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对影
谢谢主理人王淼淼的邀请
之前我更多是一个寻簏书馆通识活动的倾听者,今天是我第一次以一个讲述者的身份站在这里
第一个是多元跨界正在路上的心理行业从业者。
第二个是进入青年心理议题,发问世界的年轻人。
我在这些访谈中,听到了一些关于他们的家庭,以及他们在社会中经历的故事。
父亲集体消失,母女关系纠缠共生
父亲通常在家庭的功能中太弱,要不然就干脆消失掉了,所以只剩下母亲跟她的孩子,母亲也陷入一种无助、混乱、焦虑的状态,母亲和孩子的关系会纠缠得很深,陷入二元关系里,父亲的分化功能是象征性的,家庭并没有形成健康的亲子关系。
对亲密关系极度渴望又回避
Z世代从小生活在互联网里,我们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建立真实的关系,却非常渴望被人看见和被人理解。当我们接近关系时,又不知道如何去平衡和处理关系。比如青年的“搭子”关系,印证了我们就像是在一个浮桥上,当一座桥冲走时,我们就踩另外一个桥,但桥始终是浮起来的,不与水底链接的。
回避社会大人的大小孩
社会上的大人是说那些是有社会经验、社会地位、社会资源的人。当Z世代去面对他们的时候,我们会尽量回避跟他们交往,或者说跟这些大人交往的时候,我们会感觉到异常的疲惫,我们不知道如何跟这些大人形成和家里不一样的关系。
为父母表演的优秀乖小孩
我们一代,即是独生子女或他们的下一代,是伴随中国教育产业化出生的一代。我们实现父母的期待和社会的需要,就成为他们培养的人,才能获取一些生存的条件,但是我们在长大的过程当中没有空间足够的自我成长,缺少我们可以去探索的自我。
我会问一些同龄的朋友,他们面对社会的时候,第一个情绪是什么?他们都统一回答的是:恐惧。
我们缺乏走向社会的桥梁,一个属于当代年轻人的,可以信赖的社会支持系统。
我们内心恐惧面对社会,社会是大人口中的自然丛林,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安全的走下去。我们在还没有工具辅助的时候,就要赤身肉搏的去面对生活,面对世界。
“饮酒者的问题不是酒精,而是清醒,酒精成为一个问题,但实际上问题在于酒精能治愈什么”
我的几次活动都是在成都、广州、上海这些大城市。我在酒馆里招募对饮酒话题感兴趣的年轻人,线下跟他们做OH卡团体体验,先建立信任的连接,再转移到线上继续访谈。
大学本来应该是一个我们从学生到大人的过渡平台,但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极度缺乏与社会的连接。学校并没有去教我们在社会上如何现实的生活,或者说如何去跟社会关系打交道,毕业生如何作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离开学校找到自己的位置。
接下来我会围绕“饮酒”分享4个访谈者的故事。我在访谈时已经征得他们同意,可以模糊处理重要个人信息后发表他们的故事。
在家庭关系中,我觉得同性的亲子关系,比异性的亲子关系,会有更深层次的影响。
#1
H,他拥有留学的经历,已经工作几年了,他说话逻辑非常清晰,却难以讨论自我的感受。每次访谈卡住的时候,他都会坦言到,我们喝酒吧。不是因为他不想去讨论感受,而是他不知道如何去表达。
他对父亲的评价是强权、经常打压他的观点,他觉得父子关系特别像君臣关系,在童年的时候,他父亲因为工作经常不在家,到了青春期的时候,他跟他的父亲的斗争逐渐加剧。他现在终于成长到父亲也会向他寻求意见。
他讲到了男性竞争文化。在他生活的城市里,效率与成功是第一要义。在男性的世界里,恶意是非常纯粹的,如果你不成功,就代表你这个人是不配被信任。
当时我们访谈结束时,我总结说“要不成功要不死”,他说“是的,很准确”。
图里我画的是他跟酒的关系,他长期在社会角色里,社会需要他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大人,他也很难去抒发自己的情感。他觉得喝完酒之后自己更像小男孩一样,会更容易去吐露他过往的经历,这在他作为一个清醒的大人的时候,是很难的。
#2
C,他从小父亲去世,跟妈妈在一起。小时候妈妈会给他非常强烈的情绪,他就去爷爷家里住,但是爷爷也会对他横加羞辱,他就又回到妈妈的家里。在高中时,他不在家住,妈妈会给他发很多长篇作文,他觉得妈妈的情绪是他难以承受的。到了上大学,他才知道原来不是每个家庭都是这样子的。
他说“喝酒让自己感觉回到了羊水的状态,很舒适的感觉”。“羊水”,我觉得他对自己感受的形容十分准确。在羊水里,胎儿是处于一个安全的、恒定的、宁静的状态。
这是他喝完酒的状态,他访谈时画的。他觉得自己在太阳下,但是又不刺眼,因为有树荫遮蔽,有一种非常舒适的感觉。在他日常的关系里,他是远离男性的,因为他觉得有时候男性会给他带来某种他没有办法应对,或者感觉比较有压迫性的关系。
#3
酒精过敏的M,从小父母离异。她换了很多份工作,目前还很难维持住现实中稳定的职场关系,也缺少同伴的支持。她的家庭故事,更多关于母亲。她说,在小时候母亲很少会照顾她的情绪,但长大后,她就算自己虚弱和生病,也想要母亲的照顾。有时候妈妈会让她去做一些她不愿意的事情,甚至用生命威胁她,她也会用发疯回敬。在这种二元关系里面,母女彼此是彼此的唯一,就算毁灭也要对彼此负责。
在画里,天平的一端是妈妈,一端是自己,但是她自己的力量还没有办法去面对自己的妈妈。
在她的故事里,左边的酒精是她的力量,黄色的是她的朋友,也给了她一些力量,但是距离比较远。另一个红色是毫无意义危险的行为,距离她更近一点。她自己代表的是天平的中间,右边是她的妈妈。她需要用这三个东西加起来的力量来面对妈妈,横线是她比较外层的人际关系,灰色代表与父亲冷漠的关系,粉色代表与家人的关系,虽然不理解她,但也会给她提供一些支持。
#4
W,心理状态和社会功能会比上一位会更稳定。虽然她的父亲在家庭里面是相对偏弱的,也可以给她一些支持。她从小是个成绩非常优异的女生,重点高中,然后再去留学,现在有一个比较稳定的职业。
在面临父母强势的要求时,她有时候一天可能会喝一瓶酒,比如给她介绍一个相亲对象时。我觉得她像在另一种天平上,中间没有平衡点。
在右边是妈妈期望的自己,她希望自己是积极正能量的,也是努力的,但这同时也会给她很多压力,积压的期望会让她难以面对,所以她有时候需要喝酒。
她可以通过喝酒跳到左边的状态。她讲过一句话,喝酒是一个非常快乐的事情。
她形容自己的生命里只有阴影和太阳,阴影就是没有行动力,非常颓废。她说自己最颓废的时候,就像躺在垃圾桶里面,想到了《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她要高频率的喝酒去面对日常,所以她不断的从右边喝到左边,然后又回到非常积极的、正能量的、充满阳光和行动力的样子,但她就是没有办法想象自己处于中间的状态。
“为什么是酒”
“酒馆(社群)和家庭关系”
我把“酒馆”放在了更靠近纠缠的地方,离独立远一些。在这里的“酒馆”是一种意象,一个代表,它类似于社群这种支持性网络,但它并不是真正的社会,当大家在走进社会前愿意从在这里去获取一些支持和关系时,就意味着它有可能为走到桥的另一端做一些缓冲。
“家庭生命周期”
我用心理学中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解释Z世代现在的处境,它指的是是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的过程。我们把家庭生命周期放在家庭结构中,会看到现在的年轻人一直活在父母的家庭周期里,就算我们已经18岁,也不意味我们心理成年了。
“形成自己的家庭周期”
比如,最近流行的“全职儿女”,意味着一个人到了进入社会的年龄,可以去探索自己的空间,探索自己独立关系的时候,他却回到了家里。这意味着这个人的社会就是他的父母,他的心智化水平可能会慢慢退行到只有10多岁心理年龄的少年少女,甚至说更早期的心理状态。那时候他如果再次进入社会,面对社会生活,会有更多恐惧和焦虑伴随着他。
当我们逐渐长大成人,如果没办法获取独立和自由,就有被父母的自我共生吞噬的恐惧,要不然就是我们和原生家庭分离的时候,又会产生分离焦虑,这种恐惧和焦虑会阻碍我们真正走向自我,拥有自己的事业和人生。
为什么今天那么多的年轻人会去酒馆,寻找有自己归属感的社群,因为它可以作为我们长大成人的一个缓冲。
现在不管是做品牌也好,还是社区营造,他们都会提到社群。在我看来,一个真实社群的建构是要通过触碰真实的议题,关注我们的生活,关注我们的日常,关注我们真切的关系。我们只有在一个真实的环境里去构建一段真实的关系,我们才会获得支持,支持性的关系又会让我们的思考重新回到日常中,去获得关于内在性的成长和启发。
第二期访谈的来访者,也是在酒馆招募的。
我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解读“他们为何要去酒馆”,以探讨青年进入社会时的自我认识与社会化过程。
访谈者/作者
对影
对于人性,
常常是失望,
偶尔是遗憾,
但总是迷人的。
联系方式:
更多青年心理议题
请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