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老照片 | 修觉山:逝去的西川文化山

文摘   2024-11-08 08:58   四川  


这张老照片拍摄的是老南桥渡口及南岸的修觉山,拍摄者不详,拍摄的时间,从前景悬挂的标语“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来看,应该拍摄于1958年。

照片前景是横跨南河的浮桥,过河的人们正牵连不断从浮桥上走过,前前后后,真是一派繁忙景象。照片的左下角是一辆鸡公车,当年的车站码头常有鸡公车接客或拉货,推车人坐在车上,似乎正在等待生意。过桥的人们表情平静,而有的却在谈论。船头标语旁是带小孩的一家3口,大人有说有笑,带着幸福模样。标语右侧是3个手握牵绳的男士,正望着岸上似乎在等谁?从过桥人们的衣着来看,大都穿着中山装,时间当是在秋冬季节。

照片背景有一片巨大的山,这就是西川著名的文化山——修觉山。从山脚顺着山路往上走,半山腰是佛教寺院白观音庙,再上有两座相对而立的唐塔,好像山门一样迎接香客,唐塔的背后是大名鼎鼎的修觉寺,修觉寺右上是玉皇观,左上稍远处是宝华寺,也称宝华禅院。宝华寺左下侧悬崖边则是声名远播的纪胜亭,纪胜亭也称绝胜亭,可见这里风光绝美。

修觉山壁立江边,风光优美,历史上曾引来大量文人,甚至皇帝登临,修觉山由此留下丰厚的文化底蕴。

唐玄宗避“安史之乱”曾驻跸修觉山,且为之题写山名“修觉山”,这三个字刻在修觉山石壁上,只是今只留下粗略的外形。

至于文人给修觉山留下的遗产就更丰富了,历史上有几个重量级的文人让修觉山成为知名的文化山。今天,我们不妨谈谈这几位大文豪。

先从唐代的神秀禅师说起,他是禅宗渐悟派开山祖师,曾在修觉山结庐修炼。估计修觉山的得名与他修炼有点关系。神秀之后,诗圣杜甫与修觉山发生了关系,那是公元760年春天,杜甫刚漂泊到成都不久,为消除忧郁的心情,结伴游览了修觉山。修觉山风光秀美,引得杜甫写了一首诗《和裴迪登新津寺寄王侍郎》。大概修觉山给杜甫留下美好印象,一年后的春天,杜甫再次游览修觉山,留下了《游修觉寺》诗,不久再游又留下《后游》诗,这两首诗显示了杜甫心情好转,《后游》诗里有两句:“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是杜诗的名句,赞美新津风光,让新津人很是骄傲。

杜甫之后,与修觉山发生关系的是苏轼苏辙兄弟,那时他们不过二十来岁,从京城回家乡眉山处理家务。眉山与新津相去不远,处理完家务,兄弟俩顺便来新津游览了修觉山。苏轼苏辙兄弟大约在修觉山呆了一些日子才离开,苏辙给修觉山留下一首《纪胜亭》诗,苏轼没有留诗,但明代新津县令在修觉山挖了一座东坡洗墨池纪念苏轼。苏辙的《纪胜亭》曰:

夜郎秋涨水连空,上有虚亭缥缈中。

山满长天宜落日,江吹旷野作惊风。

爨烟惨淡浮潜浦,渔艇纵横逐钓筒。

未省岳阳何似此,应须仔细问南公。

诗描绘了亭中远眺所见山水胜景,山满长天,江吹旷野,渔艇纵横,如此绝美的风景让纪胜亭名声大噪,引来后世大量和诗,成为新津地方文化的一个亮点。

南宋时,陆游任蜀州通判,新津恰好归蜀州管辖,陆游由此几次上了修觉山。陆游写作勤奋,山上远望,见了大好河山,自然笔端流出诗句。他这样描绘修觉寺和唐塔:白塔迎朱阁,间现青林间。而在纪胜亭,陆游留下的诗句气派豪放:登临忽据三江会,飞动从来万里心。这样的诗句读了,相信一定会激发游览修觉山的愿望。

到了明朝,修觉山又迎来了一位重要客人,这就是全国知名的文章家钟惺。37岁那年,钟惺奉令到成都公干,于是顺带游览了修觉山。这次游览大概感动了钟惺,他归去后挥笔写了一篇散文《修觉山记》。这篇散文写尽了修觉山的绝美风光,让读者十分神往。由于钟惺文坛巨擘身份,修觉山从此声名远播,直接被收入到明朝的《中国名山录》一书。

修觉山在新津地方文化中是一个分量较重的话题,虽然它厚重的文化已隐居历史帷幕,但细说起来,仍然会让新津人激动不已。

欢迎赐稿,邮箱819942568@qq.com


风华五津
看点新津风物、聚焦乡土人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