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最初发表于2021年7月6日。
本文要介绍的是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研制的122mm口径自行火炮。
苏联在坦克底盘上安装固定式战斗室,配备固定安装的火炮,形成颇有特色的自行火炮。然而谁也不会想到,苏联这种自行火炮的技术发展道路是从缴获的几十辆德军III号突击炮开始的。
本文为topwar网站发表的文章,作者林尼克·谢尔盖,本人翻译给大家分享。
1942年3月,苏军装备的III号突击炮,侧面有“复仇者”字样,依稀可见德军的铁十字标志。
纳粹德军入侵苏联初期,苏军就缴获了几十辆III号突击炮,这种自行火炮配备了75mm短管榴弹炮。当时的苏军在没有这类自行火炮的情况下,将缴获的III号突击炮以SU-75的名称装备自己的部队,并积极投入到战斗当中。在战场上,这种突击炮具有良好的作战性能,正面防护性能良好,配备了良好的瞄准系统,是苏军完全满意的装甲武器。苏军第一份使用III号突击炮的报告,可以追溯到1941年7月。在基辅保卫战期间,苏军缴获了两辆可以继续作战的III号突击炮。
苏联在缴获的III号突击炮基础上,改装的SU-76I自行火炮。
其中一些受损比较严重的III号突击炮在斯维尔德洛夫斯克的第37号工厂经过改装,重新制作了战斗室,并换装了ZIS-3Sh型76.2mm火炮,这种新型自行火炮被称为SU-76I。另外一些缴获的III号突击炮F型和G型,配备了75mm长管炮,正面装甲厚80mm,被苏军当作坦克歼击车使用,直到二战结束。
1942年4月,停放在莫斯科电梯厂内的III号突击炮。
1942年,苏军指挥部在使用缴获的III号突击炮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对“突击炮”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性能有所了解,认为这是一种可以向目视范围内的目标射击的自行火炮。苏联专家认为,75或76.2mm的高爆榴弹适合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对隐藏的敌方步兵具有良好的杀伤效果,可以有效摧毁土木工事。但要对付坚固的钢筋混凝土工事或城市建筑物改装的火力点,则需要更大口径的火炮。与76.2mm弹丸相比,122mm高爆榴弹具有更好的破坏能力。122mm高爆弹丸重21.76千克,包含3.67千克炸药,而76.2mm高爆弹丸重6.2千克,包含710克炸药,一枚122mm炮弹的爆炸威力数倍于76.2mm炮弹。
SG-122自行火炮的档案照片。
苏联考虑到缴获了大量III号突击炮,于是决定以它们为基础研制一种自行火炮,配备M-30型122mm榴弹炮。然而,由于III号突击炮的战斗室过于狭小,无法容纳M-30榴弹炮,必须重新设计一个空间更大的战斗室。这种新型自行火炮配备了可容纳四名车组的战斗室,前部装甲厚45mm,两侧厚35mm,后方厚25mm,顶部厚20mm。而III号突击炮C型和D型正面装甲厚50mm,两侧厚30mm。因此,这种自行火炮的正面防护性能大致相当于T-34中型坦克。
上佩什马的乌拉尔矿业和冶金公司(UMMC)军事装备博物馆,收藏的SG-122自行火炮。
这种自行火炮被命名为SG-122,有时也会称为SG-122A。1942年深秋,位于梅季希的第592运输车辆厂开始用III号突击炮底盘,批量生产SG-122。1942年10月~1943年1月期间,第592厂共向苏军移交21辆自行火炮。其中部分被送往自行火炮训练中心,其中一辆还在戈罗霍韦茨训练场进行测试。1943年2月,装备9辆SU-76和12辆SG-122的第1435自行火炮团加入西线的第10集团军第9装甲军。
据了解,SG-122自行火炮的战斗记录很少。3月6~15日,第1435团参加战斗,因为德军火力袭击和机械故障,所有装备全部损失,被送往整编。战斗中,共发射400枚76.2mm炮弹,700多枚122mm炮弹。在第1435团的火力支援下,苏军收复了下阿基莫夫卡、上阿基莫夫卡等村庄。除了击毁了多个火力点和反坦克炮之外,还击毁了几辆德军坦克。
上佩什马的SG-122自行火炮是复制品。
显然,SG-122首战并不成功,除了人员培训不足之外,自行火炮的战斗力还因缺乏性能良好的瞄准具和观察设备受到影响。同时,战斗室通风条件不佳,指挥塔受到射击时硝烟的干扰,战斗室内的车组人员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同时,苏联专家还发现前部负重轮过载,影响了底盘的可靠性。
迄今为止,没有发现一辆SG-122自行火炮保存下来,上佩什马的SG-122是一个复制品。
SU-122自行火炮的档案照片。
苏联方面考虑到SG-122暴露的缺点,以及数量有限的III号突击炮底盘,于是决定在T-34中型坦克的基础上研制122mm自行火炮,因此可以说SU-122并不是凭空出现的。1941年底,为了加快坦克的产量,苏联曾经为T-34研发了一个改进型,放弃了旋转炮塔采用固定式战斗室,并配备了76.2mm火炮。这种设计更容易大批量生产,并能够在配备更厚的正面装甲。后来,这些设计都应用于SU-122自行火炮上。
SU-122自行火炮配备一门M-30S型122mm榴弹炮。
从防护水平看,SU-122实际上与T-34没有区别,车组由五人组成。为了车载的需要,对M-30榴弹炮进行改进,发展出M-30S型,同时保留了牵引火炮的许多特点。瞄准机构分别位于炮管的两侧,因此需要两名炮手,对于狭窄的战斗室而言,更显得拥挤。俯仰角-3°~+25°,水平射界±10°,最大射程8000米,战斗射速2发/分钟。备弹量32~40发,取决于不同的生产型号,主用弹种是高爆榴弹。
列宁格勒前线的SU-122自行火炮。
1942年12月,SU-122原型车的测试完成,1942年底,生产了首批25辆。1943年1月下旬,两个混合编成的自行火炮团抵达列宁格勒前线。该团装备17辆SU-76轻型自行火炮,8辆SU-122自行火炮。1943年3月,另外两个自行火炮团成立,并开始接收新型装备。这些自行火炮团归属军级指挥官调动,并在进攻时使用。随后,SU-76和SU-122开始单独编到不同的部队。据介绍,一个自行火炮团装备16辆SU-122,团长配备一辆T-34中型坦克。
由于SU-122采用了T-34中型坦克底盘,比SU-76采用的T-60轻型坦克底盘更加可靠。
据苏军前线部队反映,SU-122比SU-76的性能更好。SU-122配备了威力强大的122mm榴弹炮,防护性能更好,实战性能更加可靠。在战斗中,SU-122可以跟随坦克和步兵前进,在一线部队身后400~600米距离上,提供火力支援。在突破敌方防线时,自行火炮可以对敌方火力点进行压制,摧毁各种障碍物和火力点,击退敌方的反击。
BP-460A破甲弹,直至二战结束,苏军一线部队仍没有得到足够的这种炮弹。
实战证明SU-122的反坦克能力很差,即便配备了BP-460A破甲弹,可以击穿160mm厚的装甲,但SU-122也无法与坦克进行正面战斗。BP-460A破甲弹重13.4千克,初速335米/秒,因此直射距离只有300米多一点。另外,对快速移动目标进行射击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很好地对车组人员进行协调,三个人共同努力才能将炮口瞄准目标。首先,驾驶员使用最简单的瞄准装置进行粗略瞄准镜,接着炮手对垂直和水平方向进行调整。由于SU-122采用分装式弹药,因此造成射速很低。敌方坦克完全可以在SU-122两次射击之间的空隙,发射2、3枚炮弹。
SU-122只适合跟在坦克部队后方前进,为其提供火力支援。
SU-122正面装甲厚45mm,尽管有倾斜角度,但还是很容易被德军的75mm、88mm穿甲弹击穿。因此SU-122尽可能避免与德军坦克进行正面作战,而实战经验同样表明:在正面作战的情况下,跟随坦克一同冲锋的SU-122总是遭到重创。不过,使用正确的战术,122mm高爆榴弹可以对敌方装甲车造成良好的毁伤效果,这个情况同样在苏军战斗记录中被屡屡提及。据参加过库尔斯克战役的德军坦克兵表示,“虎”式重型坦克曾经有多次被122mm榴弹炮击毁击伤的经历。
SU-122四视图。
1943年8月,SU-122停产,苏军共接收了636辆。SU-122积极参加了1943年下半年到1944年初的战斗,由于生产数量较少,加之各种原因的损失,苏军装备的SU-122越来越少,因此从自行火炮团撤编,被SU-76M和SU-85所取代。1944年4月,SU-122已经成为苏联装甲部队中的稀有型号,只有少数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
德军缴获的SU-122,车体上有装甲厚度和倾斜角度。
SU-122的停产主要是因为它配备的是122mm榴弹炮,这种火炮并同时作为通过目视观察、进行直瞄射击的自行火炮装备。M-30师属122mm榴弹炮是一种非常成功的火炮系统,至今仍在许多国家服役。但是安装到T-34底盘上成为自行火炮,就出现了许多缺点。首先,M-30S的直射距离太近,只有在固定位置进行曲射才能充分发挥这种榴弹炮的所有优势。同时,由于这种榴弹炮的特点,必须设置两名炮手,占据了战斗室太多空间,并不便于车组人员的运用和协调。巨大的制退复进机构向前伸出,严重影响了驾驶员的视野,同时驾驶员的前向舱盖还不得不缩小。此外,122mm榴弹炮过重,以至于前部负重轮过载,影响行驶性能。
A-19型122mm加农炮。
SU-152就是在KV-1S重型坦克的基础上研制的重型自行火炮,而将主炮改为A-19型122mm加农炮,似乎可以成为相对于SU-122性能更先进的自行火炮。然而,这个型号并没有实际研制出来。在IS-2重型坦克底盘上研制ISU-122自行火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ML-20S型152mm榴弹炮的短缺。这就是催生了一款具有良好防护性能的坦克歼击车,A-19加农炮的有效射程超过了德国重型坦克的88mm长管火炮。由于此时苏军已经开始转入战略反攻,急需重型自行火炮,因此苏联方面决定充分利用库存的大量A-19加农炮。
ISU-122自行火炮。
1931/37(A-19)型加农炮在当时同类火炮中具有非常好的性能,炮管长度5650mm,发射25千克的53-BR-471穿甲弹时,初速800米/秒,在1000米距离上可以击穿130mm厚的垂直装甲,还可以击穿相同距离108mm厚的倾斜60°装甲。25千克的53-OF-471高爆榴弹,装有3.6千克TNT炸药,对装甲车具有良好的毁伤效果。实战中,ISU-122曾经不止一次发射高爆榴弹命中德军“虎”式重型坦克和“黑豹”中型坦克的前部装甲,坦克都遭到严重损坏,乘员被内部崩落的装甲碎片击中。因此,ISU-122自行火炮是当时苏军能够在真正战斗距离上,与所有德军坦克作战的重要装备。
前线的ISU-122自行火炮。
为了装备自行火炮,特别研制了A-19S,与拖曳版本的区别是将火炮的瞄准机构都集中到一侧,保留了螺式炮闩,在炮尾配备放置炮弹的托盘,更便于装填手操作,同时增加了电击发装置。1944年下半年,苏联开始批量生产A-19S,并获得了“1931/44型122mm自行火炮型”的编号。除了普通的炮管之外,还使用了整体式炮管。对于垂直和水平瞄准机构进行了改进,进一步提高可靠性并减少旋转时的阻力。俯仰角度-3°~+22°,方向射界±10°。对高度2.5~3米的目标,直瞄射程1000~1200米,对装甲车辆有效射程为2500米,最大射程14300米。战斗射速1.5~2发/分钟,采用整装炮弹,备弹量30发。
ISU-122自行火炮通过出色的表现,证明了自身价值。
1944年4月,ISU-122开始批量生产,第一批的型号配备整体式正面车体装甲。1944年秋,后续生产的ISU-122正面车体装甲采用两款轧制装甲钢板焊接而成,新生产的ISU-122还增加了炮盾的厚度,并采用了容积更大的油箱。1944年10月以后,在右侧舱口还安装了德什卡12.7×108mm高射机枪架。实战表明,在城市作战时这种大口径高射机枪的作用非常大,可以消灭躲藏在废墟内或高层建筑物内的敌方步兵。
自制雪地迷彩的ISU-122。
车体正面和两侧装甲厚90mm,尾部装甲厚60mm,炮盾厚100~120mm。战斗室前部装甲厚90mm,两侧和后部厚60mm,顶部厚30mm,底部厚20mm。战斗全重46吨,配备一台520马力柴油发动机,最高速度37千米/小时,最大行程220千米,车组五人。
柏林战役中的ISU-122自行火炮。
1944年5月以后,以前装备SU-152重型自行火炮的炮兵团开始换装ISU-122,换装完成后,这些重型自行火炮团获得了近卫荣誉称号。二战结束时,苏军共有56个这样的团,每个团配备21辆ISU-152或ISU-122,部分团同时装备了这两种自行火炮。1945年3月,组建了第66近卫重型自行火炮旅,配备65辆ISU-122和3辆SU-76。自行火炮在二战的最后阶段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苏军一线部队也广泛使用了这些新型装备。根据档案,1944年共生产了945辆ISU-122,其中169辆在战斗中损失。
保存至今的ISU-122自行火炮,仍然可以行驶。
与二战初期苏联生产的坦克和自行火炮不同的是,ISU-122性能相当先进并且可靠性非常出色。这主要是因为底盘、发动机和传动机构的问题都在IS-2重型坦克和ISU-152自行火炮上充分暴露,并得到了妥善的解决。ISU-122自行火炮非常适合执行它的作战任务,可以成功摧毁永备工事和敌方重型坦克。在试验场上,ISU-122发射的穿甲弹在2500米距离上击穿了“黑豹”中型坦克的正面装甲。同时,A-19S火炮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射速低,这是因为受到了手动打开的螺式炮闩限制。尽管加入了第五名车组成员,不仅没有解决射速低的问题,还让战斗室更加拥挤。
ISU-122S自行火炮。
1944年8月,苏联开始批量生产ISU-122S自行火炮。配备一门D-25S型122mm加农炮,配备半自动楔式炮闩和炮口制退器。这种火炮是在IS-2重型坦克配备的D-25主炮基础上研制的。
ISU-122S配备了防弹外形更好的炮盾。
D-25S配备了A-19S没有采用的双室型炮口制退器,同时反后坐、炮架等许多设计都有不同。安装了120~150mm厚的新炮盾。沿用了TSh-17瞄准具和周视瞄准镜。车组成员减少到四人,多出的空间不仅可以携带更多炮弹,还让装填手获得了更大的活动空间,嘉盛半自动炮闩让战斗射速提高到3~4发/分钟。有些配合默契的车组,可以达到5发/分钟的射速。ISU-122自行火炮的威力虽然没有超过IS-2重型坦克,但在实战中它的射速更高,这主要是因为自行火炮拥有更宽敞的战斗室,为炮手和装填手提供了更好的工作条件。
乘胜追击的ISU-122S。
ISU-122S具有的高射速对提升反坦克能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不过无法使用ISU-122S的火炮对ISU-122进行改进,因为当时D-25火炮非常紧缺,它还是IS-2重型坦克的主要武器。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苏军积极将ISU-122S——这种强大的反坦克武器投入到实战当中,但是它们并没有通过消灭更多德军坦克的方式来证明自己。这是因为ISU-122S开始量产时,纳粹德国已经日薄西山,很少将坦克投入到反击作战中,主要用于防御苏军的进攻,或者作为反坦克预备队,在伏击中发挥作用。
城市作战中的ISU-122。
ISU-122 / ISU-122S由于炮管很长,在森林地带和城市作战中使用很困难。车体前方伸出长达几米的炮管,在狭窄的街道上很难机动。此外,在下坡时需要非常小心,否则很容易让炮口“吃土”。
陷入泥泞的ISU-122S自行火炮。
ISU-122 / ISU-122S自行火炮的机动性与IS-2重型坦克保持相同水平,在泥泞道路上,往往跟不上T-34中型坦克、SU-85和SU-100坦克歼击车。
越野测试中的ISU-122S自行火炮。
二战中,苏军共接收了1735辆ISU-122(1945年4月下旬前1335辆)和675辆ISU-122S(1945年4月下旬前425辆),这种自行火炮的批量生产在1945年8月结束。战后,ISU-122 / ISU-122S都进行了现代化改装,并一直服役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
本公众号为“hawk26讲武堂”避难所,主号封禁期间保持更新,请大家关注!现阶段本号主要将发布以往主号精华文章,谢谢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