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历史专题》第六讲
第六讲讲座主题
建造何以承载建筑遗产的元价值?
主讲人简介
李海清,东南大学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常务理事、工业建筑遗产学术委员会委员、亚洲建造史网(ACHN)创始成员、《新建筑》执行编委,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挪威科技大学(NTNU)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访问学者。主要从事近现代建筑及相关遗产保护研究。著有《中国建筑现代转型》和《再探现代转型——中国本土性现代建筑的技术史研究》,合著《The Art of Architectural Integr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合编《一隅之耕》(潘谷西先生口述),参编《中国近代建筑史》,发表论文60余篇、演讲40多场,担任多家学术期刊审稿人。主持完成与在研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参展第17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平行展,指导设计教学、主持设计实践与科研屡获重要奖项。
讲座信息
2024年11月12日(星期二) 18:30 - 20:05
线下:华中科技大学南四楼N304研讨室
线上直播:B站视频号 HUST建成遗产
第五讲讲座内容回顾
2024年11月5日,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研究生课程《建筑历史专题》继续开讲,第五讲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丁垚教授主讲,以《汉语书写的建筑史》为题,分享了梁思成先生的著作和设计以及如何构建中国建筑史体系,并结合自身研究感悟解读梁思成先生的作品,向在场师生展示中国建筑史的写作过程以及未来研究方法的思考。
首先,丁垚教授简要介绍了营造学社的成就之一——书写中国建筑史,其中包括以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主导编写的中国建筑史和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A Pictural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梁思成先生强调,“在文化之中理解建筑史”。梁思成先生将起始于唐代至清代,以殿堂为代表的木构建筑,分为两个时期:豪劲时期(唐至辽)和羁直时期(辽至清)。随后丁垚教授谈到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的建筑学背景来自美国,受教于来自法国建筑师(Paul Cret),接续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学教育,学习经典建筑知识。为之后两位先生解读宋代《营造法式》、对中国古建筑调查、书写中国建筑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丁垚教授认为中国建筑史的写作是需要回到中文自身的语言特性。自宋代的《营造法式》以后,近代时期没有人使用中文完整的写出《中国建筑史》,对于梁思成先生来说用中文撰写《中国建筑史》是先锋的、前卫的,他开创了一个时代,是对时代的贡献。
英文版图像中国建筑史(左)、中国建筑史(右)
讲座的第二部分,丁垚教授特别介绍中国建筑史第八章结尾——清末及民国后的建筑,其中包括西化的影响、清朝的衰弱、传统样式的建筑复兴以及现代化建筑,通过这几条线索结合建筑学知识映射出写作对当时学者的适应性。
紧接着丁垚教授提到梁思成先生的代表设计作品鉴真大和尚纪念堂,他认为,理解中国建筑史的写作如同理解梁思成先生的设计作品一样,建筑师写的建筑史要靠自己的经典作品,才能体现自身建筑学素养以及对中国古建筑评价的高度。就像帕拉迪奥在编写《建筑四书》时,加入了在当时被认为是现代的建筑作品——坦比哀多和维晋寨巴西利卡,代表的是一种建筑师的标志,专业的标准。
鉴真大和尚纪念堂技术图纸
鉴真大和尚纪念堂正面
最后,丁垚教授结合梁思成与刘致平先生合编的《建筑设计参考图集》每一章的引言部分谈到文化自觉性。正如梁思成和林徽因先生所强调,“要像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一样,深知的自己作为建筑师的第一个专业问题是文化判断、文化自觉”,建筑师就像在文化的海洋中航行,文化自觉就像前方的灯塔引导建筑师前进。
在随后问答环节,丁垚教授结合现场问题再次为我们在今后研究中如何做到文化自觉指引方向。
问题:在这个全球化、现代化为主流的时代中,文化自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主义,还是这些推崇文化自觉的人发现了某种文化背后的文明优势,或者是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呢?换句话说,老师您认为在建筑学中挖掘文化内涵的动力理应是什么?
解答:要强调主体性,当前工具化、对象化的问题较为普遍,当我们在做文化学习和研究时,就是在认识自己的一个过程。例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他在所处的鲁文化中追求个人自由,同时理解自己所在时代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自觉性是一种趋向和动力,关键在于知行合一,通过行动践行自己所思所想。
结语
本次讲座,丁垚教授分享了梁思成先生在中国建筑史书写中的贡献及其研究方法。梁思成先生作为现代中国建筑学术的代表人物,其著作不仅融合了西方建筑学理论与中国传统建筑知识,而且通过实地考察和科学分析,为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丁垚教授强调了梁思成在建筑创作与历史书写上的整合性,以及他如何通过汉语写作来体现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此外,还讨论了文化自觉在建筑研究中的重要性,并鼓励读者通过阅读梁思成的作品来提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博雅人文:社会·文化·日常”系列讲座
往期讲座回顾:
讲座预告 ||【“建筑历史专题”课程系列讲座第五讲】汉语书写的建筑史
讲座预告 ||【“建筑历史专题”课程系列讲座第四讲】隐蔽的现代性:地下空间演化史
讲座预告 ||【“建筑历史专题”课程系列讲座第三讲】滇西北民居建筑的谱系研究
讲座预告 ||【“建筑历史专题”课程系列讲座第二讲】群集性文化景观的山水网络方法研究
撰 稿 |
王晢宇
海 报 |
易玲薇
编 辑 |
王晢宇 易玲薇
校 对 |
谭刚毅 丁垚
责 编 |
王祎妮
审 核 |
高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