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 · 第四单元总复习

文摘   2024-11-13 17:03   广东  

小学初中语文学习资料

添加老师微信TTJYW666

第四单元

12课《纪念白求恩》

冀(jì):1.希望:~求(希望得到)。~幸。~望。~希。  2.河北省的别称 3.姓。

派遣(pài qiǎn):1.予或予正式件或授明文件的方式委派2.派往某特定目的地  3.命令地位低的人去干某事

xùn zhí):指的是某个职务事而死亡,是一义词 

机(dòng jī):促使人事某的念  

隘(xiá ài):基本含是指不宽阔在更多的引申心胸、量、见识等不宏大广。  

端(jí duān):形容、名。指事物展的端点状态两个最高峰,两个为对立的方面。  

忱(rè chén):心;衷;热诚情的、慷慨的、热诚的或富于同情心的性状态

lěng qīng 粹(chún cuì) 佩服(pèi fú)    高明(gāo míng 

鄙薄(bǐ bó)1、指轻视;看不起;2略微薄(多用谦辞)3. 轻视弃。4. 指相貌猥,不厚重。

出路(chū lù)1.关闭的地方或空向外的通道 2.向前展的途;摆脱逆境的,前途3.商品的

怕重(niān qīng pà zhòng):指接受任务时拣轻的担子挑,怕挑重担。(贬义

漠不心(mò bù guān xīn):漠:冷淡。度冷淡,毫不心。(贬义

麻木不仁(má mù bù rén):不仁:有感。肢体麻痹,失去知。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心。(贬义

精益求精(jīng yì qiú jīng):精:完美,好;益:更加。好了求更好。 

见异jiàn yì sī qiān):变动。看另一事物就想改的主意。指意志不定,喜一。(贬义

(一)文学常识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他的主要著作收在《毛泽东选集》中。

(二)文章主题

本文概括叙述了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寻常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三)结构

第一部分(1)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2)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3)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4)总结全文,点明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深刻意义,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四)议论文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的形式: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3)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五)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 

第二段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个段落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显。夹叙夹议,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思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向他学习。

(六)重点问题:

1“只见过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 

明确:“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白求思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 

2“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 

明确:不行。“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 

(七)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1、设问句,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引起读者的注意。 

2、双重否定句,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他,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加强肯定的语气。 

3、排比句,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13课《植树的牧羊人》

dòng):1.房屋的脊能担重任的人:~梁。~宇。~雕梁。 2.,指房屋:一~房子。 

jiǎn):1.:挑~。~。~。挑肥~瘦。 2.”。

戳(chuō):1.用硬物尖端触击,刺:~穿。 2.因猛硬物而受坏:~。~了手。 3.立,站立:把棍子~住 4.章:~。盖~子。  

慷慨(kāng kǎi):大方;不吝  

篷(zhàng péng):用帆布或其他材料做的折式住  

墟(fèi xū):         坍塌(tān tā):  

hū xiào):(出高而音。 

滚烫gǔn tàng):很  

张扬zhāng yáng):声张

liū dá):也作蹓跶闲逛;漫步。

琢磨(zuó  mo):1.琢和打磨[玉石] 2.过润色加以修改(指文章等) 3.思考;

chóu láo):1.物酬力的人 2.

硬朗(yìng lǎng):指身体健、强硬有力、敢于担

水渠(shuǐ qú):人工掘的渠道。

liú  tǎng):液体流

秃秃guāng  tū  tū):形容有草木、叶、毛等盖着的子。

不毛之地(bù máo zhī dì):不生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瘠。

底(páo gēn wèn dǐ):比追究底

沉默寡言(chén mò guǎ yán):不,很少说话

(一)文学常识

.乔诺,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二)文章思想内容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三)重点问题

1、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牧羊人的形象特点有哪些?

①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无私、慷慨。 

②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自信,果断。 

③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积极生活,爱整洁。 

④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目标远大而高尚。 

⑤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无私,俭朴。 

14课《走一步再走一步》

凸出tū chū lái     训诫xùn jiè      峭壁qiào bì    迂回yū huí曲折回旋的;环绕的。         

嘲笑cháo xiào    啜泣chuò qì抽噎;抽抽搭搭地哭。        暮色  mù sè      lǚ cì  

 níng  shì不眨眼地看。     sǒng  lì 高高地矗立。     

灰心丧气huī xīn sàng qì   高不可攀gāo bù kě pān         nà hǎn诧异奇。

瘦骨嶙shòu gǔ lín xún     头晕目眩tóu yūn mù xuàn   

小心翼翼 xiǎo xīn yì yì  形容举动十分谨慎,毫不敢疏忽。  

肉跳 xīn jīng ròu tiào 因担心灾祸临头恐不安的子。

(一)文学常识

作者: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心理学家。

(二)文章思想内容

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能战胜困难。

15课《诫子书》

(一)文学常识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二)重点内容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2、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15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品行,是依靠安静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是依靠节俭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寡欲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宁静就不能到达高尚的思想境界。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必须学习才能增长,不学习就不能有广博的才干,没有志向就不能成就学业。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冒险急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间流逝,意志随岁月消磨,于是就落魄,大多不能融入社会,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的及呢?

一、文学常识:

  诫子书》选自 《诸葛亮集 ,作者 诸葛亮 ,字    孔明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你以前听过他的小故事  三顾茅庐、赤壁之战、七擒孟获  ,陆游对其所著千古传诵的表文曾称赞道:________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_

二、句子翻译:

1、夫/君子/之行,/以修身,/以养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4、淫慢//不能/励精,险躁//不能/治性。 

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三、关键字词

四、课文理解

1、请说说题目的意思。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告诫儿子的信                 /以修身,/以养德 

2、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它们之间关系怎样?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与俭的修养开始。

4 “俭以养德”与“静”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美德。

5、说说你对文中志与学的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一方面,要靠淡泊、宁静以“明志”,也就是时时将“志”放在眼前,不断磨砺。 

另一方面,无志则不足以“成学”,没有志向,则学无目标,必然学习庞杂,不能专一。

6、文章从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怎样论述的? 

从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就是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7、这篇文章给你怎样的启示?

人在少年时期应树立远大志向,发愤图强,以免老了后悔。

小学初中语文学习资料

添加老师微信TTJYW666



汤汤教语文
从业10年一线语文名师,专注于从教学中总结实用版提分资料。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