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ST EU-HAC Design
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全球暑校
(Global Summer School 2024)
第六期欧洲历史建筑与城市设计工作营
圆满结束
INTRO
欧洲历史建筑与城市设计工作营(EU-HAC Design,HUSTAU • CAPOL),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组织,中外多所院校参与的研究与设计训练工作营。工作营以欧洲历史城市建成环境为对象,以短学期方式,在欧洲历史城市展开理论研习、参观调查、测绘与设计的教学活动。自2016年始,EU-HAC Design课程已纳入华中科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选修课程教学体系,为建筑学、城乡规划、景观及艺术设计专业开放式国际化课程。前五届工作营分别于2016/2017/2018/2019/2023年度暑期在意大利与希腊开展,参加的营员近121名,获得良好的成效。2024年7月,第六届欧洲历史建筑与城市设计工作营在罗马开营。来自中国多所高校的28名学生在中、美、意4位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为期4+1周的研究与设计工作营训练。
▲Urban Plan of Rome 罗马地图
01
背景提要
为了践行国际化办学思路,拓展国际化办学空间,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方式,契合创设国际化的建筑教学模式的趋势,满足建筑类学科教学改革的要求,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基于开放式、多层次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教学的理念,华中科技大学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化教学方式。
在过去五年探索的基础上,由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美国爱荷华大学设计学院罗马中心、佛罗里达大学及武汉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中外多所学校参与,2024年第六届欧洲历史建筑与城市设计工作营于7月7日在意大利罗马开营。工作营以罗马历史城市建成环境为对象,以短学期方式,在罗马展开理论研习、参观调查、测绘与设计的教学活动。来自中国多所高校的30名学生在中、美、意4位老师的指导下,围绕主题“历史场地的再设计”,开始了为期4+1周的研究与设计工作营训练。回国后,学员们依然没有丝毫懈怠一直致力于完善设计成果,并在10月31日这一天,于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迎来了终期成果评审。
02
成果展示及答辩
2024年10月31日下午2点,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南四楼展厅迎来了一个学术盛宴。来自各方的学者与领导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了一场充满智慧碰撞的工作营答辩。出席本次活动的有研究生院副院长陈瑞学老师、本科生院院长王颖主任、国际交流处胡婧怡老师、李小红书记、李晓峰副院长、黄艳雁副院长、刘剀副院长、陈铭教授、刘炜教授、赵纪军教授、白晓霞副教授、贾艳飞副教授等十余位专家学者。
▲成果展示照片
汇报评审/Report and Defense
评审过程分为展区评阅和成果汇报两个环节。
答辩伊始,李晓峰教授简明扼要地向与会嘉宾介绍了本次工作营的研学成果,随后,评审团聚精会神地观看了工作营的介绍视频,并逐一审阅了各小组提交的图纸、模型、图件与照片,细致入微,认真评估。此外,评委们还对学员们的摄影作品展览进行了评选打分,体现了对学术与艺术的双重关注。
在展示区内,学员们通过图纸与模型生动呈现了各组的设计成果,评审们通过这些直观的展示,对设计任务的核心问题与各组的创新思路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这次设计的焦点是罗马市中心一块充满历史痕迹的失活三角形地块。学员们巧妙地结合现存的教堂与TIBER河等自然与文化元素,依托对历史脉络、城市环境和当下问题的深刻分析,提出了富有创意的设计方案,展现了他们扎实的理论功底与创作灵感。
随后的分组汇报环节,学员们10min内,向评委们展示了各自独特的设计构思。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切入,为同一地块提出了多个创新且可行的设计方案。学员们细致讲解了背景分析、问题挖掘、设计逻辑与解决方案,汇报过程充满逻辑与张力,现场气氛愈加活跃。评委们认真评阅,提出了许多深刻的专业问题,促使学员们进一步提升设计的深度与设计逻辑。李晓峰教授从设计理念的深化与表达角度,给予了中肯的点评;白晓霞教授则从项目的可行性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角度,提出了切实的建议。评委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学术造诣,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学员们在这一过程中收获颇丰。
▲李晓峰教授为大家介绍本次工作营的工作内容
各小组进行方案汇报
Design Program Reporting
小结/Epilogue
在傍晚6点,经过近4个小时的工作,整个评审工作接近尾声,奖项确定。学员们对千里迢迢从各地奔赴现场的评委们由衷地表示感激,十分珍惜专家评委对自己场所解读、设计理念、设计方法以及未来设计方向所提出的建议。
此次评审工作圆满结束,也标志着本次工作营圆满落幕。但对于本届学员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工作营的作品集正在制作,设计还需要完善。收获颇多的他们即将以新的姿态开启设计道路上的下一个篇章。
03
工作营概要回顾
本设计研习营持续四周,主要课程内容安排如下:工作日上午,教师将围绕罗马及其周边历史城市的空间结构、历史发展、建筑风格、空间特性及设计策略进行引导式教学;下午则通过与空间元素相关的实践活动,进行深入的设计体验。
本次工作营的教学重点在于“历史场地的再设计”,即对现状的考古或从现状中遗迹推测未来可能性的探索,要求每位学生从提供的地点列表中选择一个场所,再进行记录、分析和推测,从而可以构建出一个水平、垂直或者嵌套的空间,关注该公共空间在如何被人们真实地使用和占据,以及多个地点如何在同一空间内共存,要以超越游客对场所的认知,真正去思考当地居民的需求和兴趣。
本工作营的课程结构严谨有序,遵循严格的课程计划进行,纪律性强,教学氛围严肃而充满活力。外籍教师对工作的投入态度认真且负责,安排紧凑而有序。尽管面临雅典的高温天气,学生们仍表现出极高的投入和认真,严格遵守教师的指导进行学习。即便偶尔需要熬夜加班,同学们也都能保持认真负责的态度。
▲老师对各组进行方案指导(左右滑动显示更多照片)
04
作品赏析
Group A
我们的概念是做到新与旧的结合,人文与自然的结合,尊重并强化当地居民的场所依恋,同时创造新的场所记忆。利用Via Giulia这一历史轴线划分场地,并创造新的人行活动流线串联整个场地,实现从陆地到河岸,从历史到现代,从人文到自然的过渡。
老师评价:建议丰富河上观景平台的功能,比如将河水抽上平台再落入河中形成景观瀑布,成为城市新的打卡点。此外,需要对结构深入思考,比如加建的桥梁结构如何实现等等。
Group B
如何从城市更新和空间活化的角度,重新定义城市的人与空间关系是我们需要考量的议题,我们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串联与触媒”的手法,恢复场地的整体性和人际互动的潜力,提升空间的可达性和公共互动性,以实现打造步行友好型城市的构想。设计中通过场地相对关系联立轴线串联起公共空间及城市缝隙,通过现有活化空间带动场地气氛织补起其他负面空间,探索城市空间,打破日常生活的常规,揭示城市环境中的潜在可能性和心理影响。
老师评价:设计对历史元素融入不足,需考虑廊道对城市界面影响的敏感性,同时注意其中结构的合理性,老师对于监狱功能的改造和立面设计提出了改造意见。
Group C
音乐这一概念的诞生源自于对当地生活的观察:无论是在入夜后的台伯河岸还是随意经过的广场,你总能寻得即兴演奏的“音乐家”与驻足聆听的人们。我们希望在设计中体现出这一点,让音乐成为活化公共空间的关键词。
我们的作品以音乐为中心主题,在连续变化的场地中对音乐进行“物化”,借由自然声景到人工声景的过渡产生丰富的城市声景,从而使音乐作为流动的纽带将罗马城的人们相连。
老师评价:该小组用声音、或是说声景作为轴线串联场地,音乐与老城两相结合,这是一种很有趣的切入手法。在这个过程中,你们作为空间的设计者,对声音进行“物化”的方式还可以更大胆:不仅体现在功能,还要在形象上进行最直接的体现。比如在广场四周设置多个宛若斗兽场一样的弧形装置,或许会带来更多样的音乐交互方式。
Group D
本项目场地位于罗马老城区,毗邻Tiber河,处于一处富有历史层次感的城市空地。该区域面临诸多场地限制,包括历史悠久的Via Giulia、与河流隔断的罗马母亲河、遗留的历史建筑遗迹以及废弃的监狱等。为回应这些独特的历史脉络,我们采用了介入与重塑再利用的设计手法,以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公共广场。我们希望不仅创造一个富有历史感的公共空间,还能增强社区的互动性和归属感,为居民和游客提供一个值得停留和体验的场所。
老师意见:总体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设计,通过监狱立面加建对场地内在的轴线关系进行了呼应,河岸剧场拱的形式也呼应了罗马洞穴的意向,人被自然的引导到了河边,但河岸剧场的气候边界太靠前了,其实可以缩进去,甚至取消,让城市广场和河流形成更加紧密切自然的联系也许会更好。
Group E
我们组的主题为“罗马折叠”,通过“褶子”的概念,采用时间折叠、空间折叠、功能折叠的手法串联各个场地。关于汇报内容,老师疑惑如何处理的设计和城市现有肌理的关系,小组成员回答到通过对场地空间的认知和场地要素的识别,在设计中融入罗马当地的历史文化元素,采用保护性设计手法尊重原有肌理,延续原有空间完成设计。
老师评价:对河岸两边的平台灵感来源和设计依据提出疑问,小组成员陈述设计来源来自于法国巴黎滨水剧院,同时剧院组成部件均可搬运可活动以消除洪水的影响。总体上各位老师认为方案完成度高,设计理念贴切。
Group F
Group F的主题以与“EngagingWith The Urban Ruins”即废墟共舞为主题切入,在立足于当下考古的同时与人居环境相结合,探索区域之间的残余地带,作为ROMA城市改造和整合隐藏资源的切入点,为Roma的市民提供活力场所,在打破Via Giulia的强轴线后,以城市尺度的思考植入新方向引导线,以现代轻盈手法与尊重的姿态的介入项目的三个场地。
老师评价:这个主题抓人眼球,但是要注意人群的组织以及活动过程的融入,同时要在尊重历史的同时将方案的起承转合做精彩。
05
结语
各组成果饱满,形式完整
终期成果评审对同学们的成果进行了评级
后续将做好成果总结和宣传工作
本次华中科技大学建规学院全球暑校
(Global Summer School 2024)
第六期欧洲历史建筑与城市设计工作营
圆满结束!
而摩拳擦掌的下一届学员们
又会为我们带来怎样的惊喜
请拭目以待!
撰 稿 |
王祎妮 柏雨馨 张雨濛 欧阳睿 谢天扬
图 片 |
均由工作营师生提供
编 辑 |
王祎妮
校 对 |
李晓峰 贾艳飞 李振宇
责 编 |
王祎妮
审 核 |
高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