真诚的帮助和指导,使作者终身难以忘怀。作品介绍了藤野先生为作者修改讲义的详细过程。正是这位人格高尚的日本老师鼓励着鲁迅与资产阶级文人进行着顽强的战斗,使他成为思想文化战线上一位伟大的旗手。

《范爱农》中的范爱农是个性格倔强、落落寡欢、富有正义感的爱国知识分子。鲁迅与范爱农是在日本留学期间相识的,并且有过激烈争吵。原因是革命党人徐锡麟、秋瑾被反动政府杀害,浙江籍留日学生召开同乡会,就是否给北京政府发电,痛斥满清政府的无人道发生了分歧。鲁迅主张发电声讨,范爱农则主张不必发电,理由是“杀的杀掉了,死的死掉了,还发什么屁电报呢”。正是这争吵,说明范爱农生性倔强,对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完全丧失了信任。辛亥革命使范爱农变得兴奋和勤快,说明他是个具有强烈反清思想的爱国知识分子,最后这样倔强的知识分子被逼上绝路。作品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失败所造成的这一悲剧。文章最后以“现在不知他惟一的女儿景况如何?倘在上学,中学已该毕业了罢”,表现作者对亡友的深深怀念。

3.批判封建思想、封建制度对青少年的毒害思想。

这些散文以“我”为线索,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看到封建社会、封建教育制度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摧残,使他们受到极大的伤害,表现作者强烈的反封建的战斗精神。作者无情地批判封建孝道的愚昧和残忍,揭露其虚伪性和欺骗性。在《二十四孝图》中,作者说:“其中最使我不解,甚至于发生反感的,是《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通过这两件事来说明愚昧的封建孝道只是骗人的把戏而已,作者对束缚青少年成长的封建教育制度极度厌恶,控诉这种教育对儿童心灵的摧残。

联系汤汤微信TTJYW666

不定时更新,点赞关注不迷路


汤汤教语文
从业10年一线语文名师,专注于从教学中总结实用版提分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