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而东北黑土地是耕地中的“大熊猫”,更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稳压器”和“压舱石”。保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是党中央立足新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
▲ 东北黑土区五大生态区域分布图
东北黑土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四盟,根据地形地貌、水热条件、种植制度、土壤退化问题等因素,将东北黑土区划分为松嫩平原区、三江平原区、辽河平原区、长白山—辽东丘陵区、大小兴安岭沿麓区五大生态区域
黑土地是指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的相关区域范围内具有黑色或者暗黑色腐殖质表土层,性状好、肥力高的耕地,面积约为2.78 亿亩。然而,由于长期高强度利用、保护培育不力,黑土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主要包括水土流失严重,黑土地“变薄”;有机质含量减少,黑土地“变瘦”;高强度耕作,黑土地“变硬”。因此,保护利用好黑土地资源、恢复提升黑土地地力,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东北区高中低等地耕地所占比例分布图
图为2014 年和2019 年两次评价高中低等地耕地所占比例对比图。通过两次评价结果可以看出,高等地和低等地比例增加,中等地比例减少,平均等级由3.88 等提高到3.59 等。虽然从数据上看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仍在提升,但是近年来,该区域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利用强度日益增长,导致黑土“变薄、变瘦、变硬、变酸”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当前,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在基础理论、技术研发、模式集成等方面还存在卡点、堵点、痛点和瓶颈。《中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邓小明 张佳宝等主编.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24. 11)在此背景下,依托“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重点专项,瞄准建设农业强国,围绕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评价、退化阻控、健康保育、区域技术集成及示范等,系统梳理科技创新研究进展和面临问题,谋划未来5~10 年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战略。
《中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战略研究》
邓小明 张佳宝等主编.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24. 11
审图号:GS京(2024)2353号
ISBN 978-7-03-080168-5
全书由农业农村部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会同“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重点专项项目团队共同完成,分为绪论、总体篇和区域篇,共包括13 章。
▲ 战略研究框架图
▋总体篇 通过文献分析与野外实地考察相结合,从黑土地资源与我国粮食安全战略需求,分析国内外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研究的现状与趋势,阐述我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瓶颈和挑战,剖析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黑土地侵蚀退化与阻控、黑土地有机质退化阻控与固碳培肥、黑土地压实板结退化阻控与恢复、黑土地健康土壤培育与发展趋势、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及区域资源生态协同发展等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剖析该领域科技创新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与技术瓶颈,并提出该领域未来科技创新的重点研究方向,为我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找到新的突破点,为未来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提出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议。包括8 章:
第1 章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现状与趋势;
第2 章为黑土地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
第3 章为黑土地侵蚀退化与阻控;
第4 章为黑土地有机质退化阻控与固碳培肥;
第5 章为黑土地压实板结退化阻控与恢复;
第6 章为黑土地健康土壤培育与发展趋势;
第7 章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及区域资源生态协同发展;
第8 章为未来5~10 年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优先发展的考虑。
▋区域篇 综合分析东北黑土区五大生态区域的自然资源禀赋与利用现状,分析各个区域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模式、应用现状及存在的关键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5~10 年该区域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重点研究方向,为落实黑土地保护与利用技术在东北各个区域因地制宜推广应用提出发展规划和政策建议。包括5 章:
第9 章为松嫩平原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第10 章为三江平原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第11 章为辽河平原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第12 章为长白山—辽东丘陵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第13 章为大小兴安岭沿麓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关键技术及应用。
本文摘编自《中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战略研究》(邓小明 张佳宝等主编. 北京 : 科学出版社, 2024. 11)一书“前言”“绪论”,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审图号:GS京(2024)2353号
ISBN 978-7-03-080168-5
责任编辑:李秀伟
全书分为绪论、总体篇和区域篇,共包括13 章。总体篇主要内容包括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现状与趋势、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侵蚀退化与阻控、有机质退化阻控与固碳培肥、压实板结退化阻控与恢复、健康土壤培育与发展趋势、保护与利用及区域资源生态协同发展,未来5~10 年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优先发展的考虑;区域篇主要阐述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关键技术在松嫩平原、三江平原、辽河平原、长白山—辽东丘陵区及大小兴安岭沿麓五大生态区域的应用及其效果。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的理论、技术及应用,可供从事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及一线科技工作者学习参考,也可作为农业、资源环境、生态、地理等学科领域高校师生的参考书目。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带领一群“土壤高级玩家”,一同创作出了本部集科学性、趣味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科普著作——《鲜活的土壤》,以科研者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笔触,向大众讲述了土壤的本质、功能、土壤污染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等人们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
书中不仅涵盖了土壤的形成、分类、功能等基础内容,还深入探讨了土壤与生态环境、人类健康、文明演变进程等方面的紧密联系。用丰富的科研数据与成果揭示了土壤作为农业生产之基、生态系统之本的不可替代作用,更强调了在当前全球环境变化与资源约束加剧的背景下,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乃至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价值。
《土壤盐渍化的诊断、评估、减缓与适应技术指南》由联合国粮农组织 / 国际原子能机构粮食和农业核技术联合中心水土管理和作物营养科专家穆罕默德·扎曼、李恒所著。著者长期致力于改善土壤、水资源与肥料管理的生产实践,为促进国际社会农业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
该书回顾了全球土壤盐渍化的历史和治理成败经验,旨在制定盐度和钠化度的评估技术规程,完善盐渍化土壤的缓解和适应措施,创新和推进核技术和同位素技术等的应用,为可持续地利用盐碱地提供可行性方案。该书具有先进性、指导性和实用性,能够切实解决生物盐碱农业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该书可为进行景观和农田土壤盐渍化评估和诊断,利用核技术和同位素技术制定边际土壤可持续利用战略的技术研究人员、一线管理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康绍忠院士序|《土壤盐渍化的诊断、评估、减缓与适应技术指南》出版发行
张佳宝院士序|《土壤盐渍化的诊断、评估、减缓与适应技术指南》出版发行
Rainer Horn 博士,德国基尔大学教授,世界著名土壤物理学家。现任中-欧土地和土壤合作专家组委员,曾任世界土壤联合会(IUSS)主席,IUSS土壤物理委员会、土壤技术委员会以及第三工作组主席、土壤耕作研究组织主席、德国土壤学会主席等土壤学术组织重要职位。Horn教授在不饱和土壤力学理论创新和应用、土壤物理多尺度过程、土壤力学与水力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并成功应用于指导固废处理、地质工程安全以及电缆地下埋藏等社会经济多方面。发表100余篇期刊论文,数十部土壤学专著以及数百篇技术报告,荣获美国土壤学会、美国农学会会士,罗马尼亚、波兰、德国土壤学会以及国际土壤耕作研究组织等学术团体先后授予Horn教授荣誉会员称号。
该书由赵英博士和张斌博士组织,邀请了诸多从事土壤物理研究的中青年工作者共同翻译。他们花费很大精力把该教材引进国内,可使更多的科研人员系统了解土壤物理学,对推动我国土壤物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邵明安院士序|《土壤物理学精要——过程、功能、结构和力学导论》
《土壤物理学精要——过程、功能、结构和力学导论》出版—赵其国院士序
近期文章推荐
重磅引进:日本生态学会奖励奖、农学进步奖、河合隼雄学艺奖——《大地5亿年:土壤和生命的跃迁史》出版
集思广益,共商土壤科普大计—第15届中国土壤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启动会及2024年世界土壤日科普活动工作交流会顺利举行
精选土壤好书,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土壤家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推文!合作、转载、入群,请加13926117407微信号(或发邮件至14999638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