耄耋老者评论《修觉山赋》

文摘   2024-10-10 20:28   四川  

编者按:本文作者童汝劳,新津人,耄耋老者,现居河北石家庄。本文是他阅读周明生老师《修觉山赋》《传承修觉山文化遗产》两文后写下的评论。从文章可以看出,作者有深厚的文史修养,评论恰当,令人信服。此文是作者向本公号的自由投稿。

童汝劳近照

浅谈《修觉山赋》的艺术性及其表达的民意和呼声

童汝劳

看了周明生老师的《修觉山赋》后,我非常欣喜,感到十分亲切,它钩起了我儿时很多的回忆。因为文中所描写的修觉山,修觉寺,我都爬过去过。它门前的两株大树,我都抱过。两口唐井,我也看过。屹立在修覺山巅的《纪胜亭》我也上去过。亭上我二伯父童次湘写的对联,我还见过。联文是:"大江横曲槛山洪涧壑纷烂漫,峭壁峙危亭天光云影共俳徊。

所以看了周明生老师的《修觉山赋》,我不能不谈一点自已的浅见。以表达一个身处异地的新津老人对传承修觉山文化遗产的关切。首先我觉得,赋作为一种界于诗和散文之间的文体,作者抓住了它的特点和要领,如钟嵘在其《诗品序》中所说的:"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那样。所以文章一开头,从"方园二里不足,焕然四庙一亭依次描述,直到“修觉全景奇景观,‘卧龙戏水'民间传。”虽然它在“街巷口口相传,”但“古迹湮灭,文脉切除”。最后才发出“欣闻当局重民愿,谋划传承修觉山”的赞誉。

当然,这是指赋的表现手法而言的。若从赋的文体特点来看呢!《修觉山赋》的句式错落有致,骈隅,韵律,词藻,用典均有明显而优异的表现。如文章开头的"壮哉!岷江水奔流万古,奇矣!修觉山风华绝代。"中间的"山不大,然名扬天下。峰不奇,然日月同华。"以及"诗圣杜甫,三咏此山。放翁陆游,五诗吟哦""大佛岩雄踞江干,纪胜亭翼然崖"末段的"欣闻当局重民愿,谋划'传承修觉山""善莫大焉,功莫大焉”等。朗朗上口,都富于韵律感,音乐性,形式美!且与司马相如的赋论所强调的“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作赋之迹也。"(见葛洪《西京杂记》)完全合拍。此其一也。

其二,从文章的思想性上来看,它艺术地表述新津人对传承修觉山文化遗产强力的呼声,和美好的願望,是通过写景,借景抒情来实现的。因为赋的特点,在内容上常常侧重写景。写景是为了抒情,而到了唐代情志合而为一了。所以借景不但可以抒情,同时也可言志了。(如孔颖达说的:"在已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见《春秋左传正义》卷五十一。)而且我们知道,赋是通过藻饰和用典,通过丰富的词汇和典故,来增强其表达效果的。故而,文章一开头,作者全景式地描写了"五水汇流城东南,一江飞峙大江边"的概貌之后,他便逐个地敘述“山顶修觉寺,山脚白观音。山右宝华寺,左上玉皇观。一亭曰纪胜,峭崖险且峻”。而且,四庙周围是"绝壁白塔灵泉古柏,交相辉映;殿宇竹树诗碑崖刻,异彩纷呈。”接着他笔锋一转,便说起“禅宗北派六祖,云游山中结庐”。“风流唐玄宗,……岩刻修觉山”。"诗圣杜甫,三咏此山”。“放翁陆游,五诗吟哦”。之后他还写“东坡洗墨池,后人凭吊处""小苏子由心潮激荡,《纪胜亭》诗荡气回肠”。以及晚明钟惺路过新津,写下了《修觉山记》,"历代版本多流布,江畔小山遂成名”等。

这一切都艺术地阐释再现了作者《传承修觉山文化遗产之我见》中的思想内核,即建设传承修觉山文化遗产景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以说,周明生老师的《修觉山赋》是他《传承修觉山文化遗产之我见》的姊妹篇。二者互相衬托,相辅相成。其关键的要义,都是在"欣闻当局重民愿,谋划传承修觉山"之时,呼吁当局在重要的历史机遇面前,要勇担当,当机立断。尽快地实施新的修觉山四庙一亭的建设方案''。早日将它建成一个举世闻名的,文化底蕴极其丰厚的,具有标志性建筑物的,美丽的修觉山景区。

这样一来,它不仅在传承文化遗产方面,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新津的知名度因此也越来越高,旅游经济的发展也必然迊来丰厚的收益,这也是无容质疑的。 因此作为一个新津人(墓地已买在红豆山边,将来肯定是要魂归故里)对《修觉山赋》中所表达的民意和呼声,对于《传承修觉山文化遗产之我见》中的建议,我都举双手赞成。我衷心地希望我的故乡繁荣昌盛,新津美丽而且文明。这就是一个散居异地的新津人的新津梦!

谢谢大家!

作者现年91岁,抗美援朝退伍军人

20241010日于石家庄

欢迎赐稿,邮箱819942568@qq.com


风华五津
看点新津风物、聚焦乡土人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