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何抗拒成为大人?— 在酒馆的青年心理访谈

文摘   2024-09-05 19:05   云南  


活动ACTIVITY / 分享SHARE / 青年YOUTH


      8月3日,心理从业者对影参加了2024麓客通识小论坛系列——「当心理学作为一种方法」活动,并进行了主题分享。

成都寻麓书馆邀请了对影等三位心理领域的工作者,从他们各自的实际经验出发,对心理学如何为个体提供心理支持展开了深度讨论。

对影深度访谈了数十位在酒馆的青年,通过对“喝酒”这一行为的探讨,用年轻人的视角和语言,观察和记录个体在时代下的心理状态,分析当代青年新型社会化路径。

以下是对影在活动中的分享实录:


大家好,我是对影

谢谢主理人王淼淼的邀请

之前我更多是一个寻簏书馆通识活动的倾听者,今天是我第一次以一个讲述者的身份站在这里



我分享的主题是《我们为何抗拒成为“大人”》。

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大家可能会疑惑为什么我要把“大人”作为一个单独的标签标注出来。

这是因为我接触到的Z世代群体,包括现在的年轻人,和未成年群体,他们对于“大人”这个话题有自己的想象和探讨。

在这里我想把大人定义为有权力的人。比如说在家庭中,父母相对于孩子就是有权力的人,而孩子有漫长的成长期,TA为了在家庭里生存,那TA会跟父母形成互动的关系,会形成TA一部分的生存模式。

这个项目的访谈者主要是在酒馆招募的。不知大家有没有关注到最近比较火的酒馆,叫做跳海,他们做的是青年社群。在跳海一些朋友的支持下,我找到了在酒馆里面的Z世代年轻人。通过深度访谈,他们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呈现在我的面前。


00自我介绍

通常人们在宣发时需要用一些社会身份界定自己。但在这里,我更想和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从事心理行业最初的动力。




第一个是多元跨界正在路上的心理行业从业者。



我毕业刚刚两年,在心理行业我是非常的年轻,是一边学理论一边去实践的。我目前主要在访谈和写作,也会做一些线下团体活动。之前我从事品牌广告行业,也会用一些广告行业的思维思考。心理行业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目前也不是很成熟。我觉得心理行业,可以结合不同的行业共同发展。传统心理咨询是被动服务的,要等待着来访者的到来。在广义的心理行业里我想做一个主动者,结合不同行业的经验和视角,比如在社区营造以及商业消费领域关注到青年群体的从业者等,与他们共同推动心理行业新的探索和可能性。




第二个是进入青年心理议题,发问世界的年轻人。




现在Z世代缺乏自己的叙事,更多是我们的上一代模拟年轻人的口气来讲故事。我觉得既然“我”作为一个年轻人,我就要从“我”自己的视角和用“我”自己的语言去讲述“我们”的故事而不是去依赖年龄比我们大,有更丰富的实践经验,或者说更现成的社会认知的人去讲,这些事情还是要年轻人自己来讲。


01 背景

我今天的分享内容分为5个部分,有背景、访谈,也会结合一些专业的理论,聊聊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Z世代(Generation Z, 或缩写为Gen Z)概念源于美国,特指在1990年代末叶至2010年代前期出生的人。他们可说是第一个自小同时生活在电子虚拟与现实世界的原生世代。由科技发展形塑的社群关系与价值观深深影响了此世代的自我认同。Z世代,他们是互联网一代。Z世代青年初入社会,或者正在准备着进入社会.」

对于Z世代的定义比较宽泛,我在网上摘抄了一些内容。它主要聚焦的是1995-2010年间出生的一代,我们也是与互联网、智能设备共同出生的一代。

我第一期访谈者中,年龄最大的是95年出生,现在他们已经快30岁了,有些时候他们会觉得自己就算是一个大人,也只是戴着大人的面具,内心依旧以一个小孩在面对世界,而那个小孩在社会里是一个非常疲惫的状态。

我在这些访谈中,听到了一些关于他们的家庭,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经历的故事。



“父亲集体消失,母女关系纠缠共生”
“对亲密关系极度渴望又回避”
“回避社会大人的大小孩”
“为父母表演的优秀乖小孩”
......

1

父亲集体消失,母女关系纠缠共生


父亲通常在家庭的功能中太弱,要不然就干脆消失掉了,所以只剩下母亲跟她的孩子,母亲也陷入一种无助、混乱、焦虑的状态,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会纠缠得很深,陷入二元关系里,父亲的分化功能是象征性的,家庭并没有形成健康的亲子关系。


2

对亲密关系极度渴望又回避


Z世代从小生活在互联网里,我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建立真实的关系,却非常渴望被人看见和被人理解。当我们接近关系时,又不知道如何去平衡和处理关系。比如青年的“搭子”关系,印证了我们就像是在一个浮桥上,当一座桥冲走时,我们就踩另外一个桥,但桥始终是浮起来的,不与水底链接的。


3

回避社会大人的大小孩


社会上的大人是说那些是有社会经验、社会地位、社会资源的人。当Z世代去面对他们的时候,我们会尽量回避跟他们交往,或者说跟这些大人交往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异常的疲惫我们不知道如何跟这些大人形成和家里不一样的关系。


4

为父母表演的优秀乖小孩


我们一代,即是独生子女或他们的下一代,是伴随中国教育产业化出生的一代。我们实现父母的期待和社会的需要,就成为他们培养的人,才能获取一些生存的条件,但是我们在长大的过程当中没有空间足够的自我成长,缺少我们可以去探索的自我。




恐惧面对未来的我们如何安全长大成人


我们毕业,是第一次正式面对未来。我们聚焦的是恐惧和成人,不是说Z世代真的找不到一份工作,也不是吃了上一顿而没有下一顿。只是我们不知道那个叫做“社会”的东西里面它究竟藏着什么,我们不知道在这种等待中隐藏的东西会不会突然把我击倒?

我会问一些同龄的朋友,他们面对社会的时候,第一个情绪是什么?他们都统一回答的是:恐惧。




我们缺乏走向社会的桥梁,一个属于当代年轻人的,可以信赖的社会支持系统。


我们内心恐惧面对社会,社会是大人口中的自然丛林,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安全的走下去。我们在还没有工具辅助的时候,就要赤身肉搏的去面对生活,面对世界。



02 访谈

“饮酒者的问题不是酒精,而是清醒,酒精成为一个问题,但实际上问题在于酒精能治愈什么”

— 亚当·菲利普斯(Adam Phillips)


当我们讨论到饮酒的时候,大家可能所有的关注点都在酒精上。我做访谈的时候,这是我跟他们聊的最少的,我们从饮酒开始,但四分之三的时间都在聊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关系。同样在喝酒,不同的访谈者背后深层动机是不一样的,他们喝的频率和几率也是不一样的。有些访谈者可能并不喜欢酒精,觉得酒是一个非常难喝的东西,甚至有的人酒精过敏,但他们依旧会去喝。

我的几次活动都是在成都、广州、上海这些大城市。我在酒馆里招募对饮酒话题感兴趣的年轻人,线下跟他们做OH卡团体体验,先建立信任的连接,再转移到线上继续访谈。


第一期受访者年龄在95年到01年间,他们基本都被医院诊断出抑郁和焦虑症状,还有一些人是双相。在成为大人的关键时刻,他们曾在一个特殊的时期中经历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有些刚进入社会租房子住,有些被封在大学里。




大学本来应该是一个我们从学生到大人的过渡平台,但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极度缺乏与社会的连接。学校并没有去教我们在社会上如何现实的生活,或者说如何去跟社会关系打交道,毕业生如何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离开学校找到自己的位置。




跳海不单纯是一个酒馆,它的酒并不是说多么特别,但是它却在今年开到了20多家,说明背后有一个潜在的消费群体,而这个庞大的群体他们以前可能不喝酒,甚至不会喝酒。

与活动者在跳海酒馆的留影


关于访谈里
一些表达个人处境的关键词:




他们觉得在社会上像在走钢丝一样,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掉下去。我在广州跳海的时候,有一次招聘会来了非常多人,50多个人有意向来兼职。有一些   留学生也有对进入职场的焦虑,他们也不是认为今天找不到兼职就要睡桥洞了,而是在于对进入职场时新身份转换的焦虑,他们觉得社会非常的危险。



清醒的时候像个大人

但是喝醉像少年


喝醉以后,他会有另外一个状态出现。清醒的状态和喝醉的状态可以支撑着他们自己共同走下去面对生活。


我什么时候喝酒

就是依然要面对明天

但不用面对今晚


一位男性,他真正要“喝”的其实是酒精,而不是“饮”酒。他用二锅头和强爽直接把自己灌醉,然后就喝醉睡觉了。



接下来我会围绕“饮酒”分享4个访谈者的故事。我在访谈时已经征得他们同意,可以模糊处理重要个人信息后发表他们的故事。



有2个男生和2个女生,第一组的男生H。他是父母家庭,父母都在且没有离异;男生C来自一个单亲家庭,他的爸爸很早就去世了。第二组女生W也是父母家庭;女生M是离异家庭,爸爸健在,她由妈妈抚养长大。

在家庭关系中,我觉得同性的亲子关系,比异性的亲子关系,会有更深层次的影响。

第一个是讲的是父子关系。

#1

H,他拥有留学的经历,已经工作几年了,他说话逻辑非常清晰,却难以讨论自我的感受。每次访谈卡住的时候,他都会坦言到,我们喝酒吧。不是因为他不想去讨论感受,而是他不知道如何去表达。


他对父亲的评价是强权、经常打压他的观点,他觉得父子关系特别像君臣关系,在童年的时候,他父亲因为工作经常不在家,到了青春期的时候,他跟他的父亲的斗争逐渐加剧。他现在终于成长到父亲也会向他寻求意见。


他讲到了男性竞争文化。在他生活的城市里,效率与成功是第一要义。在男性的世界里,恶意是非常纯粹的,如果你不成功,就代表你这个人是不配被信任。


当时我们访谈结束时,我总结说“要不成功要不死”,他说“是的,很准确”。


图里我画的是他跟酒的关系,他长期在社会角色里,社会需要他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大人,他也很难去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觉得喝完酒之后自己更像小男孩一样,会更容易去吐露他过往的经历,这在他作为一个清醒的大人的时候,是很难的。

#2

C,他从小父亲去世,跟妈妈在一起。小时候妈妈会给他非常强烈的情绪,他就去爷爷家里住,但是爷爷也会对他横加羞辱,他就又回到妈妈的家里。在高中时,他不在家住,妈妈会给他发很多长篇作文,他觉得妈妈的情绪是他难以承受的。到了上大学,他才知道原来不是每个家庭都是这样子的。


他说“喝酒让自己感觉回到了羊水的状态,很舒适的感觉”。“羊水”,我觉得他对自己感受的形容十分准确。在羊水里,胎儿是处于一个安全的、恒定的、宁静的状态。


这是他喝完酒的状态,他访谈时画的。他觉得自己在太阳下,但是又不刺眼,因为有树荫遮蔽,有一种非常舒适的感觉。在他日常的关系里,他是远离男性的,因为他觉得有时候男性会给他带来某种他没有办法应对,或者感觉比较有压迫性的关系。



接下来现在讨论很多的母女关系,母女议题往往是亲子关系里面最纠缠和混沌的。


#3

酒精过敏的M,从小父母离异。她换了很多份工作,目前还很难维持住现实中稳定的职场关系,也缺少同伴的支持。她的家庭故事,更多关于母亲。她说,在小时候母亲很少会照顾她的情绪,但长大后,她就算自己虚弱和生病,也想要母亲的照顾。有时候妈妈会让她去做一些她不愿意的事情,甚至用生命威胁她,她也会用发疯回敬。在这种二元关系里面,母女彼此是彼此的唯一,就算毁灭也要对彼此负责。


在画里,天平的一端是妈妈,一端是自己,但是她自己的力量还没有办法去面对自己的妈妈。


在她的故事里,左边的酒精是她的力量,黄色的是她的朋友,也给了她一些力量,但是距离比较远。另一个红色是毫无意义危险的行为,距离她更近一点。她自己代表的是天平的中间,右边是她的妈妈。她需要用这三个东西加起来的力量来面对妈妈,横线是她比较外层的人际关系,灰色代表与父亲冷漠的关系,粉色代表与家人的关系,虽然不理解她,但也会给她提供一些支持。

#4

W,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会比上一位会更稳定。虽然她的父亲在家庭里面是相对偏弱的,也可以给她一些支持。她从小是个成绩非常优异的女生,重点高中,然后再去留学,现在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


在面临父母强势的要求时,她有时候一天可能会喝一瓶酒,比如给她介绍一个相亲对象时。我觉得她像在另一种天平上,中间没有平衡点。


在右边是妈妈期望的自己,她希望自己是积极正能量的,也是努力的,但这同时也会给她很多压力,积压的期望会让她难以面对,所以她有时候需要喝酒。

 

她可以通过喝酒跳到左边的状态。她讲过一句话,喝酒是一个非常快乐的事情。

 

她形容自己的生命里只有阴影和太阳,阴影就是没有行动力,非常颓废。她说自己最颓废的时候,就像躺在垃圾桶里面,想到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她要高频率的喝酒去面对日常,所以她不断的从右边喝到左边,然后又回到非常积极的、正能量的、充满阳光和行动力的样子,但她就是没有办法想象自己处于中间的状态。



03 心理学理论

“为什么是酒”


酒是象征大人的符号,就像有些人可能会通过一些危险的户外或者性的行为,也许还有其他方式去让自己在日常达到平衡,但是酒是18岁法律上成年,就可以喝,它是最轻易能获取到的大人符号。

对于男性,他灌酒可能更多是向外释放自己,缓解日常的压力。而对于女性,她可能更多是向内吞下酒,拥有勇气去面对日常的关系和生活。


酒又是进入社交状态的暗示。“酒神狄俄尼索斯”,是一个希腊典故。尼采有对太阳神和酒神的论述,他认为,太阳神代表秩序理性。酒神代表自由癫狂。我的访谈者中,有人觉得喝酒要跟朋友喝,因为我可以获取同伴的关系的支持。


“酒馆(社群)和家庭关系”




在家庭关系中,左边的极端是“共生”,右边的极端是“分离”,中间是“纠缠”。“共生”是家庭成员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一种二元关系,它意味着严重的融合,彼此没有界限。“分离”代表的是彼此界限非常的远,现在流行的“断亲”,就是基本和父母断绝关系的往来。在中间的话就是“纠缠”,在两极之间慢慢的去寻求平衡,现在很多不良的家庭关系,有些是共生,有些是分离。

但多数人处在不那么极端的纠缠状态。在纠缠的状态里,年轻人有空间逐渐去寻找作为大人和父母的相处关系,提高自己的“个体化”水平以及“社会心理成熟度”,在我们获得支持性关系和社会认同时,我们就会慢慢走向独立。




我把“酒馆”放在了更靠近纠缠的地方,离独立远一些。在这里的“酒馆”是一种意象,一个代表,它类似于社群这种支持性网络,但它并不是真正的社会,当大家在走进社会前愿意从在这里去获取一些支持和关系时,就意味着它有可能为走到桥的另一端做一些缓冲。





“家庭生命周期”






我用心理学中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解释Z世代现在的处境,它指的是是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的过程。我们把家庭生命周期放在家庭结构中,会看到现在的年轻人一直活在父母的家庭周期里,就算我们已经18岁,也不意味我们心理成年了。



“形成自己的家庭周期”


中间连接独立和纠缠的虚线代表一个齿轮,它代表两个家庭生命周期不可分开而相互交织,然后也代表我们自己的家庭周期和父母的家庭周期。它要不断去转动才是流动的。但是如果说父母一直控制孩子,不愿支持他们,让孩子去建立自己的社会关系,或孩子自己背负着父母的期待太强,没有内心的力量去建立自己的事业和关系,就会卡在“纠缠”里。

比如,最近流行的“全职儿女”,意味着一个人到了进入社会的年龄,可以去探索自己的空间,探索自己独立关系的时候,他却回到了家里。这意味着这个人的社会就是他的父母,他的心智化水平可能会慢慢退行到只有10多岁心理年龄的少年少女,甚至说更早期的心理状态。那时候他如果再次进入社会,面对社会生活,会有更多恐惧和焦虑伴随着他。

04 青年社会化路径

当我们逐渐长大成人,如果没办法获取独立和自由,就有被父母的自我共生吞噬的恐惧,要不然就是我们和原生家庭分离的时候,又会产生分离焦虑,这种恐惧和焦虑会阻碍我们真正走向自我,拥有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为什么今天那么多的年轻人会去酒馆,寻找有自己归属感的社群,因为它可以作为我们长大成人的一个缓冲。




我们之所以用漫长的时光避开世俗关系,呵护内心的孩子,试图疗愈自己,害怕的不是现实中大人带来的创伤,而是自己成为一样虚伪而陌生的大人。很多年轻人觉得成为大人是件非常可怕的事情,甚至觉得我不必成为大人,这个背后的话语是成为大人要承担很多关系中的责任,也可能会被社会中潜在的风险击倒。

当我们真正成为了一个拥有内在力量的大人,我们可以拥有更宽广的选择,甚至说我们会可以去构建自己的话语和人生。

我平时接触社群比较多,社群在没有安全感的社会里,它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可能性的支持。比如寻麓,垂直做教育,历史、社会学和美学,让大家的讨论更聚焦。



现在不管是做品牌也好,还是社区营造,他们都会提到社群。在我看来,一个真实社群的建构是要通过触碰真实的议题,关注我们的生活,关注我们的日常,关注我们真切的关系。我们只有在一个真实的环境里去构建一段真实的关系,我们才会获得支持,支持性的关系又会让我们的思考重新回到日常中,去获得关于内在性的成长和启发。




心理学在社群中的作用,是我现在持续探索的部分。

心理学中比如说一些常见的理论流派,精神分析、行为疗法、人文主义、后现代,都是现在大家需要的专业支持。
不光是心理咨询师,可能同样也关注心理学,关注人本身议题的从业者,不同的人来到社群,可以一起去丰富心理相关服务,比如说社会援助,团体小组等,它可以让我们学会关注自我的内在需求和如何获得良好的关系。


05 我正在做的




第二期访谈的来访者,也是在酒馆招募的。


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他们为何要去酒馆”,以探讨青年进入社会时的自我认识与社会化过程。





“类人描写”是我的公众号,里面有我的项目比较全面的文章。

青年心理访谈|第一期:有酒,我就不是一个人了
青年饮酒行为访谈|1.情感回避是男性面对世界的唯一出路吗?
在酒中,女儿踩着钢丝离开妈妈|青年心理饮酒访谈(2)
我的人生,是为完成母亲未尽的任务

这个是公众号的 LOGO,我觉得很像年轻人的状态,有些人解读为自由自在,也有些人解读为可能比较颠颠的,在发疯。公众号取名叫类人描写。它是取自于易卜生:我的工作就是描写人类。我把“人类”倒过来,是寓意,不觉得自己是大人的年轻人,“我们像人却不是真正的人,努力模仿活着,向成人世界上要朵小红花”,我在ppt每页加了一朵小红花,因为在我们这一代成长的过程中,不管是从父母、他人、社会那里,有时候我们需要得到一朵小红花,别在领口上,这样好像我们被承认了,就可以成为大人了。

谢谢大家。


 


访谈者/作者

对影

对于人性,

常常是失望,

偶尔是遗憾,

但总是迷人的。


联系方式:

更多青年心理议题

请关注公众号


类人描写
描写这个时代青年的心理困惑。我们是人却又不像真正的人,努力模仿活着,向成人世界要一朵小红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