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分享:
心理学在西方诞生的先天不足,
心理行业在中国发展时日尚短,
日常人们对心理学的认识有很多误区,
导致心理学有时在实践中走向了鸡汤化、道德化、玄学化、女性产业化等歧途。
祛魅之后,
心理学才可能真正为人的生命带来帮助。
本次活动隗知将会为我们分享现代心理学作为“文明病”的补丁学,在西方诞生背后的社会需求和推动力量,主要流派的来源,心理咨询在中国的曲折起步,帮助避雷挂着科学或疗愈名义的伪心理学。
海报背景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期论坛:
在怎样的情形下,父母会对孩子说:“我需要成长了”?
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发育和激素分泌导致青少年陷入快速成长的状态,情绪波动大起大落,生理的变化促使孩子发展了自我思考判断的能力,有强烈的愿望去追求自我个性。
人各不相同,我们无法准确具体地说出青少年是怎样的,但公认的是,青少年介于儿童与成人之间,青春期需要为从儿童成为成年人做准备。这个时期的孩子需要学习各方面知识:语文数学物理地理各个科目,独立的生活技能,与陌生人相识合作,在其中学会完善自己。一个人仅到成年的年龄不算完全成年,心理成熟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年。
成为青少年意味着摆脱儿童身份。年幼的孩子紧跟在父母身边,因为ta还没有独立的能力,需要成年人的照顾。青少年正是在青春期学习独立自主生活,逐渐不再依赖父母。
这不仅是孩子的成长,也是父母的考验和成长。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首先不适应的可能是父母。自小跟在自己身边的孩子突然不再只跟自己亲近,不知道孩子在外面交怎样的朋友,也不清楚孩子到底在做什么。
这样的未知的确令人不安。父母可能觉得孩子没有社会经验,不敢放手孩子,不允许孩子有过长的单独社交时间,可这种教育模式使得亲子关系变成侦探故事,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发现,这种看似是父母对孩子保护的行为,不仅无法发展青少年的主体性,妨碍他们独立,也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创伤。
随着教育界对“父母控制孩子”的批评,家长们也意识到了教育需要放手孩子,给ta自由。可其中一些家长只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却是矮子。他们知道需要给孩子留有足够的个人空间,却依旧不能接受孩子与朋友约着出远门,又或是放了孩子出门,但没过一会儿就要向孩子打电话查岗。
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焦虑感,为了缓解这种情绪,只好学习孩子的生活方式,继续和他们走在一起。他们觉得孩子需要独立才能成长,却又认为自己要对孩子负责就不能放手,这种知行不符其实就是“伪”成长。
一些父母还可能因为自己越努力做好,孩子越情绪不稳,学习波动而痛苦焦虑,不敢面对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父母控制不住自己的焦虑感,为了缓解这种情绪,只好将孩子锁在身边。认同放手才能成为好父母的观念,却又无法在实际行动上落实,其实就是“伪”成长。一些父母还可能因为自己的知行不一而痛苦焦虑,不敢面对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
到底怎样才能做出一个有利亲子关系的平衡?
本次论坛嘉宾隗知老师将会与我们一起探讨父母对孩子的边界,揭晓怎样破除家长自身的“伪”成长,获得真正的成长。如果你或是你的父母对此不解、焦虑,亦或是有想法、不同观点,欢迎参加本次先锋论坛,与大家交流学习。
主持:
先锋学习社区导师 / 独立教师
关系与交流研究者/咨询工作者
死亡&临终文化与心理研究者/生死教育推动者、实践者
图源网络
临床心理学领域内的一些心理治疗圈子,一向拒绝对自己所采用的疗法进行科学评估。这种态度对心理治疗的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
—— 基思•斯坦诺维奇
本期白加黑读书会的共读书目为《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伪科学的批判性思维》,由隗知导读。
隗知将会从十九世纪欧洲早期精神病学中肉体派和精神派的争论谈起,用半小时简要介绍自现代心理学诞生前就开始,并延续至今的实验与人本主义取向在研究方法上的分歧,科研工作者与临床工作者和而不同的协作关系,以及中国心理工作者中"学院"派、"医院"派和"江湖"派各自的特色优势与互补关系。
书友们可以以本书主题和导读内容为基础,现场自由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