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电子版联系汤汤微信
TTJYW666
学习目标
1、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
2、学会赏析常见的修辞手法。
知识梳理
修辞格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特殊方法。又称为“修辞方式”或“修辞手法”。中学阶段掌握以下九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对偶、借代、反复。
一、比喻。
【定义】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种事物来比作另一种事物的修辞。
【结构】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 (被比喻的事物) 、喻体 (作比喻的事物) 和比喻词 (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组成。
【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
常用的喻词有:像、就像、好像、好比、好似、恰似、如、有如、犹如、仿佛等。
例: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2.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喻词。
例:母亲啊!你 (本体)是 荷叶(喻体), 我(本体) 是 红莲(喻体)。
3.借喻: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由喻体就可以直接领会到本体。
例: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喻体)了,我再也说不出话。
【作用】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xx比作xx,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感情。
二、拟人。
【定义】把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能说话会做人的动作,有思想、有感情。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作用】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当做人来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xx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感情。
三、夸张。
【定义】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作用】这句话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xx的xx特点,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xx之情。
四、排比。
【定义】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基本相同或相似、语气基本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句子或短语递相排列,用来表达相近或相关语意的修辞方法。
【例句】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
【作用】这句话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xx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之情,增强了文章的语言气势。
五、反复。
【定义】为了强烈地表达思想感情,有意地把某个词语或句子重复运用的修辞格。
【分类】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作用】这句话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强调xx物的xx特点,增强了表达效果。
六、设问。
【定义】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例句】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作用】这句话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xx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情感,引人注意,发人深思。
七、反问。
【定义】即反诘或诘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只问不答。
【例句】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
【作用】这句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写出了xx物的xx特点,表达了作者的xx情感,加强语气,发人深思。
八、对偶。
【定义】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相同的意思的修辞方式。
【例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作用】从形式上看句式整齐,整齐匀称,节奏感强;从内容上看,凝练集中,概括力强,读来琅琅上口,意义严谨而又富有表现力。
九、借代。
【定义】指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的修辞格。
【例句】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一面絮絮的说,慢慢向外走去。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区别】借喻和借代的区别: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关性
专项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从理解一朵花开始
黄咏梅
①说实话,在往前一点的年岁,四季之中我最爱秋季,喜欢它从凉淅变至冷的那个阶段,清凉又不至于萧瑟,而最重要的是,喜欢它不像春天那么热闹。春天看花的时候,我亦独赏枝头的那一朵。土地解冻,万物苏生,百鸟归巢,叽叽喳喳,这种热闹的春天景象,一度被年轻的我偏执地认为不够“酷”。
②真正认识春天,懂得欣赏春天的时候,我已人届中年,那几乎就是从理解一朵花开始的。
③去年春天,我们去安徽砀山县看梨花。梨花,在古典诗词的意象中,总是隐喻离愁别绪。分离、飘零、楚楚可怜,甚至形容女孩的眼泪也是“梨花带雨”。然而在一个叫良梨的村子里,我体会到梨花的另一种隐喻。砀山县有百万亩梨园,每年春天,梨花开的时候,名符其实一片香雪海。在这里,梨花似乎远离了文学作品赋予的形象,它美好、甜蜜、盛大,梨花的盛开便是一张张丰收的笑脸。蜜蜂围着花蕊跳舞,昆虫在花心里探头探脑,甚至一阵微风吹来,对这里的人来说,都是大自然对他们的报答。
④在良梨村的万顷梨园,我看到果农爬上高高的梯子,手上拿着一根小棍子,像是在对一朵朵梨花施展魔法。当地的村民告诉我,他们这是在争分夺秒点梨花。点梨花是砀山梨园世代沿袭的传统绝活。一根小棍子上系一小团鸡绒毛,蘸一下采集来的花粉,往梨花的花蕊中轻轻一点,这里一下,那里一下,果实就这样获得了孕育的机会,梨花花期短暂,果农争分夺秒,人工投粉可以大大提高梨树的结果率。
⑤砀山梨是整个村子的经济支柱,延伸的产业链更是以一朵梨花为开端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梨花成就了这个村。当地有一棵被命名为“乌龙披雪”的梨树王,三百多岁了,依旧不负众望,洁白的梨花几乎将树上的虬枝全都覆盖住了。这棵梨树王,丰年的时候,结果可达四千多斤。我从那一树梨花中,仿佛看到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
⑥梨花带活了良梨村的旅游经济,田野上建起了一间间崭新的民宿,设施既现代化又不失乡土气息。
⑦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民宿外墙上那一幅幅色彩鲜艳、生趣盎然的农民画。其中有一面墙,画着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妇,她的头上衷着绣满梨花的绿色头巾,怀里抱着一只老母鸡。她张大眼睛,深情地望向远方,农民画,画得并不讲究,但画中老妇的眼神一下就吸引了我,我不由自主地随着她目光的方向看过去:那是一片土地上的海洋,梨花如层层海浪,如此壮观,如此繁盛,隔着那么远,我都能感受到梨花在枝间喜悦的颤动,我将这幅画取名为《春天在那里》。
⑧很长一段时间,在对着春花秋月感怀的时候,我几乎忘记了,花朵的盛开不仅仅只有好看,也不是只为了勾起人们朝花夕拾的唏嘘。花朵是对果实的召唤,如同春天是对秋天的召唤,那些被花瓣小心呵护着的花蕊,是鲜花怀抱着的果实的心愿。从一朵娇弱的梨花里,我看到了丰硕的果实,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力量,看到了一个个“良梨村”在一片梨花开放中崛起的画面。春天,一年之初,四季之始,在春天盛开的所有花朵里,都蕴藏着一个个果实的心愿,这是花朵的本义,也是春天的本义。
⑨我爱上了这样的花朵,也爱上了这样的春天,因为人无论处于哪个年龄段,都应该怀抱着这样的心愿。
(1)下列对这篇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我们”去安徽砀山县看梨花的所见所闻为线索,行文思路清晰。
B.梨花,在古典诗词的意象中,总是隐喻离愁别绪。本文的梨花则不然。
C.民宿外墙上农民画色彩鲜艳、生趣盎然,吸引“我”是因为画技高超不凡。
D.最后一段篇末点题,抒发了作者对梨花、对春天、对蓬勃生命的热爱之情。
(2)文章第①段运用哪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①蜜蜂围着花蕊跳舞,昆虫在花心里探头探脑。(赏析修辞手法)
②我都能感受到梨花在枝间喜悦的颤动。(赏析加点词语)
(4)请简要分析第⑤段划波浪线句的写景手法及其作用。
我从那一树梨花中,仿佛看到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
(5)第⑧段“从一朵娇弱的梨花里,我看到了丰硕的果实”,“我”看到了什么丰硕的果实?请结合文章主题简要分析。
【答案】
(1)C
(2)欲扬先抑的手法(对比手法)。先写最爱秋天的清凉萧瑟,不喜欢春天的热闹,是为了引出下文人到中年开始真正认识春天,懂得欣赏春天,为了突出下文对春天的喜欢。
(3)①运用了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蜜蜂、昆虫在花丛中忙碌、热闹的场景,表现了梨花开得繁盛、开得热烈的特点,表达了村民们对梨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②“颤动”的意思是短促而频繁的振动,文中准确地描写了梨花开得壮观、繁盛的情态。
(4)运用了虚实相生(虚实结合、虚写、想象),作者发挥想象,虚写了果实累累的画面,从侧面更强烈地突出眼前的花开得热烈,开得繁盛,开得壮观的特点。
(5)梨花是良梨村的经济支柱,带活了当地的旅游经济,带来了美好生活的希望;梨花让“我”感受到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的蓬勃希望(乡村崛起的希望)。
【详解】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根据第⑦段“她张大眼睛,深情地望向远方,农民画,画得并不讲究”可知,这幅农民画画得并不讲究,所以谈不上“画技高超不凡”;根据第⑦段“农民画,画得并不讲究”可知,;而“但画中老妇的眼神一下就吸引了我,我不由自主地随着她目光的方向看过去:那是一片土地上的海洋,梨花如层层海浪,如此壮观,如此繁盛,隔着那么远”可知,吸引“我”的是老妇人望向的梨海;而非“民宿外墙上农民画”;理解有误;故选C。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以及段落的作用。
根据第①段“说实话,在往前一点的年岁,四季之中我最爱秋季,喜欢它从凉淅变至冷的那个阶段,清凉又不至于萧瑟,而最重要的是,喜欢它不像春天那么热闹”、“这种热闹的春天景象,一度被年轻的我偏执地认为不够‘酷’”可知,作者先说自己喜欢秋天,年轻的作者偏执地认为春天不够“酷”;
根据第②段“真正认识春天,懂得欣赏春天的时候,我已人届中年,那几乎就是从理解一朵花开始的”可分析出,作者再说自己“真正认识春天,懂得欣赏春天”;
由此可知,此段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
根据第①段“说实话,在往前一点的年岁,四季之中我最爱秋季,喜欢它从凉淅变至冷的那个阶段,清凉又不至于萧瑟,而最重要的是,喜欢它不像春天那么热闹”可知,作者把春天与秋天进行比较,还用了对比的手法;
而作者先写最爱秋天的清凉萧瑟,不喜欢春天的热闹,是为了突出引出下文“真正认识春天,懂得欣赏春天”,由此可知,第①段的作用是:引出下文人到中年开始真正认识春天,懂得欣赏春天,为了突出下文对春天的喜欢。
(3)本题考查句中词语的赏析。
①:根据第③段“蜜蜂围着花蕊跳舞,昆虫在花心里探头探脑”中“蜜蜂跳舞”和“昆虫探头探脑”,运用了你认得修辞手法,“跳舞”和“探头探脑”分别赋予了蜜蜂和昆虫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蜜蜂、昆虫在花丛中忙碌、热闹的场景;
根据第③段“在这里,梨花似乎远离了文学作品赋予的形象,它美好、甜蜜、盛大,梨花的盛开便是一张张丰收的笑脸”可知,梨花开得繁盛、开得热烈的特点;
根据第③段“梨花的盛开便是一张张丰收的笑脸”和“对这里的人来说,都是大自然对他们的报答”可知,表达了村民们对梨花、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感激之情。
②:根据第⑦段“我都能感受到梨花在枝间喜悦的颤动”可知,词语“颤动”的本义是:短促而频繁的振动;这里“颤动”是指梨花的状态;
根据第⑦段“那是一片土地上的海洋,梨花如层层海浪,如此壮观,如此繁盛”,可知,“颤动”一词描述出了梨花开得壮观、繁盛的情态。
(4)本次考查写景手法及其作用。
根据第⑤段划波浪线句“我从那一树梨花中,仿佛看到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中,“一树梨花”是眼前的实景,而“仿佛看到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中的“仿佛看到”可知,“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感受到它蓬勃的生命气息”是作者的想象,是虚写,由此可知,此句用的写景手法是虚实结合(虚写或想象);
根据“仿佛看到压满枝头的金灿灿的梨子”可知,这是作者想象到的果实累累的画面,由看梨花想到果实累累的画面,可分析出,用果实累累来侧面突出眼前的梨花开得热烈,开得繁盛,开得壮观的特点。
(5)本题考查结合文章主体对比分析语句的含义。
根据第⑥段“梨花带活了良梨村的旅游经济,田野上建起了一间间崭新的民宿,设施既现代化又不失乡土气息”可知,梨花带活了当地的旅游经济,是良梨村的经济支柱;
根据第⑧段“看到了一个个‘良梨村’在一片梨花开放中崛起的画面”,可知,梨花让“我”感受到发展乡村、振兴乡村的蓬勃希望;
根据第⑧段“从一朵娇弱的梨花里,我看到了丰硕的果实,看到了生命的尊严和力量”可知,梨花开放,让“我”看到秋天丰收的希望和喜悦。
二、(2023春·湖北省直辖县级单位·七年级校联考期中)现代文阅读。
芬芳的蜡梅花
秦湄毳
①天空飘着雪花,和雪花一同落在我手中的还有朵朵芬芳的蜡梅花——几个学生随信寄来的,我不禁带着微笑想起那群学生……
②秋风扫净落叶的时候,学校临时安排我接管初三的一个班,这个班里有几个出了名的“捣蛋鬼”。
③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镌刻着一个“恨”字——而且右边多了一点,我知道这是一群“恨错了”的孩子,我笑了,我微笑着说:“孩子们,我有一个难题,请帮助我解决。”他们停住了嚷嚷睁大眼睛望着我,眼神很丰富:有吃惊,有冷漠,有怀疑,有猜测……这么多样的眼神一齐注视我,我也有些慌神、不由歪了一下身子,我掩饰地清着嗓子说:“我做教师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我的咽炎来愈严重了。我今年30岁,可我的声带却未老先衰,恐怕有300岁的年纪了。”听到这里他们中不少人笑了,有情不自禁笑的,也有故意大声呵呵的,但我发现他们的表情里没有恶意。我放心地笑了……
④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最后,他们有些泄气,有的已开始“脖子扭扭屁股扭扭”,我想我得实施我的“底牌”方案了,否则这只能是疲软无效的“情感搭讪”。突然,我听见小胖说“我知道一个方法,就是用蜡梅花拌蜂蜜……”这就是我要等的那个孩子他终于发话了,我早知道他是这个班的“七寸”。我说:“是吗?这个办法倒还没试过……
⑤窗外,飘着雪花。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显然,他们开始配合我“帮助”我了。
⑥其实,我只需要他们的配合,并不指望他们的“药方”。事实上,他们在卖力地“帮助”我,放弃了属于自己的玩乐时间,为我寻找新鲜的蜡梅花……
⑦有一天,他们的“小神探”跑来给我说:“老师,小胖领着我们找到一片蜡梅树林,我们摘了一些在家晾着呢,等干了给你拿来。”我呆了,想着他们可别“毁林”啊。
⑧我悄悄叫来小胖,谨慎地想着措辞,不想小胖挺“诡”,一听就明白了,大声大气地说:“老师,那是一片没人管的废林子,正改建;快挖没了,再晚了就摘不到了”我将信将疑拨通报社朋友的电话,他索性带我去实地考察,果然小胖的话属实。这是一片荒园,就“藏匿”在学校附近,很像鲁迅笔下的“百草园”,自然景色让我很动心,思忖着:哪天带学生来游一回。
⑨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我激动在班里宣布:“放学后踏雪访梅去!”小胖喊:“我带路给老师摘蜡梅花去!”
⑩雪花、梅花、孩子们的笑脸、欢声,浩浩荡荡地欢腾着那片荒地,缕缕的芳香缠绕着我的眼耳鼻,我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你闻不到他们的芳是因为你还没有走进他们的心里……
⑪花香太浓了,弥漫在眼里,我禁不住落泪了,哦,这芬芳的花儿芬芳的孩子!
⑫今冬,又飘雪了。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蜡梅花,我分明闻到他们心灵里散发的香。我想说,此刻,我陶醉。
(1)本文回忆了“我”与学生交往的几个片段,请在横线上补全相关内容。
“我”自称有咽炎,①________→为了给“我”治“咽炎”,学生们寻找蜡梅花→学生们的行为让“我”感动,②_________。
(2)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这句话)
②小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朗读下面这句话时,“彼此”一词应用重朗读,请简析理由。)
(3)结合全文内容分析,以“芬芳的蜡梅花”为题有哪些作用?
(4)分析文中划线句子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
(1) 学生们卖力地献计献策 “我”带领学生们放学后踏雪访梅
(2)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学生们比作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学生们如同蜡梅花一般美丽可爱,表达了“我”对学生们的喜爱之情。
②“彼此”是指“我”和孩子们,重音强调“彼此”。老师与孩子们已经走进彼此的内心,突出了老师和学生情感的加深。
(3)芬芳的蜡梅花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芬芳的蜡梅花象征着学生们美丽的心灵;制造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揭示文章情感主旨,体现我与孩子们温暖的师生情;关联主要情节,体现主要内容。
(4)“抹、贴、按、写”是动作描写,“仔细”是神态描写,小胖将原来的“恨”用力抹掉并改成了“爱”,表现出小胖内心的转变,体现出小胖内心对“我”的接受,突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情感的加深。
【详解】
(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联系第④段“接下来的情形可想而知,他们卖力地献计献策,我一一点头说‘试过了’”可概括为:学生们卖力地献计献策;
联系第⑩段“雪花、梅花、孩子们的笑脸、欢声,浩浩荡荡地欢腾着那片荒地,缕缕的芳香缠绕着我的眼耳鼻喉,我快乐着孩子们的快乐”可概括为:“我”带领学生们放学后踏雪访梅。
(2)①本题考查句子理解赏析。
联系第⑪段“花香太浓了,弥漫在眼里,我禁不住落泪了,哦,这芬芳的花儿芬芳的孩子”可知“那一刻,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学生们比作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们如同蜡梅花一般美丽可爱,表达了“我”对学生们的喜爱之情。
②本题考查朗读技巧。
应根据句子中包含的感情来确定朗读的语气。“我和小胖这些孩子的对话也像雪花一样落进彼此心里”中的“彼此“是指你我双方,这里是重点强调老师和学生已经心心相印了,写出了老师和学生之间的隔膜已经融化了。所以朗读这句话时,“彼此”一词用重音朗读,因为重读起强调的作用。
(3)本题考查文章题目。
文中故事情节第④段中,“孩子们卖力的给我献计献策”他们给我的方法就是“用蜡梅花拌蜂蜜”;选文第⑤至⑧段写为了给“我”治咽炎,学生们寻找腊梅花;第⑨到⑩段写学生们的行为让“我”感动,“我”带领学生们放学后的踏雪访梅。题目“芬芳的蜡梅花”贯穿了全文,是文章的线索;
从选文第⑩⑪段中句子“在我眼中,这群孩子就是一朵朵美丽的蜡梅花”“花香太浓了,弥漫在眼里,我禁不住落泪了,哦,这芬芳的花儿,芬芳的孩子”,第⑫段“今冬,又飘雪了。看着手中他们寄来的小小蜡梅花,我分明闻到他们心灵里散发的香”可知,蜡梅花也象征着孩子们美丽的心灵;同时也写出了“我”对孩子们的喜爱及对他们美好心灵的赞美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另外,这小小的蜡梅花代表了“我”与孩子们之间温暖的师生情谊;
初读文题“芬芳的蜡梅花”,不知围绕腊梅花讲述了哪些事,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联系“一个漫天飞雪的周末,我经过教室的时候,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可知“抹、贴、按、写”是动作描写,“仔细”是神态描写。由第③段“一进教室,我就看见靠门的小书桌边缘刻着一个‘恨’字”可知,“恨”表明了班里的“捣蛋鬼”与老师在情感上有隔阂,写出“捣蛋鬼”对班集体的排斥与仇视;由第⑨段“发现小胖正在门口小书桌来上用橡皮泥仔细地抹平那个‘恨’字,然后在上面贴了一张心形贴纸,用力地按了按,并端端正正地写下一个‘爱’字”可知,小胖将原来的“恨”用力抹掉并改成了“爱”,“用力”“端端正正”说明小胖已经被“我”感化了,深深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和老师同学之间的温情,表明老师和学生之间情感没有了隔阂,且越发深厚。
完整电子版联系汤汤微信
TTJYW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