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电子版联系老师微信 TTJYW666
专题22 诗词鉴赏之描述诗词画面
1、掌握描述诗歌画面的方法;
2、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描述诗歌画面。
一、考点概述
画面描绘,就是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中展现的画面。这种题型,主要考察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意境的前提是意象,没有意象就没有意境。体味意境,主要靠分析诗歌的意象来完成。诗歌很多意象的意义指向都已固定、明确,如杨柳、孤蓬、浮云多用来表达离愁别情,明月、鸿雁、杜鹃多用来表达思乡怀人之情,梅、兰、竹、菊多用来表达志趣情操等。营造意境的手法较多,一般来说主要有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描述诗歌的意境特点时一般多用双音节词组合进行概括。如幽深僻远、清幽宁静、雄浑壮阔、雄浑刚健、孤寂凄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恬淡闲适、热爱自然等。
二、提问方式
(1)展开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优美的意境。
(2)诗歌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三、答题思路
四步法 (1)找全描写的事物(主要找名词)。
(2)找出事物的修饰语(形容词、动词为主,修饰语要找准)。
(3)连词成句描述景物(加修饰语和其他句子成分)。
(4)展开联想想象丰富句子连缀成画面(尽量加上人物活动,用生动富有艺术感的语言写)。
注意:描述画面不是指翻译,不一定要按照诗句的顺序,同时可以对时间地点人物等进行合理推测想象,运用修辞或修饰性的句子描述画面,力求语言优美,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和诗歌要营造的意境,符合题目字数要求。
一、阅读诗歌,回答以下问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点明了“观沧海”的位置,虽没有直接写到人,但让读者似乎看到了诗人登临碣石观海时的英姿。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了岛上树木茂盛、野草繁密的画面,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让诗人生发出豪迈之气。
C.作者在诗中描绘了沧海的辽阔和博大的气势,也感叹了面对大自然时自身的渺小,寄情于景,抒发胸怀。
D.这首诗选取了沧海、日月、洪波、星汉等宏大的景物,在苍凉中又有慷慨之气,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壮志。
(2)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答案】
(1)C
(2)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感慨万千,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
【详解】
(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C.“也感叹了面对大自然时自身的渺小”表述错误。此诗通过描绘沧海的辽阔和博大的气势,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豪情,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故选C。
(2)本题考查描绘画面。要从诗歌描写的意境入手,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可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此句诗大意是: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描绘画面不能等同于翻译,要加入个人的联想和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答案不唯一。
示例:诗人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听耳边,秋风奏起萧瑟之曲,阵阵作响;看眼前,秋风中的海面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诗人顿时思绪万千,心潮澎湃。
二、诗词鉴赏。
秋词(其一)
(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注:此诗是作者被贬朗州时的作品。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雷”在你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
(2)“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本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秋高气爽,天高云淡,一只白鹤冲破秋天的肃杀,满载诗人的诗情,在云间遨游,将秋日的寂寥一扫而空。
(2)对比手法。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人生态度。
【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的能力。
学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力求优美。诗人抓住秋天“一鹤凌云”这一别致的景观来描绘,展现的是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的开阔景象。
示例: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漂浮,景象开阔。那凌云的鹤,也载着诗人的诗情,一同遨游到了云霄,将秋天的孤独全部扫空。
(2)本题考查对诗句写法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意思是:自古以来,骚人墨客都悲叹秋天萧条,我却说秋天远远胜过春天。诗人将文人墨客眼中寂寥的秋天和生机勃勃的春天对比,运用的是对比手法,明确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诗人眼中秋天胜过春天,否定了前人悲秋的观念,表现出一种激越向上的诗情,融入了诗人对秋天的更高层次的理性思考。
《秋词》是作者被贬朗州后写的。历代诗人描写秋景,大都离不开萧瑟空虚、冷落荒凉的感伤情调,此诗却一反常调,热情赞颂秋天的美好,把它写得极富诗意。诗一开始就否定古来的悲秋观念,认为秋日胜过生气盎然的春天,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接着,抓住一鹤凌云这一事物进行描绘,展现了秋高气爽,万里晴空,白云飘浮的开阔景象。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驰骋想象,自己的“诗情”也随着凌空的白鹤而飞到“碧霄”。全诗立意新颖,意境开阔,情调高昂。抒发了一种乐观豪迈、锐意进取的豁达向上的情感。
三、根据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4.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5.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所蕴含的哲理。
【答案】
3.D
4.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的水面是那么宽广、辽阔,顺风行驶的小船风帆高高挂起。 5.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
【解析】
3.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有误。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意思是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尾联遥应首联,表达了作者羁旅漂泊思乡之情。并没有抒发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所以选项错误。故选D。
4.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思是潮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题干要求展开想象,语言生动形象,要在句意基础上适当加工进行描绘。
示例:浩荡的潮水快速上涨,与两岸平齐,一眼望去,宽阔无比;江上顺风轻拂,白色的船帆笔直地悬在空中,更显得大江开阔。
5.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意思是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海日生于残夜驱尽黑暗,江上景物呈现“春意”闯入旧年,赶走严冬。自然景物的描写中蕴含了时序变迁,旧事物孕育着新事物,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四、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6.下列对这首元曲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与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B.“夕阳西下”点明了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字相呼应。
C.“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并不能成为使游子心碎肠断的触发物。
D.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7.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古道西风瘦马”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6.C
7.示例: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前行。
【解析】
6.本题考查曲作内容的理解。
C.有误,这首元曲选取秋季的景物枯藤、老树、西风,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而“小桥流水人家”这句看起来是温馨恬静的画面,实际是以乐景写哀情,衬托了天涯游子的愁苦之情。故选C。
7.本题考查古诗歌画面描述。
描绘诗中展现的景物,即意象。根据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本句画面描述时注意抓住意象“古道”“西风”“瘦马”,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踽踽独行。
五、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8.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9.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歌一、二两句的画面内容。
【答案】
8.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眷恋之情。
9.示例: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回呜咽的笛声传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意思相近即可)
【解析】
8.本题考查思想感情。
《春夜洛城闻笛》中“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意思是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何人”一词概括性极强,实则是突出诗人思乡之情尤重;可见,李白这首诗写的虽然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仅仅限于描写音乐,更重要的是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据此理解概括回答即可。
9.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根据诗句意思,发挥自己想象,用优美的语句描绘即可。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意思是: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示例:不知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夜深人静,笛声清远而动听。诗人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让人想到“此曲只应天上有”。
六、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小题。
晚 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从形式上看是一首七言绝句,从内容上看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B.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草树、杨花榆荚和雪。
C.从“百般红紫斗芳菲”一句来看,草树对春天是非常留恋和喜爱的,烘托了诗人对春天的留恋和赞美。
D.这首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轻灵的语言,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读起来饶有趣味。
1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呈现的画面。
【答案】
10.B
11.示例: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解析】
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B.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雪”不是意象,诗人将杨花榆荚比作雪,雪是联想的,并不是客观存在的。故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不包括雪;故选B。
11.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绘。
《晚春》中的“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句诗的意思是:就连那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杨花榆荚漫天飞舞的情景。可加入合理的想象,运用通顺、流畅、优美的语言进行描写即可。
示例:在一片春光中,朵朵柳絮随风飘荡,漫天飞舞,犹如漫天的白雪飞扬,似乎也要拼劲全力,为春天贡献一点儿曼妙的景致。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的写景很有特色,请以首联为例进行赏析。
(2)请描述诗歌颈联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1)此诗写景采用烘托手法,首联中,写了在齐鲁大地上还能远远望见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2)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亦为之荡漾,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让我着了迷似的,为了看够,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这飞回的鸟儿,故感到眼眶似决裂了。
【解析】
(1)本题考查诗歌写景特色的赏析。
这首诗歌写景富有层次,虚实相生,又采用烘托手法。例如:首句“岱宗夫如何”写诗人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震撼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远远望见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据此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绘。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颈联“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意思是: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围绕诗句的意思,加上合理的想象描述即可。
示例:站在泰山半山腰,层层白云萦绕身边,我视野变得极为开阔。那归巢的鸟儿成群从我眼前飞过,我努力睁大眼睛,想要将这美景尽收眼底。
联系汤汤微信
TTJYW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