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学组】“治”同道“核”云上文献分享会第十一期圆满举行

健康   2024-11-10 12:35   北京  

数万名核医学工作者关注的微信公共平台

    为积极贯彻国家战略,持续推动我国核医学诊疗的规范化高质量开展,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委员会治疗学组精心策划,与中国同辐联合推出“治”同道“核”—云上核素治疗分享会系列活动,并于2024年11月6日圆满举行了第十一期文献分享会,吸引来自全国1273人在线参加。


    本期分享会由第十二届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治疗学组秘书长郑薇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一帆教授作为轮值主席。多位核医学知名专家进行了精彩的指导与点拨,与会者积极交流互动,就相关诊疗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旨在推动核素治疗领域的规范化、优质化、同质化发展。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核医学科的刘瑒医师以《治疗前定量成像和剂量测量在晚期甲状腺癌放射性碘治疗中的作用》为题进行了文献分享,深入解读了2023年7月发表在The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杂志((IF=9.1)上的文章《The Role of Pretherapy Quantitative Imaging and Dosimetry in Radioiodine Therapy for Advanced Thyroid Cancer》。该研究探讨了通过123I-NaI SPECT/CT定量扫描评估司美替尼对于放射性碘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一步根据放射性碘治疗前的诊断剂量测定预测治疗过程中病灶的实际吸收剂量,并后续通过随访病灶进展的变化评估司美替尼再分化治疗的效果。旨在证明通过基于SPECT/CT的定量成像及病灶剂量测定对晚期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的可行性。刘瑒医师首先概述了放射性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的病变特点及司美替尼靶向治疗的相关机制及研究进展。通过细致阐述这项多中心剂量测定的研究方法、实验设计过程及剂量测定的结果,系统证明了司美替尼可以有效的恢复放射性碘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的病灶摄碘能力,但不同患者之间及同一个患者的不同病灶摄碘能力均存在较大的差异,且摄碘能力的增高与基线的摄碘水平无关;进一步证明了经司美替尼治疗后,对于病灶摄碘能力有所提升的患者,在后续放射性碘治疗之前进行123I-NaI SPECT/CT的剂量测定的意义。同时放射性碘治疗前通过剂量测定可有效预估后续放射性碘治疗过程中病灶实际的吸收剂量,且两者之间存在较好的一致性和正相关性,但预测的吸收剂量高于实际的吸收剂量。她细致解释了该研究剂量测定的多中心标准化方法及校准流程,及剂量测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同时也通过研究结论与临床现状进一步分析研究结果及实验设计中局限性和可能性,并展望了司美替尼未来在临床治疗过程中的进一步研究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核医学科罗全勇教授对此文献的价值予以高度肯定,他指出,对于临床吸收剂量的预测及测定的研究方法是这篇文献中最值得学习的部分。基于八个中心的剂量测定的标准化方法,是需要统一评估各中心设备的相关参数,并对其进行系统校准分析,以实现各中心设备采集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并通过治疗前123I-NaI诊断剂量测定预测131I-NaI治疗时吸收剂量,这样的实验流程是严谨但复杂的,非常值得国内临床研究借鉴。现研究进展中,基于不同靶向抑制剂的放射性碘难治性甲状腺癌患者的诱导分化的相关研究是较为热门的,但是病灶摄碘能力增加并不代表放射性碘治疗后的疗效提高,因此结合这篇文献的结论,进一步说明了结合治疗前后病灶剂量测定及后续病灶进展的疗效评估的实验过程,更好的展示了司美替尼再分化治疗的结果,并评估摄碘能力增加的患者的临床获益情况。而这项研究的样本量较小是其主要的局限性,造成各病灶摄碘能力提升程度的差异性以及治疗前预测吸收剂量与治疗后实际吸收剂量之间的平均差异的原因是值得讨论和思考的。


    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核医学科杨辉教授对此文献的结果给予了高度评价,刘瑒医生清晰且系统阐述了放射性碘治疗前定量成像和剂量测量在晚期甲状腺癌放射性碘治疗中的价值。他指出,在实验设计方面,应用人重组促甲状腺激素进行显像前准备,可以增加临床研究的可行性;同时本研究中基于八个中心的剂量测定的标准化方法的质控方式是非常严格且有价值的。在实验结果中,患者后续的对于骨病灶的随访评估是通过RECIST标准进行的,这样的评估方式并不完善,或许这是影响后续病变进展疗效评估结果的重要因素。而司美替尼治疗后放射性碘吸收的相对变化在患者间及患者内均存在显著差异性,因此,在放射性治疗进行之前,应评估患者的碘摄取变化。同时在剂量测定过程中也应注意治疗前预测吸收剂量与治疗后实际吸收剂量之间的平均差异。由于病变的摄碘能力变化与病灶基线的摄碘能力没有明确的关系,证明司美替尼也可能对碘敏感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产生较好的治疗作用,或许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可对甲状腺癌患者提前司美替尼的治疗窗口,已期待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核医学科王叙馥教授作为本期特邀嘉宾对本篇文献进行讨论分析,她指出,在过往的临床实践中,医生更多讨论病灶的给予剂量,很少关注病灶实际的吸收剂量,而这篇文献启发我们关注病灶实际吸收剂量和疗效之间的关系的重要性。而放射性碘治疗前的剂量测定必要性及严密的实验设计也对现如今精准治疗的模式和临床剂量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价值和启发意义。对于研究结果,司美替尼引起的不同患者摄碘能力的相对增加与患者自身的基因突变情况没有明确的关系,实验设计中也并未纳入患者病灶分子病理的标准;同时病变经司美替尼治疗后摄碘能力的变化与基线的摄碘能力没有明确的关系,这部分实验结果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而研究中利用制造3D打印模型模仿临床成像,在系统校准中考虑了病变的大小,体积及形状,这样的剂量测定的多中心标准化方法是非常严谨的且值得学习的。而在我们后续的临床研究过程中,或许可以使用131I-NaI诊断性扫描剂量测定预测实际治疗过程中的病灶的吸收剂量,已达到更好的预测准确性。而本研究在患者后续的随访过程中,作者没有纳入甲状腺球蛋白的变化,这也是需要后续进一步研究讨论的。而由于研究样本量较小,未能实现司美替尼治疗前后的定量吸收剂量与治疗成功之间的关联的评估,以及阈值吸收剂量阈值的建立,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局限性。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核医学科张一帆教授对本篇文献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总结。他指出,这篇文献在不同实验阶段的验证方法及统计学分析方面是非常严谨复杂的。剂量学在核医学研究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明确辐射剂量学的相关概念及计算方式是非常必要的,在未来的临床应用中更多的结合SPECT/CT相关的剂量计算软件应用剂量学的知识是值得期待的。张教授简单阐述了吸收剂量相关的计算方式及测定方法,并结合本文中所设定的不同模型实现的SPECT/CT显像的校准实验,肯定了文献模型设定及研究方法设计的严谨性及科学性。本文研究结果中,治疗前预测的吸收剂量高于实际吸收剂量的原因与有效半衰期及病灶碘摄取量高峰相关,作者分析了预测与实际吸收剂量之间的有效半衰期及碘摄取高峰的差异,刘瑒医生也对引起治疗前高估有效半衰期的原因进行了讨论和分析,但研究过程中123I-NaI与131I-NaI的射线类型并不完全一致,可能也是引起两者平均差异的重要原因。

 

    点评环节结束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核医学科郑薇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她指出,病灶剂量测定和靶向药物的再分化治疗效果是现在临床研究中关注的热点话题,靶向药物对于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诱导分化治疗的内容是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的。放射性碘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病灶在经靶向药物治疗后,摄碘能力的增加并不一定会使实际的治疗效果达到预期水平,病灶摄碘能力和放射性碘对病灶的杀伤效果之间的不匹配的原因现仍不明确,而剂量学的研究可能可以解决这一难题,但剂量学的研究设计及实行过程中存在很多现实难题,这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学习和克服的。现临床指南中细致指出了针对患者的碘治疗剂量、转移灶及患者全身耐受剂量的估算,证明了剂量学应用在放射性碘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而未来明确剂量学底层逻辑也可使医生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有的放矢。


    相信通过本次文献分享,青年医生与中青年专家均会对本期文献的主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在临床中,不断反思实践,总结治疗经验,为患者谋福利。每次分享都是一个深入学习、思考的过程,这正是“治”同道“核”云上分享最主要的目的。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治疗学组全体专家盛情邀请各位核医学同道积极参与每期直播活动并就您的观点和疑惑留言,并欢迎各位同道收看直播回放。


zhang


核医学微信公共平台

主办: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科普与信息传媒工作委员会信息传媒组

目前 54000+ 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2024年第237期|总第1492


编   辑 :代   薇

责   编 :余   飞   

主   审 :丁   虹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科普与信息传媒工作委员会信息传媒组

组   长:丁  虹  

副组长:余  飞、李春林、黄青清、林端瑜

核医学
数万名核医学人关注 | 发布中国核医学资讯 | 投稿邮箱:secsnm@126.com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