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蓝火箭回收“翻车”,SpeacX用了13年,中国差一点反超

时事   2024-09-23 21:31   河北  

2024年9月22日,中国民营航天企业深蓝航天再次发起挑战,验证其可回收火箭“星云一号”在10公里高空的回收能力。

这场长达179秒的飞行原本进展顺利,可就在火箭即将成功着陆的最后关头,突然发生故障。

深蓝航天的“星云一号”(NEBULA-1)任务火箭是一款备受瞩目的可回收商业运载火箭,该火箭直径3.35米,整流罩长4米,近地轨道载荷约2吨,火箭一级采用9台“雷霆-R1”发动机并联,二级采用1台“雷霆-R1”发动机。

本次高空垂直回收飞行试验为该火箭首次进行测试,火箭顺利升空后,按照预定计划火箭会逐渐关闭部分发动机,仅剩一台发动机保持工作。

当火箭下落并即将着陆时,着陆腿按计划正常展开,所有看似都在朝着成功方向迈进。

但是意外发生在关键的最后几秒,发动机过早关机,导致火箭在着陆的关键时刻失去了控制,自由落体摔落回收场,部分箭体遭受损毁,试验最终以遗憾告终。

这样的结果无疑是令人遗憾的,但结果并没有想象的糟糕。

事实上,试验的整体流程都在预期管控内进行,未造成任何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

深蓝公司方面也迅速展开了调查,计划在总结本次试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优化火箭设计和测试流程,并承诺将在11月继续推进更高难度的百公里级试验,完整验证火箭回收的可行性。

按照深蓝航天的计划,这枚雄心勃勃的火箭将在2025年迎来首飞,并实现中国航天史上首次入轨发射火箭回收壮举。

在全球火箭回收技术的发展浪潮中,很多人会拿深蓝航天与SpaceX进行对比。

作为全球商业航天的领军者,SpaceX的可回收火箭技术无疑是最为耀眼的存在。从“猎鹰9”到“星舰”,SpaceX不断突破技术极限,开创了火箭从太空直接垂直回收的历史。

事实上,SpaceX的可回收火箭也不是一朝一夕就研制成功的。

2002年,埃隆·马斯克创立了SpaceX,早期的SpaceX聚焦于猎鹰1号火箭的研发,然而,猎鹰1号的前三次发射均以失败告终,要么坠海、要么爆炸,几乎耗尽了马斯克所有资金。

到了2008年9月28日,猎鹰1号进行了第四次发射,没有搭载卫星,二级火箭的分离也并不完美,但一级火箭完成了返回并软着陆,才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由私人企业完成的液体火箭回收。

后来SpaceX不断优化设计、改进技术,最终在猎鹰9号火箭上实现了火箭回收,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对比起SpaceX从2002年成立,到2015年成功回收入轨火箭一子级,历时13年的漫长攻坚,深蓝航天仅用了不到9年的时间就逼近这个水平,称得上相当了不起了。


火箭回收的关键难题在于精确控制与系统稳定性,要想在复杂的空中环境中实现精确着陆,不仅要求火箭本身具备良好的姿态控制系统,还要确保发动机的精准工作时间。

星云一号火箭一子级的设计与SpaceX的猎鹰9号类似,使用了多台并联的发动机和液氧煤油推进剂。

在多台发动机并联工作的复杂环境下,相比于非入轨的回收试验,入轨发射的火箭需要点燃更多的发动机,这使得系统的热力环境更加复杂,对发动机的工作状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次试验中,正是因为发动机的提前关机,才导致了最后火箭在即将着陆的最后时刻未能获得足够的减速动力,自由落体“翻车”。

不过从整个发射回收视频来看,最后回收环节真的对的很准。只是在触地的时候没有刹住,硬怼了下去,火箭箭体摔成两截确实有点可惜了。

不同于SpaceX等公司先实现火箭入轨,再攻克回收技术的路径,深蓝航天从成立之初就选择了“入轨即回收”的策略,挑战这个高难度的目标,而不是走一条相对保守的路径。

SpaceX在过去十多年中通过多次发射与回收试验,逐步完善了火箭的回收技术。

而深蓝航天则走得更加激进,希望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时,通过一系列快速试验完成从技术验证到商业化的过渡。

这样的策略背后不仅仅是对技术的自信,也与中国航天行业的整体发展模式相关。

中国的民营航天企业崛起较晚,面对全球航天市场的激烈竞争,他们不得不选择更加大胆、甚至冒险的技术路径,以期在最短时间内缩小与国外企业的差距。

马斯克曾说:“炸火箭是航天事业的一部分”,因为每一次的失败,都是下一次成功的奠基石。

所以,对于深蓝航天而言,这次试验虽然在最后阶段未能成功,但它却代表着中国民营航天企业在技术探索上的勇敢尝试。

火箭回收技术的突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无论是SpaceX的多次失败,还是其他国家在航天技术上的挫折,都证明了技术创新的艰难。

放眼全球,火箭回收技术的突破,早已是各国争相追逐的焦点。

而中国,作为全球航天领域的后来者,正通过一系列大胆的技术尝试,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

去年12月至今年1月,星际荣耀、蓝箭航天等国内企业先后完成了百米级飞行试验。今年6月,“国家队”航天科技集团八院也成功进行了国内首次10公里级火箭垂直起降试验。

随着中国的卫星网络计划加速推进,未来2-3年内,将有望出现一批能够实现中大型可回收火箭常态化运营的企业。

这一系列进展,展示了中国在火箭回收领域的不断突破。

与SpaceX相比,中国的火箭回收技术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SpaceX已经实现了多次入轨火箭回收,并形成了商业化运作,但随着深蓝航天等民营企业的加入,中国有望逐渐缩短这一技术差距。

正如深蓝航天自己所说,试验任务中的绝大部分已经成功完成,只是最后一步出了问题。

下一次,他们能否成功?我们满怀期待。

海内人物
用平凡的笔触解读航天科技故事,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正能量都值得点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