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是张光盘,分AB面,大多数人只能看到其中一面。就像瑞幸咖啡的造假,人家不说我们永远不会知道。每个行业都会有一些潜规则,真相和历史一样都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你看到的并不为实。农业也是如此,今天就分享几个农业里的套路,或者可以说是潜规则。
偷梁换柱
产品偷梁换柱并不少见。
肥料原料是重灾区,尤其是有机肥和新型肥料,一般经过加工你根本看不出原料是什么。常见的就有有机肥常宣传的以豆粕为原料,不排除一些企业原料中确有豆粕,但占比可能少的可怜,就像方便面里红烧牛肉面的牛肉,一头牛都可以从开工干到倒闭了。更多的是弄些乱七八糟的如餐厨垃圾等处理一下造粒。
还有新型肥料同样让人不省心。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一个朋友揭露行业内幕,鱼蛋白用家禽骨蛋白粉代替,海藻粉拿葡萄糖染色添加激素冒充,(其中真假不做判断),而这家企业在业内多少还算有点知名度,这样的企业都如此了,不知其它小企业如何?
每个企业都有小秘密,大企业也不例外,只是相对来说正规一些罢了。偷换原料无非也就是为了降低成本,攫取更高的利润。
瞒天过海
添加隐性成分一直以来就是农资行业一个公开的秘密。可老百姓不懂,只知道这个药打了管事,这个肥用上见效快。
厂家添加隐性成分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见效快,效果明显,好卖货。添加的成分也以高毒为主,也有新药(未过专利期的保护品种)及一些对某种害虫具有特效的老品种。
近些年因食品安全要求日益严格,禁用了一批高毒的农药,而新的农药药效可能又达不到农户的心理预期,也就间接促使一些厂家铤而走险。
生物农药更是如此,生物农药本身见效慢,药效低,是最不符合农户要求的,所以添加隐性成分成为了一个比较好的推广产品的选择。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邱德文曾说过:“生物农药的防效一般在40%左右,而对外宣称防治效果可以达到90%以上的生物农药,很有可能在里面添加了化学成分。”
添加隐性成分的泛滥,其实也与我们农户急功近利有着很大关系,在病虫害防治方面的观念还是没有放正,只有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才能促使上游生产合格的产品。
农资销售者和农户其实都是隐性成分的受害者。
添加隐性成分可视为假农药,而查出经营假农药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农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经营,没收违法所得、违法经营的农药和用于违法经营的工具、设备等,违法经营的农药货值金额不足1万元的,并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1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5倍以上10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农户使用生物农药一般是在不适合使用化学农药的采收前期,而如果使用了添加高毒成分的生物农药,很可能会对食品安全带了很大风险,引发一些列不良后果。
肥料方面则是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天下。一些水溶肥为了追求速效会添加植调剂,效果很明显,但来的快去的也快,相当于把植物透支了,植物身体被掏空就很容易早衰,这样在产量高峰时就后劲不足,后果可想而知。
而添加植调剂也是违法的,因为植调剂属于农药,而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只要肥料里面添加了农药,该产品就属于农药,应该按照农药进行登记、生产、经营、使用和监管。未办理农药登记证的,即属于未依法取得农药登记证而生产的农药,或者农药所含有效成分种类与农药的标签、说明书标注的有效成分不符,确定为假农药。这又回到了上面处罚。
而现在又有多少厂家敢保证自己的产品合格呢?
试验成功率
全国这么多农资产品,每个都要做试验,而且每个都会有大把的案例给你看,各种观摩会开来开去。那是不是个个产品都很优秀?
这其实是个概率问题。
股票推荐有个很经典的套路:不管是通过电话、企鹅、还是邮件,骗子都是一对一跟你聊,每天免费推荐股票给你。神奇的是,竟然连续一个星期,甚至是十几天,他们推荐的股票都是涨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他们玩的是概率,他们手里可能有上百万个用户信息,比如说有100万个人,他们先把这100万人分成5批,每批20万人。第一天,给这5批人各推荐一只股票,假设这5只股票里面有2只上涨,那就有40万人上当。第二天继续,剩16万人上当。以此类推,到第五天的时候,还剩下1万人。这样下来,他们给这1万人连续荐股一个星期,每天都涨,这1万人会怎么想?
当然这跟农资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告诉你,没有什么产品的成功率是100%的,除了农资本身的因素,还有很多影响因素,没错,其中就包括运气,一般试验成功率能到30%就应该很不错了,所以产品都是大量做试验,然后挑成功的给你看,他们只会让你看到他们想让你看到的东西。
这条还是成功率
这个成功率是人为因素影响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骚操作。这都是我的亲身经历。
1、 试验前将自己的产品换成市面上推广比较成熟的产品,怎么换?简单,倒掉自己的,加进去别人的,再用封口机封上,当年看到这个我都傻了,对我的世界观造成了巨大冲击。
2、 试验时趁人不备加碧护。碧护这个东西说白了就是激素,但是又比一般的激素好很多,卖的也超贵。我也是偶然的机会看到这个操作,不知是该为碧护感到骄傲还是替别的产品感到悲哀。
3、 增加使用浓度或使用量。这个是我自己做试验的时候经历的。当然不是我增加了浓度,恰恰相反是客户怪我做试验没增加浓度,还给我科普了一下其他厂家白天常规用量打了一遍,夜里不辞辛苦又背着农户去打了一遍为人民服务的英勇事迹,当时也是被雷得外焦里嫩。现在看来却是大惊小怪了,也许这些都是正常操作。
好了就说这么多吧,我在市场上的时间少得可怜,这些也许对于老业务来说都是小儿科。说这些不是为了打击农户的信心,而是想看看能否起到一点点点点点点促进行业发展的作用,毕竟人间正道是沧桑。
所有的这些都是一个手段而已,但并不是只产品质量过硬就行了,就像生物农药,还得有农户的正确认识,这需要整个农业圈的人共同营造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缺了哪一环都不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