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到建国:中国农业科技实况

文摘   工业农业   2024-12-15 10:24   甘肃  

正文共:2839 字 4 图

预计阅读时间:8 分钟

上次我们讲了清末到建国时期,中国农业的整体概况(清末到建国:看看当时中国农业的画像)(点击查看),包括农业机构的设置,农业教育的兴办,农业推广的实行,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的感受到,那个年代是一个传统农业与新式农业相遇的时期,此消彼长,相互抵触又相互融合,新的农业科技既有传承自传统农业的血液,也有从国外引进的基因,二者不断磨合成为了当时特定情况下的中国农业。

今天我们就从几个方面具体的了解一下,当时中国的农业科技是什么样子,本来是想这次就介绍用肥的,但发现一些属于农业的方面不提又有点可惜,所以这次先总述一下各个领域的发展,后面再详细进行我们主要关心的施肥、用药方面的分享。


一、耕作栽培

有观点认为:中国乃至世界在工业革命到来之前,之所以一直处于王朝的循环状态就是因为人口受到了限制,而限制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就是粮食单产太低,无法支撑人口的大幅增长。

近代以来,一是新作物的引进,如番薯、玉米,使得粮食总产提高,二是新科技的到来让单位产量得到了提升,人口随之也有明显的增加。这才促进了世界的迅速发展。

清末时,中国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种植制度,包括: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多熟制等,极大的提高了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

在耕作方面当时已提出合理轮耕及免耕的理念。免耕制度现在提及还觉得很时髦的样子,没想到已经一百多年了。

到民国时,多熟种植及轮耕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新探索,同时结合近代的栽培学、土壤学等实验科学进行了系列的耕作栽培试验。

抗战时期,因战争需要,粮食补给更加重要,在国统区南方各地大力推广了冬耕及保育再生稻,大幅提高了粮食产量;解放区则是提倡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产。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推广种洋芋》的指示中,有这样一句“应以精耕细作,求得每亩产量600至1000斤”,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农业方针,同时也可看出当时的产量之低:土豆每亩精耕细作高产不过千斤而已。

而敌占区,虽然不愿意承认,日本人比我们做的要细致的多,同样是合理轮作,其增产都有相关数据,耕翻深度、耕翻时期也进行了研究,提倡不除草耕作,不知是不是现在所说的果园生草,同时对土壤肥力十分注重。


二、品种选育


清末时期,作物品种主要还是停留在选种层面,已经有了相关选种经验,如“种取佳穗,穗取佳粒”,玉米的“去首、掐尾、留中间”,同时也开展了抗旱、抗虫、耐盐碱等抗性品种的选育

引种是我国当时一项重要的品种更新措施,典型的包括引进陆地棉来替代我国原种的品质差、产量低的亚洲棉,以及从日本引进的水稻种子“女郎”。

民国时期,我国的良种选育主要侧重于稻、麦、棉。陆续育得了一批良种。该时期,我国已可以运用近代科学方法进行育种,并根据中国育种实践对国外育种方法进行了改进。纯系育种、杂交育种与引种在当时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一些品种如“南大2419”、“德字棉”在中国农业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抗战时期,育种工作得到进一步发展,育成水稻品种约300个,小麦品种37个,共约增产4.5亿公斤,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解放区也育成了不少谷子、玉米等新品种。敌占区也进行大量的育种相关工作。


三、土壤肥料


终于到土壤肥料了。晚清时还是以有机肥为主,即使当时没有化肥,也只能说为主,为什么呢?因为还有草木灰和骨肥。

盐碱土治理方面,已经奠定了今天的雏形,包括翻土法、客土法、刮盐、盖草防返碱等等,几乎和今天没什么区别。此时,我国开始采用西方的技术进行土壤理化性状的检测,以及化学肥料的应用试验。

化肥大约起始于1862年,而欧美学者深入研究化肥则是在1892年,12年之后也就是1904年,我国已开始宣传和试用化肥了。1906年的时候,济南还有关于肥料的外贸公司,叫做“济农公司”,专门从事美洲化肥贸易。想一想,如果这家公司存活到现在,也已经是百年企业了。


民国时期的用肥可能是我们现代人最羡慕的,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但这个比例可能有点失调。

1904年开始推广硫酸铵,20年后,每年用量2万吨,可见当时农民对化肥的接受程度也是很差的。有机肥的生产在当时也得到了新的发展,当时浙大农学院教授发明了活化有机肥的方法并申请了专利,后来中山大学又分离出一种细菌,促进堆肥腐熟。

化肥的试验研究也更加科学化,现在常用的田间试验方法如拉丁方,随机区组也已开始应用,不同作物的需肥特性研究也为合理施肥提供了科学依据。在土壤方面,对全国土壤的调查奠定了后来中国土壤分类的基础。

抗战时期,肥料方面主要工作是进行化肥的推广,但当时的土肥工作者认为,大量使用有机肥是加大化肥用量的基础,有机肥和化肥不能相互替代,只能相互调剂,相互补充。看到这里自觉十分汗颜,现在一些文章为了博取眼球,动不动就化肥完蛋了,要被有机肥取代了,竟不如百年前的先辈。解放区因地理位置的原因,陕甘宁地区更加注重有机肥的使用及水土的保持。


四、防病防虫


这部分也是我们比较关心的。

晚清时期农业害虫最著名的还是蝗灾,那时已经不再认为蝗灾是皇帝不仁所导致的,对蝗灾发生的规律有了一定认识,并提出了防治办法

对于一般害虫也有了农业防治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药物防治已出现了波尔多液以及百部碱水陈醋混合剂的使用,在这里插一句,波尔多液1882年才发明,1903年中国就已经有文字记载将其用于病害防治,可见当时的中国也并非如我们所想那般封闭。

民国时期,有了最早的植物病虫害防治科,后来对蝗虫、水稻螟虫等害虫进行了系统调查,包括生活史及防治方法。

病害方面,展开了针对当时主要作物病害的研究,包括我们现在常见的枯萎、炭疽、线虫等等,一些防治方法如温汤浸种、硫酸铜粉拌种也得到了极大地推广。

抗战期间,除了继续进行病虫害的研究防治,还有了农药的生产,当时研制生产了现在早已禁用的滴滴涕,六六六等十多种药剂。

解放区则多利用农业防治来管理病虫害,如焚烧秸秆,错时播种,喷施烟草水(烟碱),灯光诱杀等等。

同其他方面一样,日本占领区同样研究比较系统细致,所做调查还都有专著出版,同时还研制了喷雾器、喷粉器、种子拌药器等农用器械。


五、园艺蔬菜


这一部分主要是讲果树、蔬菜方面的管理技术。清末时,传统的嫁接技术与整枝修剪技术得到了传承与发展。

民国时,蔬菜栽培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技术,留种时已知要避免杂交变异,且当时已经有了保护地促成栽培。果树方面对繁殖、选育与修剪整形都有了一定的实践与理论基础,并选育出了上百种新品种,包括国光、红香蕉等知名品种。

这就是我们中国当时的农业科技状况,虽然并不发达,但也已基本具备了今天大部分理念的雏形,一些理念甚至不比现在的落后,我们的中国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国家,历史上多次外族入侵,最终都被我们的主流文化所同化,它十分具有生命力,虽然近代以来我们饱受屈辱,但今天我们依然傲立世界东方,我相信我们的农业科技以后也会领先于世界,像我们的先人一样。

其他的与农业相关的还有农业机具、畜牧兽医、农田水利、渔业水产、蚕桑,限于篇幅与相关性不再过多介绍,如果感兴趣,可以在文末留言区留言,我会联系您,把文本分享给您。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耕云浣月
一个学农七年,从事农业10年的新农人,愿意在此与从事农业、热爱农业的各位朋友共同学习进步。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