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用《记承天寺夜游》写尽一生: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文摘   文化   2024-08-30 06:26   福建  


点击上方“诗心词韵”关注我们吧!
于烟雨朦胧间,相思绘就了一幅幅旖旎画卷。李白轻吟“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道尽了隔山隔水难相见的哀愁;李商隐则叹“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相思成灰,情深不寿;而秦观笔下“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虽言距离非阻,却也难掩那份渴望相依的深切相思。在这缠绵悱恻中,欧阳修以笔为媒,云雨之词,含蓄间藏着大胆,克制之下,是千年不灭的香艳与深情。


月华如练,洒满古寺的青瓦,也照亮了苏轼那颗历经沧桑却依旧温柔的心。

张爱玲道出:“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

杜甫笔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懂得民间疾苦,故而心怀慈悲;

白居易写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懂得生命的顽强,因此充满了对未来的慈悲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集文学、书法、绘画、政治才能于一身的全才。

林语堂先生评价苏轼:“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道出了苏轼的乐观与慈悲。

而那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更是成为了无数人心中的座右铭,激励着人们在风雨中前行。

苏轼,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不仅绘尽了月下的静谧与超脱,更在字里行间,悄然铺陈了他一生的哲学: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这篇文章创作于元丰六年,那时的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担任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那是一个月色如水的夜晚,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苏轼解衣欲睡,却被入户的月色所吸引,欣然起行。

月色入户,如同一位不速之客,轻轻敲开了苏轼的心扉。

他忽然觉得,这样的夜晚,若是无人相伴,岂不是辜负了这良辰美景?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于是,他决定前往承天寺,寻找友人张怀民。

承天寺的夜晚静谧而神秘,月光洒在寺庙的每一个角落,给这座古老的寺庙增添了几分神秘和庄重。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轻步来到张怀民的住处,却发现怀民亦未寝。

他们相与步于中庭,月光下的庭院如积水空明,仿佛是一个神秘的世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水中的藻、荇交横,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苏轼仔细一看,才发现那不过是竹柏的影子,在这样的夜晚,他们感受到了生活的宁静与美好。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的这句话,道出了他对生活的独特理解。

在他看来,生活的美好并不在于外在的繁华与热闹,而在于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只要有闲情逸致,就能在任何地方发现生活的美好。


星云法师曾说:“用慈悲的心体贴关怀,用慈悲的眼看待万物,用慈悲的口随喜赞叹,用慈悲的手常作佛事,那麽,即使是一无所有,都足以安身立命。

因为懂得,我们学会了在人生的风雨中,保持一颗平和与慈悲的心;

因为慈悲,我们得以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一片属于自己的宁静之地。


  每日推荐  

史上最深情的一首相思词,结尾一句,惊艳千年

苏轼用一首诗讽刺诸葛亮,短短二十个字入木三分,写得真有道理

你若喜欢,点关注别忘了再点个在看/点赞哦👇

诗心词韵
诗如清泉润我心,词如和风拂我面,韵如歌声绕我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