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生命记录了我国45次核爆炸数据。
从原子弹到氢弹,从空爆到地爆,每一次核爆炸现场都有他的身影。
每一次他都用自己精准的数据,向世界发出了“中国最强音”,每一次都是最强的核威慑力!
他一次次的“爆炸性消息”,为我们赢得守住和平的底气,为我们争得了岁月静好。
52年坚守,45次核试验任务,一辈子隐姓埋名。
他为何扎根荒漠,为国铸盾?
他为何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
他的名字叫林俊德,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创者之一,著名核物理学家、爆炸力学工程技术专家,我国核试验爆炸力学领军人物,10位全军挂像英模之一,被誉为“核盾功勋”。
林俊德
让我们和朗读小雁们一起,聆听科学先锋人物——林俊德的故事吧!
林俊德出生在福建省永春县的一个大山深处极贫困的家庭,一度读不起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教育极其重视,发放了助学金。家境贫穷的他就是靠着政府发放的助学金读完了中学和大学。为此,他始终保持对党和国家的感激之情,常常告诫儿女们,“我能有今天,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培养。做人,一定要懂得感恩,要赤诚报国。”在浙江大学读书期间,他的每科成绩都是优秀,他给很多同学的印象,都是两个字:刻苦。1958年,中国核试验基地开始组建,因所在地马兰花开得茂盛,被一代代国防建设者亲切地称为“马兰”。林俊德一从大学毕业,就被国家挑选出来参军入伍,从事核试验研究。
林俊德在浙江大学的学生登记册(图片来源于网络)
罗布泊核试验基地遗存(图片来源于网络)
1963年,林俊德带领小组一起研制测量核爆炸冲击波的压力自记仪。当时我国核弹研发的水平相对欠缺,可谓一没有资料,二没有设备,三没有技术。但是林俊德并没有推脱任务,而是马上着手研究,一点一点刻苦钻研,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就研究出我国第一台“核试验冲击波检测仪”。1964年,中国第一颗核弹在罗布泊试爆,拿什么证明这是一次成功的核爆呢?林俊德带领一群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前往蘑菇云中央,在爆炸现场带回数据,证明了这次爆炸就是核爆炸,我国的原子弹研究是真的成功了。谁都不曾想到,一个刚刚开始成长的国家这么快研制出原子弹,还获得了如此精准的实验数据。
林俊德和战友研制装备(图片来源于网络)
1966年,我国氢弹研制也高歌猛进,氢弹核爆原理性试验是在高空,冲击波的测量也必须在高空。28岁的林俊德再次临危受命,带领团队研制高空冲击波测量仪。这一次,比上次的试验还要难。因为⾼空测量冲击波的测量仪器要在零下60摄⽒度低温中工作,几乎超出人类极限。但林俊德顾不上这些困难,为了创造低温环境,他与团队背着仪器爬上海拔近3000⽶的⼭顶,在零下20摄⽒度的环境下开展试验。1967年,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当时只有29岁的林俊德,带领回收小组在爆心附近步行几十公里,圆满完成了爆炸数据的采集任务。
《人民日报》对第一颗氢弹爆炸的报道(图片来源于网络)
林俊德(左一)和参试人员完成任务后合影(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这辈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试验,我很满意。”林俊德扎根边疆52年,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参加了我国全部45次核试验任务,领导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科研任务,推进了我国核试验水平与发达国家同步。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林俊德争分夺秒,即使浑身插满仪器、戴着呼吸面罩,心中仍挂念着未完成的课题和国家的机密文件,在电脑旁坚持工作。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的时间太有限了,让我专心干工作。”临终前,林俊德叮嘱大家,他要葬在核试验基地“马兰”,葬在戈壁荒漠之中,回到他一辈子战斗生活的那片热土。
病重的林俊德坚持工作(图片来源于网络)
点击观看视频
在大雁老师的指导下,我们的学长苏玥轩、潘奕霖、潘禹辰、张宝元、马潇焓、张尊然,带领低年级小雁们,用一个个故事、一段段过往,为我们讲述了时代楷模林俊德的感人事迹,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吧!
导读老师
陶谦 谦雁
张尊然
然雁
张宝元
开心雁
马潇焓
韶华雁
苏玥轩
轩雁
潘禹辰
禹辰雁
范铠齐
大家雁
查昕辰
辰雁
潘奕霖
活力雁
看看本期朗读小雁们的感想吧!
亲爱的同学们
把你喜爱的书籍分享给大家吧!
期待你们加入朗读小雁的队伍!
手机扫图片中的二维码
↓填写推荐书籍,报名朗读小雁↓
点击下方图片,回顾被窝夜读往期精彩内容!
👇点击阅读原文,也可填写报名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