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不知道该如何找到靠谱的心理咨询师,也有家长自己希望得到专业的心理支持却不知从何下手。
毕竟相比医院里的医生,大众对于心理咨询师的了解还是太缺乏了。而且2017年后人社部取消了国家心理咨询师考试之后,也缺乏国家层面对于心理咨询师资质的专业认定(已获证者仍有效),心理咨询行业存在缺乏规范的情况。
为了帮助家长们少走一些弯路,"青少年生命复元"专门采访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隗知老师,他分享了六条简单的参考特征,来帮助我们快速辨别不靠谱的咨询师。看完这一篇,就能解答家长们大部分的疑惑。
不靠谱咨询师都有哪些常见特征?
好的咨询师各有各的擅长流派、专注议题、面向群体和个人风格,所以如何选择合适的心理咨询师,很难有简单通用的指南。不靠谱的咨询师,至少有下面六个特征之一。如果你遇到了,请认真考虑终止这段可能存在潜在风险的咨访关系。
.
暴力分析,强行挖掘受访者的伤口
心理咨询看重咨访关系的建立,只有一个场域足够让人信任、放松,来访者才有可能打开自己,将内心逐步袒露给咨询师,在共同探索中疗愈、了解自我,改变与创造生活。
尤其是对于深度分析的长程心理咨询,这点更加重要。咨询师对职业权力的最危险滥用,就是在咨访关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时,强行挖掘来访者过去的创伤,进行暴力分析。
如果咨询师咨询开始十分钟就主动试探来访者童年被家暴或被校园欺凌的经历,又或者讨论中直接把来访的当前状态与父母、性别等相关联,甚至教育来访者:这是帮助你呈现现在和过去的因果联系,接下来你要信赖我,打开自己,你才能走出创伤。这样的咨询师与其说在支持来访者,不如说是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和猎奇心理,甚至有PUA来访者的嫌疑。因为他的目的就是对伤痕用力,推动来访者崩溃,然后在来访者脆弱的时候再加以解释、指导或“共情”,这才是他真正工作的开始,因而是最需要警惕的一种情况。
如果把长程心理咨询比作一次身体上伤口的治疗,一个好的医生应该是在麻药完全起作用以后,再割开伤口,清理脓液和烂肉,消毒后再加以缝合;而一个差劲的医生,就会不顾患者的死活,强行割开伤口,清理得不彻底,也不好好缝合,患者只会伤得更重,而且这样的医生还往往会鼓励患者继续用猛药。
另一方面,大多数咨询还是以短程为主,短程心理咨询一般不超过12次,针对于来访者需要日常面对的、明确的具体问题,比如厌学、亲密关系、情绪等问题,主要应用短程焦点、认知行为等技术。短程心理咨询也不会过度关注来访者的早期经历和重大创伤。
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是不能对来访者造成二次伤害。初期访谈中,来访者如果没有与创伤直接有关的咨询诉求,却遇到咨询师一上来就以帮助、理解或者展示咨询技术等任何理由暴力分析,强行挖掘来访者的创伤,诱导来访者的情绪或者内心冲突爆发,来访者应该立即表达自己的不适,防止自己受到更大的伤害,反对无效时可以主动中途终止咨询。
《周处除三害》剧照
.
表达欲过于旺盛
是演讲者而非倾听者
心理咨询的目的绝不是提出建议、指导生活。很多人对心理咨询的误解,可能觉得心理学能教人生活,咨询师可以给出专业的解决方案,但最了解一个人的,唯有他自己。
心理咨询不是用嘴巴来工作的,主要也不是眼睛,而是耳朵。咨询室不是课堂,咨询师也不是科普"分离焦虑""自恋性暴怒"等概念给来访者上心理课的老师,这体现了咨询师的理论学习没有转化为他的职业能力。
咨询师应该不加评判的倾听来访者的声音,中立地理解他的人生。一个成熟的咨询师,一定是听大于说,不仅要看见眼前的来访者,更要着力于听到来访者的话语背后,他自己可能都没有觉察到的部分。
心理咨询中的心理教育目的是让来访者了解咨询问题的性质,明确工作的范畴,是咨访关系的辅助。有时来访者学习的专业资料甚至够读一个心理学学位了,但他可能仍然难以独自探讨与自我的关系、面对与他人的关系。咨询师要耐心陪伴他发现和发掘自身的资源,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传授知识。
一些心理咨询师着力于解读来访者的经历,对他人的问题积极指导,甚至过度卷入,把自己当作“过来人”教育来访者,一旦来访者形成习惯,依赖咨询师的指导,双方很容易发展出危险的共生关系,逾越咨访关系的边界。
如果咨询师的表达欲过于旺盛,说的比听的多,把咨询室当作报告厅,这往往反映了咨询师的自恋,反而会遮蔽来访者的真正需求。当咨询中屡次出现这样的场景,咨询师止不住自己的话匣子,而对来访者听而不闻,或展示权威时,咨询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咨询师应该为来访者的耐心付费。
.
不签协议的咨询师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中明确规定心理师应让来访者充分了解双方在服务过程中的权利、责任、费用设置、保密原则及例外等。
新手个体咨询师虽然存在获客困难的问题,但在初期的咨询中,咨询师对来访者至少要告知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事项,和来访者在了解了彼此的情况之后,需要确定是否继续咨询,同时签署工作协议/知情同意书,这份协议对于咨访双方,尤其是对于来访者,都是一种保护,一旦咨询产生纠纷,协议能够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权益。
如果咨询师一直回避签署正式的咨询协议,来访者心里可以打一个问号:这个咨询师是不是对自己的能力不够自信?他能接得住自己吗?
.
与来访者发展咨询外的其他关系
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关系越简单,咨询的效果就越纯粹,更不容易受到其他因素影响。当我们寻找咨询师时,不应当选择生活中已经熟识的咨询师。
多重关系会破坏咨访关系,影响心理咨询的效果,有可能加重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甚至出现咨访关系以外的经济、家庭方面的法律纠纷。
偶尔如咨询结束时,咨询室外正下着大雨,咨询师借给来访者一把雨伞,或春节前的咨询,来访者带给咨询师幅春联等情况,是普通人可能会有的礼仪,不必视为跨越关系的边界。
但当咨访双方之一发出跨越咨访关系界限的信号,比如共同购物、聚会,尤其咨询师主动发起涉及商业合作、亲密关系等关系的试探时,咨访关系应及时结束。
.
主动推销产品、课程和夸大宣传
咨询师的工作仅限于帮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他的能力和工作范围有边界,医生、社会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对来访者的一些问题的解决可能更有帮助,如果有咨询师宣称可以帮助来访者解决医生治不好的抑郁症,或者三次咨询就能“管好”青少年的厌学,甚至能够联通大自然的灵性,了解来访者祖先的业力,这样的人作为心理咨询师是不可信的。
有时,有的咨询师会推荐来访者交几万元去购买夫妻成长课程,终身包咨询;或者是推荐购买负氧离子康健仪放在家里,声称有排除负能量的作用等,遇到这类明显超出咨询师工作范围的商业推销时,一定要抱有戒心!
从来访者角度来说,在咨询室中接受常见各流派咨询师的咨询并不复杂,咨询中也基本不需要额外的成本。
咨询师推荐一些科普读物,如《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供来访者学习,或是和来访者探讨买个图画本和水彩笔,咨询后来访者用来绘画解压,这类情况是咨询过程中可能发生的。
图源网络
.
只有咨询经验,没有受督导经历
督导是心理咨询师者在有经验的同辈或者资深咨询师的指导下,实践咨询技巧,探讨个案情况, 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过程。有困难或长程个案的复盘,有定期的个人体验,是咨询师能力提升的必要保障。
囊中羞涩的新手咨询师在朋辈督导中一样可以不断成长,而即使是有几千个小时咨询经验的成熟咨询师,也必须要持续地接受专业督导,才能保证自己工作能力的稳定提升。咨询师只报班听课花出费用、埋头咨询增加时长,而不研究自己咨询的重要个案,回避觉察工作过程中自我的变化,有可能走在误区中执业,南辕北辙,努力打转,2000个小时不如别的咨询师500小时的经验积累,这也是常见的情况。
在一些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机构和平台,能看到咨询师接受的培训、受督经历。如果一位咨询师号称咨询时长上千甚至数千小时,但是没有可证明的督导和个人体验经历,那么来访者也要慎重考虑。
咨询师是否合适?
来访者的感觉最重要
说了这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影响心理咨询效果决定性的最终标准,是咨询师能否为来访者带来一段真实尊重的咨访关系,来访者能否在咨询室中感到安全与接纳,这其中已经包括了来访者对咨询师的风格、个性甚至是理论水平、咨询能力等的全部判断。
图源网络
在初期互相了解并确认咨访关系的会谈中,来访者可以坦诚询问任何关于咨询的问题。
无论是在刚开始的几次咨询,或是咨询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来访者如果在咨询中感到疑惑担忧、缺乏倾听或是不被关注,相信自己的感觉,向咨询师提出,双方有可能通过共同探索和解决这些问题,让咨询效果更进一步。
如果没有得到咨询师积极的回应,或持续无法与自己的心理状态产生链接,来访者可以更换咨询师,保证自己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