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隆鸣 | 温暖的人间烟火——浅说王慧骐的文字

文摘   2024-11-09 15:12   江苏  

温暖的人间烟火

南京 向隆鸣

作者向隆鸣先生: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有数百篇作品见诸中央、省、市等报刊。

  王慧骐年少成名,初以诗歌闻名于世,成名后从政、办刊、做编辑、搞出版,几十个春夏秋冬,无论变换什么角色,唯一不变的是笔耕不辍,一篇一篇地写,一本一本地出,现已出书二十几本。我的书柜里有他三本书,《青色马文存》《江南素描》和最近面世的《安静做最慢的事就好》。

  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我们一帮文学青年聚在一起,开口闭口谈的是文学却不得其义,一门心思想的是发表却发表不了,难得哪位在报纸上弄个小豆腐块大家就跟着一起兴奋不已,而此时王慧骐的大名,已经时常见诸报端了。

  四十多年后在朋友家偶遇慧骐,一时觉得不太真实。这个二十九岁便成为县文化局长的“王局”,体制内浸淫几十年,身上既无官场痕迹,也无所谓文人的那种“味儿”,叙谈时话语平实且神情专注,不卖弄经历,也不炫耀见识,虽是初见却待之以老友一般。此后我两次邀其至寒舍小聚,他都欣然前往,没有丝毫“端”的架势。

  无事不可成文,这是慧骐的一大特点。他在《青色马文存》《江南素描》和《安静做最慢的事就好》里,写了许多人和事,除了文人墨客,多为平民百姓,身边的亲人、朋友、邻居、企业家、个体户、修脚匠、钟点工等等。坐出租车与司机聊天,回来就是一篇的哥的故事;再坐出租车与的姐闲聊,回来又是一篇的姐的故事。那次邀请他和他的发小、我的好友、南大新传院教授秦州在家中小聚,他从盱眙乡间乘车一个半小时,再转乘两条线的地铁赶到我家,三人聊了四五个钟头,回去后一两天他便遣来一文《谢新朋让我重见老友》。出手之快,让我惊讶。


  出道半个世纪,他似乎始终用一种好奇的眼光,热切地看着大千世界,饶有兴味地观赏一路风景。他作文,不挑题材,不拘形式,人间的春华秋实,路边的花鸟虫鱼,他都可以信手成文,甚至新鲜的萝卜青菜,只要合意,带回家洗洗切切大火一烧加点佐料,端上桌就是清淡可口的一盘菜。

  温暖,是慧骐文字的基本色调。他笔下的人物,几乎涉及社会角落的方方面面。这各色人等中,必有经历跌宕起伏、遭遇某种不公、饱尝生活艰辛、满肚酸甜苦辣之人,但在他的笔下,没有埋怨,没有揭露,没有仇恨,只有希望,只有温暖。他笔下的人物没有,作为作者的他也没有。他的人物和他一样,或者他与他的人物一样,不管遇到怎样的挫折,总是充满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生活就是如此,没有时间叹息。慧骐亦然。《安静做最慢的事就好》里面大量充满温情的文字,就是他于“口罩”期间在安静的天泉湖畔写就的。

  如果说温暖是慧骐文字的基色,那么,清淡,就是慧骐文字的风格了。慧骐的文章并无宏大叙事,亦少惊人之语,多是凡人小事,家长里短,油盐酱醋,即便写到文化名人,也会让你觉着平凡。比如叶兆言,穿着老头衫靸着拖鞋就到编辑部送稿来了,出门以后立刻就隐没在漫漫人海之中,随意,亲切,如邻家小哥,肉眼可见,伸手可触(见《安静做最慢的事就好》)。

  秦州和我都是偏好宏大叙事的。秦州说他最初看《青色马文存》时有点疑惑不解,以慧骐的阅历和见识,怎么多是些凡人琐事?但看着看着就被吸引了,不知不觉就把一本书看完了,看完后仔细回味,觉得作者笔下的各色人等,分布在社会的各个角落,如若将这细碎的生活画面有序地拼接起来,便是一部当代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

  这是不是丁捷先生所说的,王慧骐记录的纷纭人物、缤纷往事,构成了一幅当代江南生活的文学版《清明上河图》?

  《清明上河图》800多个人物,皆为芸芸众生,没有“三突出”,没有“高大上”,店堂掌柜,账房先生,卖饼郎,挑炭夫,乞讨的乞丐,懒散的士兵,甚至乱窜的猪,受惊的马,每个生物都在为自己的生存忙碌着,但它却为后人留下了北宋时期汴京城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一切都是过眼云烟,唯有记录才可留下历史印迹。

  我常想,当AI引领的世界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全球时,当车型机器人载着人类满街跑,家政机器人轻松快捷地帮你整理完家务,甚至机器人伴侣走进家庭取代另一半时,人类的生活状态将是怎样的?人类的生活方式到那时会不会也随之大变?亲情、友情、爱情会不会被大幅甚至彻底颠覆? 

  不得而知。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到那个时候,回看慧骐笔下的百姓众生,尝尝那些柴米油盐,你会感到分外亲切。

  慧骐自己也感欣慰:我老了,步履蹒跚,但我的文字还在跑。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生只做一件事,乐此不疲,夫复何求?

丁中广祥听文化
以声音之美,传文化之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