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空间的设计越来越需要考虑不同年龄和兴趣群体的需求。儿童友好、宠物友好与青年友好的概念逐渐成为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的重要考量因素。本次中外联合景观工作营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旨在通过跨文化合作,推动景观设计领域的创新发展,同时为不同专业视角人群提供跨视角交流平台,推动华科大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索并进行实践。
工作营概述
第一天:
开营与自我介绍
工作营的第一天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开始,为快速增进各位学员及老师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开营仪式进行了抽签分组,以别开生面的游戏环节使大家完成自我介绍。参与者来自武汉多个高校不同年级,涵盖风景园林、建筑学、城乡规划、社会学、经济学、国际管理等多个专业背景的学生。自我介绍不仅促进了相互了解,也为后续的团队合作奠定了基础。
游戏环节大家绘制的对小组成员的初步印象
在各个学员相互了解后,为进一步开展设计工作,工作人员公布了各个场地选址及其大致信息,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场地进行调研并分析场地初印象。调研内容包括观察场地的使用情况、记录现有设施和潜在问题,以及收集用户反馈等,最后用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汇报。
汇报结束后,老师们高度肯定了大家的改造方案,并建议大家从历史、人居环境、政策等方面深入思考场面的改造设计,希望场地设计能够让更多专业的同学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着眼儿童友好与宠物友好的主题,因地制宜进行改造,让本次工作营迸发出更多的可能!最后,秦老师对今天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为今天的工作画下一个完美的句号。
滑动查看更多
工作营概述
第二天:
经验分享及实地参观
本次讨论会的参与组织有A+U协会&翘屁猫协会&好风光研究所&小微营造,并邀请一些风景园林及其他专业代表进行经验分享。
来自华科大建规院风景园林专业的大五学生林东旭,从风景园林视角分享了他如何为一个社区打造屋顶花园,并完整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和社区活动。从他的分享中,我们了解到在政策改变后,共建需求突显,城市更新方向由大尺度转向微尺度与精细化,一个社区花园的建设需要多方力量参与并共同建造,同时一个社区局部的改造应当征求全社区人员及相关专业人员的意见,而且如何在共建中强调儿童友好话题概念也成了工作重心。然后在充分开展一系列讨论活动后,工作人员进行场地对接与调研,进行方案策划与设计,并在每期邀请小朋友和家长以及其他社区居民参与建设,最终与64个华科大志愿者建造了美丽的春和屋顶花园。在建造完成后,工作重心转变为建造结束后的后期维护与运营,其中包括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确定校地联动关联,定期举办与植物、堆肥、昆虫相关的科普活动等。
第二位分享人员是华科大好风光研究所的王议同学,主要分享其参与关于自然保护地科普体验模式的相关内容。党的二十大明确要求: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高度重视科学普及,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学技术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一以贯之的思想理念。好风光研究所作为对风景园林科普教育的研究单位,在此方面共取得三个成果,成果一:“多主体、重法治、强体验”特色模式。包括日常性长期和限定智慧化互动式科普展览活动、青少年(群体化)的探索式科普教育活动、讲座论坛式科普宣传活动、开放日互换体验科普活动、沉浸式自然游乐科普活动;成果二:自然保护地数字化科普平台,平台上有法制科普推送、自然资源汇总、特色活动推介、人员招募培训;成果三:武汉自然野径探秘指引手册。最后提出“趣学法制,乐享科普,自然野径,携绿同行”的标语。该同学分享了自己亲身参与的多次科普活动体验,也让我们更加了解风景园林科普可以从哪些方面出发,如何进行,其未来发展趋势在哪。
第三位分享人员是来自A+U协会的李优涵,其期望与本学科专业同学共同打造华科人的理想花园。针对花园建造,他们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及问题,并进行了相关调研,提出在建造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更加清楚哪些需求是切实需要,哪些需求是伪需求,以及华科大学子到底对花园有着怎样的期待,在项目建设和预算上如何落实,这些都将被纳入后期实地建造时考虑的范围。
最后来自本校“翘屁猫社团”的同学进行了关于流浪猫救助以及打造宠物友好空间的设想,翘屁猫的未来目标是实现校内流浪猫数量稳定,愿每个小生命都能被善待。他们提出人猫冲突、捕杀与被捕杀、观念冲突的问题,也进一步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了为何要救助流浪猫,如何科学地救助。而他们对于宠物友好空间的设想除了包含宠物休憩和玩耍的场地外,还提出场地对宣传和科普的重要性,同时需要考虑人的活动如何与猫咪活动相平衡。
分享结束后由各个小组详细讨论并发表对自己所选场地、儿童友好、青年友好及宠物友好的概念理解。
下午以实地考察为主,教授及各位同学一起参观了春和社区的屋顶花园。在观赏的过程中,营员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Prof.Helen Woolley,Dr.Paul Brindley,张亦弛教授还有秦晴老师进行深入交流。教授肯定了屋顶花园这种极具创新性的尝试,深度分析了附近居住楼之间的绿地作为公共活动区是如何起到调节局部气候作用的,还指出其在提供居民游憩空间中发挥的重要功能。同时对比了中外不同的花园系统,提到中国小区因为人口密度太高,所以小区一般自有花园,而巴黎的花园则是独立的系统(不包括在小区内部)中英社区的差异方面。也谈到从历史方面来说,中英社区各自差别和特色,英国曾经是产业聚集型的社区,沿着河流上下游依次有不同类型的工厂,他们按照这些来规划居民区,实现步行可达的通勤,人们因此也形成了以工作单位聚集在一起的社区特色。而中国特色是高密度的居民楼,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公共空间,以最大程度提升居民幸福感呢?对于这个问题,她提到,室内空间一定是无法满足孩子的娱乐需求的,处理方式之一可参考春和社区楼前的空场地,合理规划停车场和绿地的比例。另外她提出一种可能:拓展地下空间,纵向发展也将成为未来社区的发展方式之一。
工作营概述
第三天:
专题讲座
中英联合工作营专题讲座在华科建规学院南四楼S101开展。本次讲座共邀请到四位国内外儿童友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就“儿童友好城市和城市绿地空间营造”和“多世代共享的儿童游乐空间与校园印象研究”进行讲座。讲座由华中科技大学讲师秦晴主持,景观学系主任戴菲教授致开幕辞,多名相关专业研究生及本科生参与。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景观建筑学院院长Helen Woolley教授从“home range”概念出发,阐述家庭活动范围的历史脉络和世代变迁,以及儿童活动社区的改造;通过介绍众多专家对家庭活动地带及儿童成长所需活动空间定义的不断扩充,到国际及中国国内对“儿童权利”的研究及相关政策的不断发展,引申出我们对于儿童成长空间的探索,例如可以从范围、交通、活动类型、危险性等维度进行探索。同时展示了他们通过研究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其儿童时期成长空间和活动的差异性和相似性,揭示对儿童成长环境更加深刻的理解。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景观建筑学院副教授Paul Brindley展示了他们对儿童游乐场地的最新研究成果,即通过mapping的方式对不同国家、不同城市的儿童游乐操场进行数据分析,从数量、场地大小、场地实际情况、设施类型等方面分别进行详细的调研分析。同时还思考对比了不同贫富状况、不同发展方式城市的儿童设施状况,通过数据总结得到英国目前儿童游乐场所还未满足相应需求等结论,我们仍需在儿童游乐场地建设中不断探索。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张亦弛讲述了儿童游戏场地的历史起源,从古代的儿童游乐图及历史上儿童游乐相片开始讲解儿童游乐方式的发展,了解到儿童富有天然的探索欲、创造性,其娱乐方式具有自主性,可以和同伴及外部环境产生意想不到的链接,而随着时代发展,儿童安全、教育和身体发展理念的引入使得人们通过多方面的景观设计对儿童游戏进行干预,儿童游乐理念更加进步,儿童娱乐设施愈加丰富,对儿童游乐场地的设计也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景观建筑学院王睿博士就“儿童是否真的需要游乐场”提出了关于很多场景的思考,如儿童与自然环境的深度接触,儿童游乐场的周边环境,以及儿童游乐场的场地类型等,引发我们对于不通类型的儿童游乐场与不同形式的儿童游乐活动的关系的思考。
讲座后,同学们积极提问,与专家交流研讨。最后,景观学系的文晨老师向教授们表达了感谢。本次讲座打开了一扇通往更加温馨、包容、创新城市设计理念的大门,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公共空间发展的无限可能,即通过精心的设计和规划,推动城市进行儿童友好改造建设
工作营概述
第四天:
小组讨论及答疑
第四天为小组讨论和专家答疑时间,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热火朝天地讨论着设计的细化方案,力争满足自己面向的人群或动物群体的需求,不断细化和深入探索方案可行性。来到下午的教学辅导时间,营员们分别向导师们分享自己的思考和方案进度,这些富有创造性的方案获得了导师们的一致表扬。顺着营员们方案中针对动与静的考虑,导师们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也针对大家方案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提出了要求。导师们强调,既要考虑他们的方案是否的确符合环境与人群,也要思考场地场景的辨识度情况以及其中植被的长远规划。除此之外,导师们也引导营员们放眼未来,探讨方案真正落地的可能性和落地后的未来概念。尽管时间有限,大家依然保持着“高水准、强逻辑、强关联”的态度推动方案,力争呈现最完整的汇报内容。
工作营概述
第五天:
小组汇报展示
最后一天,到了中英联合工作营终期汇报的日子!由于前期已经按照不同场地进行划分为五个小组,五个工作营小组以PPT的形式相继进行不同场地的方案汇报,讲述在工作营期间的学习成果。
【第一组:设计场地--东九楼前】
小组成员:何雨露 朱珠 周宇茜 黄吴迪 江佳钰
小组成果展示图
【第二组:设计场地--光电大楼前】
小组成员:郑慧铃 蒋雨宏 曹宇童 吴瑕
小组成果展示图
【第三组:设计场地--青年园湖边】
小组成员:毛誉霞 陈玉妍 杨泽宇 胡蝶
小组成果展示图
【第四组:设计场地--青年园湖边】
小组成员:张也晴 张梦超 朱亓楠 李仪斐 岳铭慧
(小组成果展示图)
【第五组:设计场地--友谊公寓前广场】
小组成员:吴灿 方辰欣 刘业涛 尹端睿 李桐
(小组成果展示图)
汇报还邀请了武汉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史源源老师、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赵阳老师,各位老师对五个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专业点评。秦晴老师对本次工作营的开展举办情况进行总结。随后,由秦晴老师为优秀营员颁发证书,营员们积极和专家合影留念,邀请专家在优秀营员证书背后写下美好寄语。
随着社会对多元化和包容性的需求日益增长,以儿童友好、宠物友好与青年友好为主题的相关设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设计不仅能够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也为未来城市建设提供不断探索的路径指引和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本次工作营是一次跨国际跨专业交流的大胆尝试,通过实地调研、经验分享和设计实践,学生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儿童友好、宠物友好与青年友好的设计理念,并将其应用于实际项目中。中外联合景观工作营不仅为参与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也为景观设计领域带来了新的视角和创新思路。通过这次工作营,我们期待能够激发更多的设计师和规划师关注并实践儿童友好、宠物友好与青年友好的设计理念,共同为创造更加美好和包容的城市环境而努力。
营员感想
非常荣幸能够参加这次的工作营,度过了充满乐趣、学习和创造的五天。感谢秦晴老师能组织一个轻松愉快又充满收获的活动。在短短的五天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参观春和社区的下午,几位教授和老师站在天台上和同学们一起交流,也让我对社区、儿童友好有了新的认识。在工作坊的设计阶段,我们小组也进行了非常高效的合作,大家都非常愉快的完成了自己擅长的部分。在最后一天汇报,我们收获了非常使用的建议,也得到了老师的赞赏。也非常感谢Helen教授和Paul教授在我们的结营证书上的留言! ——华中科技大学 建筑学 汪子悦
参与“儿童友好x校园景观中英联合工作营”的五天学习交流,是一次难忘而充实的经历。我有幸与来自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景观学院的Paul Brindley教授、Helen Woolley教授、王睿博士和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的张亦弛教授等业界权威进行了短暂的交流与学习,让我对“儿童友好”和“动物友好”景观有了全新的认识。在第一天的调研阶段,我们了解了儿童在校园中的活动需求和行为特点,通过实地观察、collage绘图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Paul Brindley教授和Helen Woolley教授在调研汇报中给予了我们细致的知道~也很有幸听了两位英国教授和博士生、张亦弛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且深入浅出,他们不仅分享了国际上先进的理念,如“绿地公平性”等,让我拓展了视野。在小组合作方案设计的环节中,我们与来自不同背景的同学们一起讨论、协作,共同完成了设计方案——“Under the Trees”。仅仅两天的设计,真的很紧张,但我们通过手绘、拼贴等方式完成了这个可爱的课题,甚至还有后续运营、树洞APP和宝可梦类寻宝的设计(这部分也是教授们点名夸奖的哦)~最后在答辩过程中,教授们耐心听取我们的汇报,并提出了许多有针对性的问题和建议。这些指导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己的设计方案,也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和思路。通过这次工作营的学习交流,我不仅学到了很多新知识、新技能,也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和业界前辈。也非常感谢可爱的秦晴老师全程统筹组织,给予我们组非常多的帮助和建议~也很感谢志愿者同学们的付出!
LOVE EVERYONE ! ——华中科技大学 建筑学 蒋雨宏
参加儿童友好x校园景观中英联合工作营于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不仅得到了英国谢菲尔德大学Helen教授和Paul教授以及秦晴老师、张亦弛教授在专业上的指导,拓展了新的学习视角,也收获了与同学们宝贵的友谊。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教授们在春和社区的线下指导,特别是Helen教授在与我们交流时提到作为风景园林师规划绿地要注重各年龄段人的需求,而第五代住宅其实违背了孩子们需要在自然绿地中玩耍的天性;在讲座中Paul教授分享了最新的大数据地理信息区域公园分配公平性分析研究,展示了国际最前沿的风景园林信息应用技术;做方案时我组成员齐心协力,发挥了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优势,最终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与表扬。经过本次校园景观中英联合工作营我收获良多,期待未来能有机会再次参加工作营活动!
——湖北工业大学 风景园林 李桐
有幸参加了儿童友好校园景观中英联合工作营,和不同年级专业的同学合作完成校园内的场地设计。我们小组聚焦青年友好型校园建设,充分发挥了组内每个同学的专业才能,在设计构思和老师交流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各抒己见,共同完成了东九楼前的青年友好场地设计。中英景观领域专家带来的讲座分享也让我了解到英国的儿童友好建设的现状以及其背后的发展历程,体验模式的创新。在工作营中,我深刻体会到即使是平常难以注意到的校园的一角也能为儿童青年和宠物营造友好空间,提高校园共享体验。引发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学习。
——华中科技大学 环境设计 江佳钰
物料设计
灯牌设计:黄河
钥匙扣、徽章设计:谢睿 马欣 黄爱伊 廖佳钰
海报设计:涂丝怡 魏亚迪
三折纸设计:涂丝怡 李优涵 郭静怡
工牌设计:潘佳煜
证书设计:潘佳煜
致谢
感谢华中科技大学为本次工作营提供的大力支持,感谢所有参与工作营的学生和老师,以及为本次工作营提供指导和帮助的各位专家和导师。
全体志愿者名单:
涂丝怡、廖佳钰、李优涵、杨语嫣、郭静怡、黄河、潘佳煜、何雨露、李又朋、谢睿、江佳钰、马欣、黄爱伊、董怡辰
风景园林校园景观联合工作营结营总结
撰 稿 |
何雨露 杨语嫣 马欣 谢睿 黄爱伊
图 片 |
“小微营造”团队全体志愿者
编 辑 |
王一凡
校 对 |
廖佳钰
责 编 |
王祎妮
审 核 |
高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