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多庆先生:1977年毕业于丁沟中学,1980年毕业于扬师校,1983年毕业于扬教院,1988年毕业于南师大,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扬州市江都区作家协会副主席、扬州市(江都区)园林与盆景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江都日报》记者。曾结集出版散文诗歌集《二月诗情》等多部,人物特写集《聚焦人物》,新闻作品集《见证》,专题作品集《江都盆景艺术》等。
读完花善祥文学作品集《杨树庄风情录》,眼前立刻呈现出农村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鲜活形象、水乡一幅幅五彩斑斓的风俗画面,概括地说,这就是一幅当代版的里下河水乡《清明上河图》。全书分三辑,第一辑:短篇小说;第二辑:人物散文为主;第三辑:散文、传记等。三辑中,写人占了绝大部分的篇幅,环境背景也一律是位于里下河地区小纪镇的竹墩村、杨树庄——仿佛鲁迅笔下的鲁镇,曹雪芹笔下的大观园,汪曾祺笔下的高邮。俗话说,文学即是人学。小说是塑造人的艺术。在第一辑15篇短篇小说里,可谓人物形象丰满,性格特征鲜明,仿佛触手可及、呼之欲出、独特的“这一个”。第二、三辑中20余篇写人的散文里,一个个人物则让人感到亲切自然,仿佛就是立在身边的“外婆”“知青”“工匠”“同事”“贫困户”……靠什么写人物、塑造人物?作者凭借的是对生活的积累,对各种人物的熟悉和理解,对时代和人性的把握。写人的散文,是对人物原生态的记叙与描述,故而亲切可感接地气;小说则是在原生态的基础上,让故事情节更集中、对比更强烈、性格更典型、命运安排更富震撼力,因而对读者的感染力更强。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一是写人物的标题命名——散文题目,朴素、明确,如《下河姨婆婆》《滕三爷》《韩氏匠人》《知青人物六题》等;小说题目,除了朴素、明确,还充满人物的个性特点,或富有情节的暗示性,如《猫眼》《水鬼》《豆腐先生》《喇叭之死》等。二是人物性格的自然呈现与对比反衬,前者在散文中体现较多,后者在小说里表现明显。比如散文中“姨婆婆”的善良与自爱;知青“钱子云”的善解人意与细腻、自信、果断;“严校长”的和蔼、热心与敬业;“爷爷”的勤劳、聪慧与正直,等等,都是在故事的娓娓叙述中自然流露;而小说《猫眼》中人物的命运波折,皆因了主人公的特长而展开,因特长“成了庄上夜间送信的专业户”,因特长被“国民党抓壮丁”,又因特长之外的“短”,“当了新四军的俘虏”,也是因特长之外的“短”而“逃过一劫”,因救驾造反派头头“杨司令”有功,在“大队当上了通信员,享受生产队长待遇”,又因与造反派头头“杨司令”说话说漏了嘴,被扣上“反动匪兵”的帽子,被批斗、关押。此外,小说《水鬼》的以德报怨与“杨二狗”的公报私仇,以及“杨二狗”的残忍无情与其父的淳朴善良,皆形成鲜明对照。四是人物命运的结局或文章的结尾不俗套、不雷同,顺乎自然,又耐人寻味。这里所说的“风情”,是指风土人情,是小说、散文中人物活动和事件发生的典型环境及文化积淀,既有鲜明的地域特点,又有深深的时代烙印。具体说,就是小纪、竹墩、杨树庄在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全方位的鲜活呈现。一是人物名称、绰号,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个性特征。如“猫眼”“水鬼”“老营长”“老大”“团长”“二百五”“豆腐先生”“红斜疯”“无所谓”等。二是乡土俚语通俗生动,随处可见。如几分自留地忙得“滑滑滴滴”;据“地下组织部”发布的消息;说弟弟是“癞蛤蟆跳进秤盘里——自称自贵”;说杨大壮是“人来疯”“吃了熊心豹子胆”;俗话说“打死会拳的,淹死会水的”“尿泡打人不疼,但怄人”……三是水乡特点及其风俗民情贯穿始终。如竹墩老一辈人喜欢把睡觉称为“上苏州”,把大小便称为“解手”;有首顺口溜说道:“竹墩千余家,八百姓花,没有姓花嫁姓花”;一条小船,一支竹篙,一张小板凳,钱洪贤开始了养鸭的水上生涯;依照农村风俗,她把大女儿留在家中,招婿上门;农村人有“六月六,家家都晒伏”的习惯……综上所述,《杨树庄风情录》,既是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乡间人物谱,又是充满时代特点、饱含地域特色的社会风俗画,一个个原生态的典型人物与原汁原味的乡村风情,让人觉得既赏心悦目,又十分接地气,而且作者充满了对这一方热土一个个身边人物、一桩桩平凡琐事的真情流露,以及对时代对环境对人性的思考,使得这一幅生动逼真、《清明上河图》式的农村水乡长卷,更饱满、更动人、更有精神的高度与生活的厚度,很值得阅读、玩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