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修觉山修建公园一事有关方面正在征求意见,为此,2024.9.5本号曾推出新津作家周明生老师写作的《修觉山文化应该怎样传承》一文,此文引起某种社会注意,也引起周明生老师进一步思考。经与有关方面及新津文化人士交流,周明生老师再次向本号投来一篇修觉山修建公园的建议。该建议另辟蹊径,方案具体,考虑周全,实施可行。当然,这只是周老师一家之言,不代表本公号。
清代的修觉山风景——宝华钟梵
传承修觉山文化遗产之我见
周明生
一、本建议立足的法律条件
本文的构想,其前提条件是基于《文物保护法》第22条的规定,即:“不可移动文物已经全部毁坏的,应当实施遗址保护,不得在原址上重建。但是,因特殊情况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值得可喜的是,修觉山上尚有两处县级保护的文物:清代的“杜甫诗碑”和唐代的两口古井,这就使在修觉山上进行某种程度的重建成为可能。
本文的构想,是假设修觉山只可能实施遗址保护,旨在尽可能地利用修觉山的文化元素,将修觉山光照日月的文化形象长留于天地之间,而百世流芳。
二、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切不可自甘毁灭。
川西文化山修觉山的历史文化形象是极其厚重、极其显赫的,她是晚明公认的“天下名山”,其风头甚至盖过青城山。杜甫咏新津的诗“西川供客眼,唯有此江郊”,据范成大《吴船录》所记,赞美的正是岷江畔的这座小山丘。唐代以降,这座在历史上风流了1300多年的小山,不仅被杜甫、苏东坡苏辙兄弟、陆游、范成大、钟惺、王士祯等历代文化名人吟咏(杜甫、陆游分别三咏、五咏修觉山,苏辙《纪胜亭》诗引发绵延千载的“纪胜亭热”,钟惺散文《修觉山记》让修觉山名扬天下),而且还迎来了禅宗六祖北派祖师神秀大师的结庐,唐明皇的驻跸和给修觉山题写山名,还有康熙皇帝在绘有修觉山的北宋名画《蜀川胜槪图》上题款,并且钤印。这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修觉山的历史文化遗产。
这是我们新津区极其珍贵的传承了上千年的文化遗产,这是苍天赐予的福祉。今天,我们有幸传承修觉山的文化遗产,这是千载难逢千年等一回的历史机遇。当今,有许多地方,不惜一切代价争夺文化资源的闹剧愈演愈烈。如果我们罔顾这个历史机遇,只是想当然地把她打造为司空见惯的文化森林公园,客观上就会造成对修觉山文化遗产的破坏。我们需要的是修觉山文化遗产的传承,绝不是在成都已有的1556座公园中,再添一座文化面貌模糊的森林公园。这显然与新津民众希望政府恢复修觉山原貌的初衷背道而驰,必然会遭到今人和后人的唾骂。
鉴于修觉山的四庙一亭已经荡然无存,想在原址上重建的希望十分渺茫,有关方面对修建《修觉堂》博物馆的建议也缺乏热情。笔者另辟蹊径,为修觉山的文化传承作出如下建议。
考虑到四庙之一的玉皇观被钉子户顽固占据,以下暂将玉皇观搁置不议。
三、笔者对重塑修觉山文化形象的具体建议
1、在山脚新建修觉山的牌坊
景观原貌简约描述:修觉山山脚并无牌坊。
我的建议:为了增加修觉山的辨识度,可以在修觉山山脚新建一座牌坊,它应是宏伟大气的唐式建筑风格,应是石质雕花,应为白色。
2、在原白观音类似原址的重建
景观原貌简约描述:白观音(庙)创建于北宋年间,地址在游山路右拐接近山脚的地方。临苍崖碧水,修竹繁花簇拥着沿江布局的两重殿宇,另有楼台和吊脚楼式水轩各一座,尤宜欣赏江上风光。寺右侧有形如癞蛤蟆的巨形怪石,人称蜞蚂儿(蛤蟆的本地方言)石,石上镌刻有浑厚雄劲的“青山绿树”四个大字。但白观音原址因为开山采石早已消失。
我的建议:应在游山路右侧,选择地貌与原白观音相似的缓坡和山崖,至少建一座宋代建筑风格的吊脚楼式水轩。在水轩附近的山崖,重建“青山绿树”摩岩石刻,字体用苏东坡书法的集字。原白观音山门有一副楹联:“座下莲花占断西湖三月景,瓶中杨柳飞来南海一枝春。”可移挂在吊脚楼木柱上。
3、在修觉寺遗址的重建
修觉寺遗址的重建,是传承修觉山文化遗产的最重要的区域。
景观原貌简约描述:修觉寺创建于唐代开元年间,有殿宇三重,依山取势,排列在修觉山巅。修觉寺是青砖砌的八字形山门带围墙,门楣上方镶嵌了一块青石雕的竖排的“修觉山”三个字。在山门的左右,有两口属于县级文物保护的唐井。大殿右侧阶沿上置有新津十二景之一、属于县级文物保护的“杜甫诗碑”,镌刻诗圣杜甫《游修觉寺》《后游》《题新津北桥楼》五言律诗三首。
我的建议:在修觉山顶正对修觉寺游山道的地方,建一道唐代建筑风格的大型屏风,正面为唐代某位书法大家的石雕“修觉山”三字。背面为记述修觉山来龙去脉的《修觉山赋》,或者《传承修觉山文化遗产碑记》。屏风上的字迹用上等雅石雕刻。
在两口唐井之上的平台,新建一座宏伟大气的唐代建筑风格的“修觉堂”。这座修觉堂,是整个修觉山的主体建筑,周围是一圈围房或围廊。在修觉堂的中心位置,陈列一铺名曰《修觉山原貌图》的仿真大型模型。此模型必须精美仿真,必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能够流芳百世,让游人为之惊叹,为之流连忘返。因为它是邑人寄托乡愁、凭吊古迹的地方。此模型,建议由我区知名画家周国雄、陈仲祥领衔制作,二人心灵手巧,不仅绘画水平高,对修觉山原貌十分熟悉,而且热爱家乡,具有高度责任感。
修觉堂周围的围房或廊房,用于布置修觉山文化遗产的种种情景展示,比如:神秀结庐、明皇题字、康熙钤印、诗圣游春、放翁感怀、东坡洗墨、苏辙纪胜、钟惺撰文、名山入画、修觉灵泉、宝华钟梵等,以及用于陈列历代刊印的名人咏修觉山的诗文版本。情景展示的内容和形式,务必精心构思,富于艺术性。最好是采用多媒体情景展示,如果经费不足,就用石刻。再不行的话,就以精心绘制的国画展示。以上情景展示的题目只是提示性的,只是暂名。
在新建的修觉堂右侧,是唐明皇题字的“修觉山”摩崖石刻遗迹。需要在左边的山岩,恢复“洞天春色”的岩刻,字体用苏东坡书法的集字。
4、纪胜亭的重建
景观原貌简约描述:纪胜亭创建于唐代,雄踞千仞绝壁之上。此亭六角飞翘,卓然独立,俗称六角亭,亭柱间有飞来椅供游人休憩远眺。登临斯亭,即凌绝壁,放眼眺望,五水汇流处江天空阔,气象万千,因风景绝胜,故又名绝胜亭。亭中树青石碑一通,上刻苏辙《纪胜亭》诗。此亭毁于明代,清嘉庆时邑令王梦庚重修。此亭是新津风光的标志性建筑,文人骚客无不趋之若鹜,历代吟诗无数。
我的建议:此亭在《修觉山文化森林公园方案》中,已有设计。本文不再重复。但是需要强调一下,纪胜亭创建于唐代,新建的纪胜亭应是唐代建筑风格,并在亭中树立苏辙《纪胜亭》诗碑。
5、在宝华寺原址的部分重建
景观原貌简约描述:宝华寺坐东向西,比邻纪胜亭,距修觉寺不足200米,始建于南宋,是一个只有两座殿宇加上左右厢房的四合院。沙门为圆门,门楣上有石刻“宝华禅院”四字。寺后有纪念苏东坡在此读书作文时洗砚的东坡洗墨池。此处山势突兀,有飞泉流泻而成清池。寺内右角钟楼上,悬有高约七尺的巨钟一口,每晨昏敲击,声音清越,声传数里,新津十二景之一的“宝华钟梵”即指此。
我的建议:坐东向西新建一道圆门,圆门里建一座钟楼,钟楼上悬一口高约七尺的巨钟,以此恢复新津十二景之一的“宝华钟梵”神韵。在相宜处,挖掘一口清池,池壁呈自然驳岸状,叠假山,假山上飞泉流泻。此池相当于一个放大的山水盆景,做工务必精致,池底铺粗沙,水深只可三寸,充分展示川派盆景的魅力——这就是所谓的“东坡洗墨池”。宝华寺的部分重建,应该是宋代建筑风格。
6、在纪胜亭与宝华寺之间,新建一道曲折碑廊
景观原貌简约描述:这里原是修觉山山林的一部分。
我的建议:历代文化名人吟咏修觉山的诗歌和散文,是修觉山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新建一道碑廊来进行全面展示。碑廊应曲折起伏,具有美感。它的名称就叫“修觉山碑廊”,邀请闻名于世的书法大家来题写。碑廊中的其余碑刻,就由我区书法家中公认的佼佼者来题写,落得一个皆大欢喜。
7、一点感慨
2024年9月4日,我针对发布在网上征求意见的《建设修觉山文化森林公园方案》,写了一篇名叫《修觉山文化应该怎样传承》的文章,对上述方案进行了否定。不料,区领导虚怀若谷,在看到我的文章后从善如流。于9月10日召开专门的座谈会,任我畅所欲言。并且特邀原县上的老领导、91岁高龄的吴子明老先生到会,倾听了民意。最后,副区长王波一锤定音,首先指出“建设文化森林公园方案”的标题就不妥。既然是传承修觉山文化,就必须摆正关系,整个设计思路应该以传承修觉山文化遗产作为主导,公园建设只能起陪衬和点缀的作用。并且决定:等忙完了成都赛艇公开赛,抽出一天的时间,由我和朱鸿伟当向导,她和有关人员随我们一起上修觉山,边看边听边议,以此形成比较理想的建设方案。王区长要我为设计方案起一个名字。我在此建议,可以取名为《修觉山建设方案》。
本文囿于《文物保护法》第22条之规定,权当是另辟蹊径,抛砖引玉吧。
写于2024年9月16日
欢迎赐稿,邮箱81994256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