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老照片 | 远逝的邓市码头

文摘   2024-11-10 20:29   四川  


这张老照片呈现的是当年新津邓市码头一段浮桥。照片拍摄者不详,拍摄时间当在新津三渡水大桥、老南桥建成之前。这里的邓市其实就是邓公场。邓公场地理位置特殊,背依修觉山,场口临金马河,公元213年,三国的犍为郡守李严在这里建成了一个新渡口,即历史上的“新津”。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津”日渐繁华,形成了“新津市”,南朝的李膺在他的《益州记》里对此有记载:“皂里江津之所曰新津市”。皂里江是金马河古称,所以,邓公场即是大名鼎鼎的五津之一的“皂里津”。

当年的邓市码头是成都南路上的一个水陆枢纽,车、船、人汇集,平常相当热闹,由南去成都的汽车到了这里,先要通过照片中的码头浮桥,然后上汽车船,再由船渡河到对岸的五津码头下车,上路,开往成都。成都南下往眉山、乐山去的汽车也这样在五津这边上汽车船渡河到邓公场,再上路。汽车船是两三只大木船拼搭起来的大船,渡河操作并不容易,也算是当年邓市码头上的一片风景。

1936年4月,黄炎培曾在邓市码头过渡,码头工人生存的艰辛让他感概不已,由是写下一首诗:斜日劝公无渡河,身闲腹饿将奈何!三日分钱得三吊,新津道上怨声多。

说来,新津的码头值得一谈。新津地势低洼,五河汇聚,金马河、羊马河、西河、南河、杨柳河呈扇形分布新津大地上,由此在区域境内形成很多大大小小的渡口或者说码头。

据地方文献记载,清道光时,县境内主要渡口有28处,民国时期曾达49处。著名的渡口是新津城东边的“三渡水”,有民谚这样唱到:走遍天下路,难过新津渡。过了新津渡,耽误十里路。新津由于河流多,渡口多,成为岷江流域著名的“新津港”。其实这港口是一个泛指。它的主体乃是新津城东大门大码头、及其以东的邓公场邓市码头,两地相距约三四里。除东门码头外,县城自西向东,尚有西门码头,大水南门码头、三渡水码头、老五津镇码头分流其容量。盛时,新津县城南河边,全都泊了木船。

此外,杨柳河入岷江河口左侧的金华岳店子,金马河左岸的花桥场;右岸兴义的许筏;羊马河左侧的兴义场;西河右侧的文井张场,下游的龙王渡;石头河右侧的太平场;南河左侧的永兴场,也是县境河道上的重要码头。各码头依据各自的地缘特点,凭借水道,形成了一个个繁荣的农村场镇。县境各码头,皆以采自长丘山的红砂石砌成石阶。除平常船只泊岸外,居民亦天天在码头担水、淘米、洗菜、洗衣、待渡。

当然,后来因河道的变迁,桥梁的修建,渡口变动较大。这些渡口承载了新津人的交往,以及生产和商业上的联系。它是新津历史中分量比较重的一个话题。上世纪90年代末,政府实施渡改桥,公元2000年后,曾经喧嚣的渡口归于沉寂,渡口时代终结了。

赐稿邮箱:819942568@qq.com


风华五津
看点新津风物、聚焦乡土人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