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文史 | 俗话说“人过六十,两不碰,两不交”,指的是什么?有无道理?

文摘   文化   2024-08-29 06:26   福建  


点击上方“诗心词韵”关注我们吧!
晨曦微露,山川轻披薄雾纱衣,万物在朦胧中苏醒,相学与玄学,两门幽深博大的学问,在这自然画卷中悄然铺展。《麻衣神相》里,面纹深浅藏着命运脉络,一颦一笑间,世事浮沉尽现;《周易》卦象,阴阳交错,道尽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俗语云:“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又言“天机不可泄露,玄学妙在悟中”,皆是对这两门学问精妙而朴素的诠释。最终明白,万般皆空,唯心自明,一切相与玄。


在那悠长的岁月河畔,风轻轻吹过古老的柳梢,带着几分凉意,也携着岁月的沉香。

俗语,它们或言简意赅,直指人心;或幽默诙谐,寓教于乐,在中国文化的浩瀚星空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的劝诫,到“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祝愿,

俗语以其独特的魅力,跨越时空的界限,代代相传,滋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田。

而今,我们聚焦于一句充满智慧与温情的俗语——“人过六十,两不碰,两不交”。

那么,“两不碰,两不交”究竟指的是什么?又是否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呢?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六十岁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称之为“耳顺之年”。

《论语·为政》有云:“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此言,道出了人生六十岁时的境界——能够听得进逆耳之言,心无违碍,达到了一种内在的平和与包容。

在《礼记·曲礼篇》中亦有记载:“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

六十岁被尊称为“”,意味着智慧与经验的累积,足以成为家族乃至社会的指导者。

“两不碰”之首,乃是不碰烟酒。


《本草纲目》中早已有载,烟草“性大热,味辛而苦”,久用则伤肺耗气;

《黄帝内经》亦云:“酒者,水谷之精,其气悍以清,入于胃则络脉满胀,上熏于肺则伤气。

对于六十岁的老人而言,身体机能已不如往昔,烟酒之害更易显现,故而应避免之。

再者,不碰色,亦是对身心健康的维护。

《黄帝内经·素问》有云:“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色欲过度,必伤肾精,损及根本,于养生大不利。

因此,六十之后,保持清心寡欲,方能享受晚年的宁静与安详。

六十岁后,人生已步入下半场,更应珍惜身体,修身养性,以平和的心态迎接每一个黎明与黄昏。

“两不交”则是指不与人争执,不贪图利益。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六十岁后,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更应学会以退为进,以柔克刚,避免无谓的争执与冲突。

《庄子·内篇·养生主》有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意即顺应自然,不与人争,方能保全自身,尽享天年。

至于不贪图利益,则是基于对人生价值的深刻理解。

《菜根谭》有言:“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六十岁后,名利之心当淡,以一颗平和之心,看待世间的得与失,方能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六十岁后,应学会放下,学会释怀,以一颗宽广的心去拥抱这个世界,享受生命的每一刻。

作家余华曾在《活着》中写道:“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六十岁,正是这样一个既充满智慧又饱含深情的年龄。


  每日推荐  

古今文史 | 才女出上联:席上鱼羊,鲜乎鲜矣,穷书生巧对下联俘获芳心

古今文史 | 新婚夜才女上联:鸳鸯戏水凤开口,新郎对下联新娘羞赧低头

你若喜欢,点关注别忘了再点个在看/点赞哦👇

诗心词韵
诗如清泉润我心,词如和风拂我面,韵如歌声绕我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