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豪太空返回“轻松自在”,我国航天员则要坐轮椅,差距为何这么大

时事   2024-09-21 15:29   河北  

9月16日凌晨,SpaceX的“北极星黎明”号飞船在佛罗里达附近的海面成功溅落,船上的4名宇航员相继走出舱门,美国亿万富翁的太空旅行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北极星黎明”任务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商业太空探索活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商业太空行走,将宇航员送入距离地球表面约1400公里的近地轨道,这是自阿波罗时代以来载人航天器所达到的最高高度。

该任务于2024年9月10日从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搭乘的是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和龙飞船。

在为期五天的太空之旅中,宇航员们不仅进行了太空行走,还开展了约40项科学实验,涵盖了人体健康、压力变化以及地球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同时测试了SpaceX自主研发的舱外航天服性能,并收集了大量宝贵的数据。

然而4名宇航员出舱时的画面,却令很多人产生了疑问,他们展现出的轻松自如、毫无不适的状态,与我国航天员在返回地球后则往往显得虚弱无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为什么同样是太空旅行,结果看起来却如此不同,我国航天员需要用担架抬出舱,美国宇航员则轻松自在呢?

实际上,这背后并没有什么神秘的原因,而是涉及到多个因素,包括任务时长、重力适应、技术安排等。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人在太空中的身体机能确实会发生显著变化。

由于失重环境的长期影响,宇航员的肌肉和骨骼会逐渐变得“懒惰”,骨质也会有所流失,心血管系统的工作负荷也会发生改变。

这样的变化使得宇航员在返回地球后需要重新适应重力,身体会感到非常沉重,甚至连站立都有些困难。

这种现象和我们从水中上岸时感到身体沉重的感觉类似,都是因为不同的环境下,人体需要时间去重新适应。

以我国的空间站任务为例,航天员一次驻留太空的时间长达6个月甚至更长。在这段时间里,尽管航天员每天都会进行专门的体育锻炼以减缓肌肉和骨骼的退化,但失重环境对身体的改变依然不可避免。

因此,当他们返回地球时,身体需要更长的时间来适应重力,重新恢复到正常状态。

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美国这次的宇航员却显得“健步如飞”,似乎并没有受到这些影响?

答案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这次任务的在轨时间只有5天。

相对于长期驻留空间站的任务,5天的短期任务对身体的影响是相对轻微的,宇航员的肌肉和骨骼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发生显著退化,心血管系统也依然能够维持正常工作状态。

换句话说,他们在短时间内经历的身体变化是有限的,自然也能够较快地重新适应地球的重力环境。

此外,任务性质的不同也决定了处理方式的差异。美国这次的飞行任务,本质上是一次商业太空旅游,参与者并非专业航天员,任务目标也并不涉及复杂的科学实验或长期太空生活。

他们只需要短期体验失重环境,再返回地球。而我国的空间站任务则完全不同,不仅驻留时间长,航天员还要进行大量科学实验和复杂的空间站操作。

因此,当他们返回时,考虑到他们在太空中所承受的生理变化,以及可能存在的骨量流失和心血管问题,我国选择了更加谨慎的处理方式。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除了神舟五号时杨利伟独立出舱以外,后续我国航天员在出舱后都会被担架抬出,接受一系列详细的医学检查,以防止在返回初期因身体状态未完全恢复而发生意外。

很明显,我国的做法更加严谨,优先保障航天员的健康与安全,哪怕看起来不那么“潇洒”。

从这个角度来看,美国的处理方式虽然看似轻松,但实际上可能存在隐患。

即使短时间的太空旅行对身体的影响较小,但在没有经过全面检查的情况下,直接让宇航员恢复剧烈活动,也存在一定的风险。

除了任务时长和处理方式的差异外,航天服的设计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美国SpaceX的龙飞船所使用的航天服较为轻薄,限制较少,这让宇航员在返回地球后行动更加自如。

而相比之下,我国的航天服在设计上更注重安全性和耐久性,尤其是在长时间的太空任务中需要提供更加全面的保护。因此,航天员在返回后行动受到的限制更多一些。

总的来看,太空旅行的身体影响和返回后的处理方式,是一个涉及多方面因素的复杂问题。

美国与中国在这方面的差异,更多体现了各自航天任务的不同需求与技术背景。

对于美国的短期商业太空旅行来说,身体的快速恢复并不奇怪;而中国航天员则由于长期驻留的影响,需要更长时间的恢复和更谨慎的处理方式。

这种差异并非能力的优劣,而是任务性质与技术路线的不同选择。

随着全球航天技术的进步,我们正逐步进入一个太空旅游时代。而如何平衡商业利益与航天员的健康安全,将是未来人类探索太空中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在这一点上,中国显然更加重视长期任务中的细节与风险控制。太空探索的路上,安全与科学同样重要,而中国的航天实践,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加稳健的发展模式。

海内人物
用平凡的笔触解读航天科技故事,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正能量都值得点赞!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