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讲座内容回顾
2024年11月26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课程《建筑历史专题》的最后一讲由赖德霖教授主讲。赖德霖教授围绕《今天我休息》这部电影,从社会主义上海的社会组织、城市管理、公民角色和用于塑造和服务这个社会的建筑和公共空间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中国城市的命题进行了回答。
关于《今天我休息》的内容梗概
这部电影讲述了社区民警、区先进工作者马天民在一个休息日的故事。因为他是个单身汉,派出所于所长的妻子姚大姐热心地安排他在这一天与自己在邮电局的年轻同事、同样是区先进工作者的刘萍约会。在赴约路上,他接连碰到发生在社区或民众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出于责任心,他不断主动上前,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因此屡屡失约。尽管姚大姐一再帮他解释并重新安排约会时间,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令刘萍失望。幸运的是,就在生气的刘萍表示不愿意接受马天民为自己的对象之时她的父亲--一位农民老伯出现,认出了马天民就是当天中午曾帮助自己排忧解难的那位民警,从而让刘明白了马失约的原因,澄清了误会。
一、引子:社会主义上海的社会组织
不同于多数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文学和艺术作品将1949年以前的上海表现为“冒险家的乐园”“中外反动派勾结的大本营"和“罪恶的渊薮",《今天我休息》的开通过展示“清晨上海郊区道路上繁忙的交通流:出城的车辆是一队卡车,进城的车辆是一队三轮汽车。”的画面,映射出上海与周边地区的关系,即前者显示了上海为中国其他地区提供的现代化工业支持,而后者则象征着它从周边地区获得的农业支持。换言之,从一开始电影就把上海定义为一个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城市,而不再是一个资本主义的消费城市,从而也为片中钢铁厂与人民公社相互支持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今天我休息》片头上海郊区来往车队的车型
二、社会主义中国的城市管理:电影中的居委会、派出所、警民联系箱与邮电局
随着镜头一转,“警民联系箱”的出现,隐含着政府与民众沟通方式的变迁。与传统的居委会和社区派出所这类城市社区治理手段不同,警民箱以及电影在男主人公出场之后表现的邮电局则更多地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社会治理的新发明和新思考。
《今天我休息》中的警民联系箱
1950年3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的发行工作全部移交邮局办理,标志了“邮发合一”,也即邮件投递和报纸传播合二为一体制在中国的实施。“邮发合一”通过规范报纸信息的来源促进了民众民族国家意识的形成,强化了观念一体化的想象。
“邮发合一”
三、电影中的公民性别角色
影片中的女性:国民属性对性别属性的超越
赖德霖教授通过电影中空间场景和服饰的变化,指出影片对20世纪50年代中国女性三种不同角色(女人、女性和妇女)的呈现。穿着传统风格的圆领棉袄和马甲的老年妇女们代表着“女人”的形象,具体而言,代表来自旧社会的家庭主妇;而身穿制服的女邮递员、女警察、女公共汽车售票员等女性角色代表着妇女的形象,值得指出的是“妇女”是社会主义中国用以替代“女人”和“女性”的一个概念,更多强调其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民属性;当姚大姐告诉刘萍,自己要带她去马天民的办公室见面时,刘萍主动换下制服,穿上衣裙去约会,便是将自己的身份从“妇女”向“女性”转变的过程。
刘萍穿制服工作的样子和刘萍脱下工作服换上自己的裙子和外套准备去见对象马天民
影片中的男性:社会角色的突出展示
实际上,虽然电影努力突出女性角色在社会主义中国的重要性,但在影片却对男性角色呈现的更为全面,显示它所表现的社会仍然是以男性为主导。作为民警的马天民,在休息日的时候,帮食堂大妈揉面、帮助华占魁的儿子华华送医等行为展现着马天民“社区之子”与“社区之父”的形象。而这位民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格得到了刘萍一家的称赞和认可,被接纳为无产阶级的家庭中新的一员。
四、空间的国家意志与集体化精神:用于塑造和服务这个社会的建筑和公共空间
社会活动—爱国主义卫生运动
电影中有一幕是马天民抱着华华并带着另两名社区小朋友行走在弄堂的街巷中,背景是正在投身“爱国卫生运动”进行大扫除的居民。它普遍采取集体形式,要求家家户户都有
成员参加,于是成为社区成员集体主义意识和共产主义精神的定期展示,或接受其教育和熏陶的定期“礼拜”。
背景是正在投身“爱国卫生运动”进行大扫除的居民
弄堂与曹杨新村
不同于过往影片中,狭窄、黑暗和混乱的弄堂象征着下层市民的地狱。《今天我休息》中呈现的弄堂干净明亮,其中的居民友爱欢乐,体现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社会环境的整治和对人民精神面貌的焕新。
曹杨新村是20世纪50年代初上海市人民政府为工人——主要是劳动模范建造的一个新住宅区,新村建筑师汪定曾受邻里单元(Neighborhood unit)”思想的影响,将新村规划为不同于里弄,规模更大、更开敞的空间。同时它的功能更综合,住房排布也更紧密,有助于培养居民的集体主义生活方式。
曹杨新村布置图
全方位的社会风貌:公共设施与功能
伴随着马天民在休息日全心全意为民众做好事这一故事的展开,电影表现了一个拥有诸多市政、生产、生活和服务设施的大都市。它们是代表政府管理部门的派出所,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生产性城市之体现的重工业炼钢厂与轻工业纺织厂和玩具厂,作为劳动者生活设施的工人新村住宅、食堂、理发店、合作社商店、蔬果店,作为市民医疗卫生保障的医院,作为民众休闲娱乐场所的图书室、电影院,作为交通和通信设施的公交系统、邮局和公共电话亭,以及作为中心城市对外联系重要设施的旅馆。除此之外,还蕴含着学校和研究机构的存在。
《今天我休息》中的各类公共设施
然而,影片中大大地弱化了商业活动,仅仅涉及社区内的蔬菜和水果购销,商业街作为背景被快速地一闪而过。在这部电影中,编剧和电影导演都有意淡化上海这个大都市的消费主义传统,而试图把它重新定义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生产性城市。
私人空间、角色气质与社会生活
与诸多公共空间场景相比,《今天我休息》表现的私人空间相对较少,电影表现最多的私人空间只有马天民的宿舍和刘萍的家。
马天民的宿舍简单规整、毫无装饰,影片通过马天民的宿舍空间展示出一名新中国模范男性所应具有的内在品格,这就是生活上的简朴、工作中,的上进和自律,以及内心里的大爱。
而刘萍家里摆放的衣柜、衣柜上的座钟,缝纫机、热水瓶、玻璃杯、以及白瓷砖贴面的墙裙和煤气灶,一方面体现着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和新中国工人中的先进工作者所享有的良好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影片也试图为观众勾画出一个革命化和现代化生活的美好未来。
建筑风格
电影中展现的两个真实建筑—像儿科医院和衡山电影院,其外观与影片中大多数建筑类似,是现代主义风格,外观朴实无华。这种风格满足了中央政府对20世纪50年代建筑的要求,即“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
《今天我休息》中出现的上海市第一医学院儿科医院
公共艺术—宣传标语和海报
电影中出现的公共艺术,如标语和海报,它们多是与爱国卫生运动和“大跃进”运动相关的口号。这些标语和海报显示了国家政策方针在公共和私人领域的传播。
《今天我休息》中出现的海报与标语
国家意志与时间
这篇电影还展现着国家对国民私人时间的训导、教育和干预。例如钢铁厂工人华占魁在休息时间与社区民众一起打扫社区环境。这个情节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规范休闲形式”的实例,即休闲活动应采取集体行动的形式,目的是促进集体主义的发展。接下来马天民来要求华占魁休息,以使他能在“高产日”更有精力地工作的场景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规范休闲长度”的实例,即休闲被定义为工作中的休整或间歇时间,目的是使员工重新获得高效工作的体力和精力。影片中姚大姐邀请马天民和刘萍看电影,根据电影中所呈现的海报一角,可知它就是 1959 年出品的《青春之歌》,一部讲述一位旧中国年轻知识女性走上革命道路故事、在当时影响十分广泛的影片。这显然可以被视为“规范休闲内容”的实例,即休闲时间被用来学习,接受意识形态宣传,目的是提高民众的政治觉悟。
《今天我休息》中衡山电影院外电影《青春之歌》的海报
结语
《今天我休息》是一个难得的有关社会主义新上海城市和建筑空间以及民众生活诸多领域和诸多方位综合表现的电影。通过一位民警在休息日的活动及其相应的空间场景,该片巧妙地建构并视觉化了一种有关现代中国城市的性质、功能、社会组织、管理方式、男女民众社会角色,以及建筑类型、空间形态和建筑风格的新想象。新上海被构形为一个生产性城市,它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由象征国家权力的民警和体现民众自治的基层居委会携手维持。墙报和警民联系箱成为政府向社区民众传递信息或获取资讯的手段。邮局则因“邮发合一”制度的建立,也和广播电台一样成为促进社会时空一体化和观念一体化的工具。这个社会提倡男女平等,妇女与男子一样都是国家和社会建设的参与者。国家和社会对他们社会身份及内在品格的重视远远高于他们外观性别特征的表现。凭借其完善的设施,这个城市在服务于民众的工作和休闲需要的同时,也满足了国家对于工业化目标的追求和培养新社会公民的需要。而通过空间营造并以公共艺术和定期“大扫除”等活动对私人空间和时间进行干预,使城市社区既是新社会民众集体主义生活的场所,也是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的营地。在建筑设计上,这座城市满足中央政府提出的“适用、经济,在可能条件下注意美观”的方针,而在风格上它又能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于新中国建设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应具有中国特色双重目标的期待。简而言之,与其他大多数对上海的表现不同,这部电影是对这座现代中国最大都市的社会主义再构形。
问答
1.电影是1959年,是否与人民公社运动有关?
答:大跃进与人民公社都是这部电影拍摄的背景,这部电影将大的政策和社会议题与小的生活表现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2. 在建筑行业受到冲击的现状,如果从建筑专业的角度参与诸如电影中的场景调度、美术指导等工作这类工作,您觉得有什么优势或者契机?
答:应该会有帮助,但是我认为我们的学生还是要有更广泛的社会观察和社会理解,需要有更广泛的跨学科的知识。这样去做导演或者编剧,才能把建筑知识完美地融入电影的表现。
3. 您的讲座为我们提供很多研究方法上的思考,不知道是否有电影人类学这种方向,或者电影人类学是否算方法?
答:电影即是一种构形,这与我做史学史类似,研究的不仅仅是史学,而是关心文本。电影人类学实际上是对视觉文本的研究,不是关注现场与实地。方法上有所不同,但有很大潜力,它是对视觉呈现的研究。看电影,不仅仅应该有一种历史的眼光,而要有构形的视角,要看到电影背后主观的意图。
4. 您对电影人类学的考察是放在1959这个时期题材的考察中,您做完这个研究,改革开放以后甚至当下的中国,城市空间的意志形态所形成的空间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叠加方式?一种什么样的组织建构?
答:中国的影视作品中写字楼、白领、汽车城市等这些也是对现代中国的一种想象,它与信息化与商业化有紧密的链接,也就是说它也是值得作为研究的对象。
“博雅人文:社会·文化·日常”系列讲座
往期讲座回顾:
讲座预告 ||【“建筑历史专题”课程系列讲座第八讲】构形社会主义的上海
讲座预告 ||【“建筑历史专题”课程系列讲座第七讲】建筑与海:浮槎往来·水殿风来·海去潮来
讲座预告 ||【“建筑历史专题”课程系列讲座第六讲】建造何以承载建筑遗产的元价值?
讲座预告 ||【“建筑历史专题”课程系列讲座第五讲】汉语书写的建筑史
讲座预告 ||【“建筑历史专题”课程系列讲座第四讲】隐蔽的现代性:地下空间演化史
讲座预告 ||【“建筑历史专题”课程系列讲座第三讲】滇西北民居建筑的谱系研究
讲座预告 ||【“建筑历史专题”课程系列讲座第二讲】群集性文化景观的山水网络方法研究
撰 稿 |
车佳明
海 报 |
易玲薇
编 辑 |
车佳明 易玲薇
校 对 |
谭刚毅 赖德霖
责 编 |
王祎妮
审 核 |
高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