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名核医学工作者关注的微信公共平台
2024年11月8日,2024核素示踪与诊疗一体化高峰论坛在上海胜利举办。本次高峰论坛由上海市核学会主办、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办,并得到了上海市核学会实验核医学与核药学专委会、上海市核学会核医学与分子影像专委会、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核医学专委会和上海市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的大力支持。
本次论坛围绕“核素示踪和诊疗一体化”主题,邀请了4位院士、11位杰青、150余位国内外知名教授、专家和学者,同时与上海市抗癌协会肿瘤核医学专委会学术年会、上海市核学会实验核医学与核药学年会、核药临床研究GCP学习班、核医学分子影像探针研发与转化学习班和神经内分泌肿瘤核医学诊疗一体化学习班联合举办,吸引了全国各地同仁800余人注册,现场参会人数超500人,呈现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论坛开幕式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宋少莉教授主持。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张永学教授指挥下,肿瘤医院核医学科青年才俊们以歌曲《仰望星空》和《核医学会会歌》拉开论坛序幕。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虞先濬院长、上海市核学会理事长戴志敏所长、中国工程院詹启敏院士、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汪静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会长黄钢教授、复旦大学副校长马余刚院士等嘉宾分别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对论坛的召开致以热烈的祝贺,对肿瘤医院核医学科近年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对未来发展寄予深切期望。随后在PET/MR开机典礼上,宋少莉教授和与会嘉宾共同按下启动键,见证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PET/MR正式运行。
在主旨报告环节,众多专家进行了精彩汇报,展示了各自研究领域最新成果。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赵红卫院士在《肿瘤治疗用α同位素产生及其靶向药物研究进展》报告中,介绍了α同位素靶向药物治疗癌症的优势、需求和面临挑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张永学教授通过《分子影像探针临床转化的难点和挑战》分析了面临的六大难点和六大挑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田捷教授《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数据加速核医学影像基础到临床的跨越》的报告以核医学+荧光临床案例,展示了在人工智能和医疗大数据的加持下实现临床问题导向、全链条设计、解决临床问题的过程。中国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会长黄钢教授《从中国PET发展看核医学的机遇与瓶颈》报告,展示近几年我国核医学设备的增长及其检查量,分析核医学的机遇与瓶颈,强调要在政策解读、设备、放射性药物研发、市场需求等方面,多维度深入探索和延伸。北京大学王凡教授《广义理解核医学诊疗一体化》报告介绍了广谱肿瘤显像剂99mTc-3PRGD2到放射靶向治疗药物177Lu-AB-3PRGD2的研发历程,以及靶向HER2和Trop2显像药物的最新成果,指出核医学诊疗一体化的发展方向。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所长谭蔚泓院士《用核酸适体“点亮”肿瘤》报告,指出核酸适体高亲和力、高特异性、靶标普适及重复合成的优点,将对未来发展核酸结构解析和突破技术以及核酸药物产业有深远影响。复旦大学田梅教授《核医学的传承与创新》报告介绍了第十版《核医学》教材修改情况,展示了我国核医学专家为教育事业的默默奉献和辛勤耕耘。复旦大学李聪教授《脑部疾病抑炎表型小胶质细胞靶向PET成像探针》报告,指出神经炎症PET成像现状和局限,分享了P2Y12靶向PET探针的最新成果。这些精彩报告得到了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激发了广泛讨论和交流。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安锐院长、上海市核学会理事长戴志敏所长、北京医院刘甫庚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王铁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王辉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左长京教授、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王雪梅教授和《中华核医学与分子影像杂志》编辑部丁虹教授等主持相应主旨报告。
8日下午,2个分会场的报告精彩继续。河北省肿瘤医院赵新明教授分享了研究团队胆囊收缩素2型受体显像分子探针的研究成果,展示了该探针在多种类型肿瘤的显像效果;北京大学刘昭飞教授介绍了核医学影像监测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价值,实现核医学分子影像引导肿瘤精准治疗;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孙夕林教授聚焦基于核医学分子影像的肺癌精准诊疗,阐述肺癌在体分型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北京师范大学张俊波教授汇报了新型99mTc标叶酸衍生物靶向叶酸受体分子探针的设计和研发,为新型肿瘤分子探针开发带来很多启发;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何作祥教授介绍了放射性核素诊疗一体化成像与定量创新,展示了核医学进一步发展的新机遇和可能性;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杨志教授讲述了中国放射性药物研发现状,强调放射性药物是核医学的“灵魂”,分享了北京肿瘤放射性药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经验,指出全人体PET和α核素是放药发展趋势。
中国药科大学顾月清教授介绍了肿瘤分子特征和相关靶点,汇报了研究团队针对HSP靶点研发的放射性诊疗药物,为原创核药的研制带来新思路;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张锦明教授分享了靶向PSMA诊疗药物的构建及临床转化,指出212Pb、211At等新一代治疗核素的应用前景;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张现忠教授以“Radionuclide-activated luminescence for tumor imaging”为题,展示了一种核素激发光学成像显示肿瘤的新策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程登峰教授通过研究实例系统总结了18F标记PET分子探针的方法学进展,指出需根据不同分子结构和组成选择合适的标记策略;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耀教授通过泌尿外科视角,分析了靶向PSMA RLT给前列腺癌患者诊疗带来的价值,为进一步更好应用核医学技术带来了新的思考;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卞琳杰博士讲述了PSMA和FDG在评估前列腺异质性的价值,分享了复旦肿瘤医院利用双显像预测治疗的临床应用经验。
浙江省人民医院程爱萍教授、内蒙古医学院附属医院王雪梅教授、厦门大学刘刚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杨爱民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雪娜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蕊教授、海南省肿瘤医院于丽娟教授、浙江省肿瘤医院李林法教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40医院安建平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李昕教授和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郁春景教授等主持相应专场报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谢芳教授、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程旭教授、福建省立医院陈文新教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赵倩教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陈明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张敏教授进行了点评和讨论,许晓平教授进行了大会总结。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陈跃教授做了题为《177Lu标记药物临床实践》的报告,详细介绍了177Lu在临床治疗中的实践经验与成果,为未来的应用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北京协和医院霍力教授分享了她在分子探针IIT研究方面的最新思考,通过丰富的研究数据展示了分子探针在临床应用中的潜力与挑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胡硕教授聚焦新型核药在免疫治疗中的价值,阐述了该技术如何在精准治疗中发挥作用,并展示了最新的研究进展。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谭建教授在《新形势下碘-131治疗甲状腺癌的挑战与思考》报告中,分析了当前治疗中面临的新挑战,并提出了创新的应对策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刘建军教授带来了关于《靶向PSMA诊疗一体化实践创新应用》的报告,展示了PSMA靶向技术在诊疗一体化中的应用前景。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陈皓鋆教授带来了题为《FAP诊疗一体化的思考与创新》的报告,探讨了FAP在诊疗一体化中的创新应用,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了新视角。与会专家们的报告为核医学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展现了该领域的广阔前景。
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中心吕中伟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傅宏亮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敏福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付鹏教授、上海市第七人民医院夏伟教授和昆明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朱高红教授主持学术报告环节,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马超教授、甘肃省人民医院王海军教授等对本环节的学术报告进行了精彩的点评。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的杨吉刚教授以《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的诊疗一体化进展》为主题,分享了他在该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通过实际案例展示了诊疗一体化在儿童肿瘤诊疗中的潜在价值。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的管一晖教授带来了《神经系统肿瘤分子影像学进展》的报告,介绍了神经系统肿瘤诊断中的新技术应用,为与会者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四龙副主任医师则分享了《新型PET分子探针在原发不明及多原发肿瘤中的应用》,探讨了PET分子探针在复杂肿瘤诊断中的前沿应用,展示了这一技术在提升诊断准确性方面的潜力。随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刘菲主治医师对2024年欧洲核医学大会(EANM)的精萃内容进行了分享,为与会者提供了国际最新研究动态与趋势。这些精彩的报告激发了与会者的广泛兴趣与共鸣,为诊疗一体化和分子影像学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启发和动力。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辛军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左传涛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杨建伟教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程超教授和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王任飞教授主持了上述环节学术报告,复旦大学放射医学研究所何颖芳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晖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雪鹃教授等专家对各项学术报告进行了深入的点评。最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刘畅副主任医师对当天的学术报告进行了全面总结。
在上海市核学会的指导下,在国内、外同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核素示踪与诊疗一体化高峰论坛内涵不断丰富,会议规模不断扩大,学术影响力持续提升,同时核医学分子影像探针研发与转化学习班已历时十载,成为复旦肿瘤品牌学习班之一。我们期待通过持续不断地努力,能够不断提升中国核医学的诊疗水平,共同促进核医学的高质量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文稿:赵凌舟、刘新宇
编辑:杨洪星
初审:杨忠毅、刘晓晟
终审:宋少莉
核医学微信公共平台
主办: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科普与信息传媒工作委员会信息传媒组
目前 54000+ 人已关注加入我们
编 辑 :代 薇
责 编 :余 飞
主 审 :丁 虹
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
科普与信息传媒工作委员会信息传媒组
组 长:丁 虹
副组长:余 飞、李春林、黄青清、林端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