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了!嫦娥六号“挖土”成分发表,中国月背研究成果再次领先美国

时事   2024-09-17 18:11   河北  

9月1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

嫦娥六号任务带回的月球样品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独特地质特征。这些样品的研究,已在《国家科学评论》上发表,打开了人类研究月球的全新篇章。

与嫦娥五号任务和此前的Apollo与Luna任务不同,嫦娥六号的着陆点位于月球背面的南极-艾特肯(SPA)盆地。

这一采样点不仅地理位置特殊,而且其样品的地质成分和物理特性更为复杂,提供了关键的科学信息。

在这次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嫦娥六号带回的月壤密度较低,表明这些样品结构松散,孔隙率高,意味着它们可能经历了多次不同来源的混合作用。

对颗粒的分析显示,样品的粒径呈现双峰式分布,揭示了月壤的多重起源。

嫦娥六号采集的岩屑同样多样化,主要由玄武岩、角砾岩、粘结岩、浅色岩石和玻璃质物质构成。

其中,玄武岩的比例约占30%至40%,主要由辉石、斜长石和钛铁矿构成,而橄榄石的含量极少,反映了与嫦娥五号样品在物质组成上的显著差异。

这就引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为什么同样来自月球的样品会有如此不同的组成?

这一差异主要归因于嫦娥六号采样点位于月球背面,而此前的任务均在月球正面进行。

月球背面由于常年背对着地球,其独特性导致背面的月壳比正面更薄,揭示的物质可能更为接近月球早期的原始成分。

这为月球形成和演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维度,也为揭示月球背面和正面地质差异提供了宝贵的线索。

与以往任务不同,此次的样品不仅包含火山活动的玄武岩,还混合了来自其他区域的非玄武质物质,这些物质为研究月球早期的撞击历史和内部物质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这些样品犹如月球的“时空胶囊”,记录了月球的地质演化和撞击历史。

从这些样品中,科学家发现了诸如斜方辉石这样的矿物,这种矿物并不常见。

同时这些样品中还检测到了高铝氧化物和钙氧化物含量,以及相对较低的铁氧化物含量,这种独特的化学组成,就像是月球背面独有的"地质指纹",为我们理解月球背面的物质组成和演化过程提供了关键线索。

如今,科学家通过这些样品已经探测到了月球背面可能的火山活动与撞击历史的“地质证据”。

微量元素如钍、铀和钾含量明显低于此前Apollo和嫦娥五号任务的样品,这些发现都无疑为科学界提供了全新视角。

这么看来,对比中国和美国的月球探测成果,虽然美国手握382公斤月壤,但是嫦娥六号的成就无疑更具有突破意义。

曾几何时,美国的Apollo任务无疑是人类登月历史的里程碑,但其任务主要集中在月球正面,而且采样时间已经是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距离现在已经过了半个世纪。

相比之下,中国通过嫦娥六号,首次在人类历史上从月球背面采集样品,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月球背面研究的空白,也展现了中国在航天领域的迅猛进步。

虽然美国通过Apollo任务带回的样品重量远超嫦娥六号返回的1935.3克样品重量,但中国在月球背面的成功采样,却揭开了全新的科学探索大门。

嫦娥六号样品取自被认为是月球早期撞击史的关键区域——南极-艾特肯(South Pole-Aitken,SPA)盆地,这里地质复杂,很可能保留了更多关于月球早期形成和演化的信息。

相比之下,Apollo任务带回的样品大部分来自月球正面的月海区域,主要由玄武质物质组成。

尽管这些样品为研究月球地质提供了宝贵信息,但其覆盖范围较为有限。

嫦娥六号任务不仅在月球探测史上树立了新的里程碑,还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全球航天领域的领先地位。

与美国的Apollo任务相比,嫦娥六号的创新不仅仅在于技术层面的突破,更在于对科学的贡献。

这一任务的成功,使中国成为第一个从月球背面带回样品的国家,还展现了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比Apollo任务依赖于美国强大的工业基础,嫦娥六号的成功表明:中国正在逐步缩小与美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差距,并在某些关键领域实现了超越。

随着对嫦娥六号样品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有望进一步揭示月球的演化历史,特别是月球背面区域的独特地质特征。

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月球的形成与演化,还为未来的月球探测任务奠定了科学基础。

嫦娥六号任务所取得的科学成果,将为后续的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任务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并推动中国深空探测的持续发展。

很可惜,这些珍贵的月壤样品,只有中国有,而美国目前还没有!

海内人物
用平凡的笔触解读航天科技故事,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正能量都值得点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