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10亿美金造不出登月服,我国登月服先亮相,名字“天蓬”火了

时事   2024-10-01 16:04   河北  

在中国“第三届航天服技术论坛”开幕式上,国产登月服首次公开亮相,并面向社会发起征名活动。

这款登月服的一系列科技展示,点燃了公众对中国载人登月任务的期待与热情。

从“飞天”系列航天服到如今的登月服,中国的航天服设计技术已经取得了质的飞跃。

作为中国在载人月球探测领域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为即将到来的首次载人登月任务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众所周知,迄今为止,中国已经有17位航天员成功完成了出舱活动,而他们所穿的国产“飞天”航天服,在每一次出舱任务中都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那么,这次亮相的登月服与此前的航天服究竟有哪些不同呢?

从广义上讲,登月服也是航天服的一种,只是它是为适应月球表面的特殊环境而设计的“专用版”航天服。

航天服可以分为舱内航天服(IVA)和舱外航天服(EVA)两大类。

舱内航天服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应对航天器内部的紧急状况,因此对供氧、供压和保温等要求较低。

而舱外航天服则是专门为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下执行出舱任务设计的,其不仅要提供供氧、供压和保温功能,还需要应对太空中的宇宙辐射、微流星和宇宙尘埃的撞击,并且具备生命维持系统、通讯系统以及处理航天员排泄物等复杂功能。

具体到登月服,它不仅要具备舱外航天服的全部功能,还需在多个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毕竟,登月任务不仅仅是在太空中漂浮,而是需要航天员在月球表面行走、采集样本和进行科研操作。

相比太空行走,登月活动需要更多的身体运动,因此对登月服的灵活性、耐用性和承载能力提出了严苛的要求。

尤其是在月球表面低重力环境下,航天员的动作幅度比普通太空行走大得多,登月服就必须能够有效支持这些活动,并在恶劣环境中确保航天员的安全。

登月服的设计不仅需要应对技术难题,还要考虑实际应用中的诸多细节。比如,登月服必须在极端温差的月球表面,维持适宜的工作环境。

月球表面昼夜温差极大,白天温度可达127摄氏度,而夜晚则会骤降至零下173摄氏度。登月服要在这种极端环境下能够维持航天员的体温,还需要在低重力环境中保证航天员的行动自如。

此外,登月任务所需的生命维持系统、供电系统以及通讯设备也都需要在舱外航天服的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与优化,以适应登月任务的复杂性。

可以说,登月服妥妥的是航天科技与设计的“集大成”者,我们甚至可以把它看作成一艘“小型单人航天飞船”。

设计一套符合登月任务要求的航天服绝非易事,完成这一套服装需要无数尖端技术与资金的投入,更是国家综合科技实力的体现。

NASA的“重返月球”计划原本雄心勃勃,但由于登月服研发进度滞后,不得不将计划推迟至2025年。

即使如此,登月服的研发仍未完成,其新一代登月服的研发进展困难重重,预计总成本将超过10亿美元,NASA都有点吃不消了。

如今在蓝星上,具备自主研制舱外航天服能力的国家,全球有且仅有中美俄三国能够搞定!

而此次登月服的亮相,也标志着中国在登月领域进入了全球领跑者的行列。

与美国相比,中国的登月服从2020年正式立项开始研制,仅用了4年时间就完工亮相,不仅研制进度迅速,还展现了超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这种技术实力的崛起,无疑让中国与美国在航天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甚至可以说,在某些方面中国已经逐渐逼近美国,成为全球航天服技术领域的顶尖玩家。

中国的探月计划已经将登月时间定在2030年前后,此次中国登月服的首次亮相,也算是正式开启了登月大幕!

中国登月服这次亮相引发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其征名活动更是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热点话题。

目前,网友们纷纷参与,最受欢迎的名字之一居然是“天蓬”。这个充满趣味的名字,直接联想到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蓬元帅”——也就是《西游记》里的猪八戒。

有人打趣道,“天蓬”这个名字不仅搞笑,还非常接地气,毕竟中国航天事业的“猪”力无限,寓意深远。

这一征名活动虽然带有一丝玩笑的成分,但它也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广泛群众基础和参与热情。

从古代神话中的“天蓬元帅”到如今的登月服征名,中国的航天梦想从未如此贴近人民的生活。而这背后,正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突破自我,迈向世界巅峰的生动写照。

相比美国,尽管中国的航天起步较晚,但研制进度快,技术水平也足以媲美美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已经引发了全球的广泛关注。

尤其是在登月服的研发方面,中国展现了惊人的创新能力和执行效率。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登月服的研发不断推进,中国的载人登月计划也将很快进入实质性阶段。

距离中国实现载人登月的宏伟目标,似乎已不再遥远。

中国的“飞天梦”注定将成为现实。

而当那一天真正到来时,这一刻将不仅仅是中国的骄傲,更将是全人类的一次历史性飞跃。

海内人物
用平凡的笔触解读航天科技故事,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正能量都值得点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