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土壤日,苏科社携手“土壤高级玩家"力献《鲜活的土壤》

学术   2024-12-05 10:11   广东  

在这个特别的日子——世界土壤日,当全球的目光聚焦于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们满怀激动与敬意,正式揭开一部凝聚了智慧与热情的科普新作的神秘面纱。

《鲜活的土壤》汇聚了在土壤科学领域享有盛誉的朱永官院士及其团队的心血与智慧,他们以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独到的研究视角,将这一看似平凡却又无比关键的自然元素——土壤,赋予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和鲜活感。在世界土壤日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让我们携手共同见证这部力作的问世,聆听这一场关于生命之源、文明之基的深刻对话。

首先,让我们通过推荐语,一窥大佬们对《鲜活的土壤》这部力作的独到评价。这些推荐语不仅是对书籍内容的肯定,更是对土壤科学重要性的一次深刻阐述。


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复旦大学校长 杨玉良


在浩瀚的自然界中,土壤,这个看似平凡却又无比神奇的存在,蕴藏着无数生命的奥秘与力量。

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忠和


从远古时期的刀耕火种,到现代农业的精准管理,土壤见证了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飞跃。

作家 周华诚


守护地球土壤的生机,就是守护文明永续的根基。翻开《鲜活的土壤》,跟院士作者团队一起,为土壤健康加油。  


领略了院士们的推荐语后,是不是对《鲜活的土壤》充满了期待?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院士的自序,深入了解此书的创作初衷。在这篇自序中,朱院士以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分享了他对土壤科学的热爱与执着,以及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与愿景。他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的人了解土壤、关注土壤、保护土壤,共同为地球的未来贡献一份力量。





一切始于土壤,也终于土壤


我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为题作为《鲜活的土壤》一书的序,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而是想来讲述一个性命攸关的故事。

当我们仰望星空,遐想宇宙之深远和神秘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我们脚下这片土壤所孕育的万物生命?当我们举目远眺山川之悠长,领略自然界异彩纷呈的动物和植物的时候,我们是否相信,脚下的土壤正在呵护着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当我们围坐在餐桌前享受一日三餐,品尝美味佳肴的时候,我们是否知道,人类十有八九的食物最终源自我们脚下的土壤?

土壤,从远古开始就和地球一起演化。土壤和生命相伴而行,推动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繁荣和多样,由此,土壤从开始就具备了其自身独特的价值— 地球生命体必不可少的“皮肤”。土壤的形成与发育是极其缓慢的。据统计,每形成 1 厘米的土壤需要成百上千年的时间。土壤的发育过程还记录了地球演化的历史,通过研究地球上不同土壤的性质我们可以反演地球的过去。

正是有了土壤这层“皮肤”,植物才能扎根生长,进行光合作用,从而为地球上各种生命,包括我们人类在内,提供繁衍生息所需要的养料。正因为土壤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提供食物,所以,土壤“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土壤污染了,我们的食物也将由于污染物从土壤向食物链的传递而被污染。倘若我们掠夺性地利用土壤,土壤就会变“瘦”或“生病”。土壤不健康了,植物就无法健康生长,我们就会挨饿或营养不良。

土壤作为地球的“皮肤”,还有数不清的生态环境功能,如涵养水分、净化水质、消纳污染物等。土壤通过维系复杂多样的地下生态系统来支撑整个地球生命系统,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丰富的基因库。

土壤又是地球温度的“调节器”之一。土壤里存储的碳约是大气中的三倍。土壤通过促进植物生长和调控微生物代谢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收集起来并储存在地下,有效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相反,不合理地利用土壤会导致碳的过度排放,对全球变暖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土壤甚至还是人类的“药箱”。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合成和分泌多样的次生代谢产物实现个体间相互作用,包括如何制衡或抑制周围微生物的生长而使自己获得更多的资源。有些次生代谢产物因此可以成为用作治疗人类传染性疾病的抗生素药物。人类对土壤中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只是冰山一角,有待我们去不断挖掘。

土壤,从来就是默默地躺在我们脚下,总是那么低调却是如此博大地铺展于广袤的大地上。

土壤,看起来如此平凡,以至于人们对它习以为常,甚至认为土壤之存在是理所当然的。

只有当我们看到由于不合理的利用导致水土流失,板结硬化,沙化石漠化以及污染而导致寸草不生时,我们才意识到土壤之珍贵,之伟大 !

受土壤生机之启发,讲述土壤与生命的故事,以唤起更多的人来关注土壤,热爱土壤,研究土壤,保护土壤。

这便是创作《鲜活的土壤》之初衷。


朱永官




土壤“高级玩家”



朱永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国际科学理事会会士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

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曾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

2009,2023年两次获得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022年2月,获国际土壤科学联合会李比希奖,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科学家。已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美国科学院院刊等发表学术论文600余篇。

2022年11月8日,凭借作品《食物变迁记》荣获第四届丰子恺散文奖。



陈正

西交利物浦大学健康与环境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新发现》《新京报》等媒体发表科普文章20余篇。人在苏州但用英语教书的大学教师,偶尔的科普作者,持续的土壤研究者。



陈能场

广东省科学院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2013年开始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在《农民日报》《中国科学报》《东方早报》《中国经济报告》《中国改革》等国内知名媒体发表文章100余篇。

微信公众号“土壤观察”“土壤家”“环境与健康观察”主编,广东省第一届科学传播达人,中国科协环境生态领域首席科学传播专家。



杨顺华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从事土壤学研究,担任中国土壤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江苏省土壤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获中国土壤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中国科学院优秀科普图书奖、江苏省优秀科普作家称号。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带领一群“土壤高级玩家”,一同创作出了本部集科学性、趣味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科普著作——《鲜活的土壤》,以科研者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笔触,向大众讲述了土壤的本质、功能、土壤污染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等人们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

书中不仅涵盖了土壤的形成、分类、功能等基础内容,还深入探讨了土壤与生态环境、人类健康、文明演变进程等方面的紧密联系。用丰富的科研数据与成果揭示了土壤作为农业生产之基、生态系统之本的不可替代作用,更强调了在当前全球环境变化与资源约束加剧的背景下,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乃至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价值。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购买本书

《土壤盐渍化的诊断、评估、减缓与适应技术指南》由联合国粮农组织 / 国际原子能机构粮食和农业核技术联合中心水土管理和作物营养科专家穆罕默德·扎曼、李恒所著。著者长期致力于改善土壤、水资源与肥料管理的生产实践,为促进国际社会农业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



该书回顾了全球土壤盐渍化的历史和治理成败经验,旨在制定盐度和钠化度的评估技术规程,完善盐渍化土壤的缓解和适应措施,创新和推进核技术和同位素技术等的应用,为可持续地利用盐碱地提供可行性方案。该书具有先进性、指导性和实用性,能够切实解决生物盐碱农业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该书可为进行景观和农田土壤盐渍化评估和诊断,利用核技术和同位素技术制定边际土壤可持续利用战略的技术研究人员、一线管理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康绍忠院士序|《土壤盐渍化的诊断、评估、减缓与适应技术指南》出版发行


张佳宝院士序|《土壤盐渍化的诊断、评估、减缓与适应技术指南》出版发行


新书推荐 |《土壤盐渍化的诊断、评估、减缓与适应技术指南》出版发行


Rainer Horn 博士,德国基尔大学教授,世界著名土壤物理学家。现任中-欧土地和土壤合作专家组委员,曾任世界土壤联合会(IUSS)主席,IUSS土壤物理委员会、土壤技术委员会以及第三工作组主席、土壤耕作研究组织主席、德国土壤学会主席等土壤学术组织重要职位。Horn教授在不饱和土壤力学理论创新和应用、土壤物理多尺度过程、土壤力学与水力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并成功应用于指导固废处理、地质工程安全以及电缆地下埋藏等社会经济多方面。发表100余篇期刊论文,数十部土壤学专著以及数百篇技术报告,荣获美国土壤学会、美国农学会会士,罗马尼亚、波兰、德国土壤学会以及国际土壤耕作研究组织等学术团体先后授予Horn教授荣誉会员称号。


该书由赵英博士和张斌博士组织,邀请了诸多从事土壤物理研究的中青年工作者共同翻译。他们花费很大精力把该教材引进国内,可使更多的科研人员系统了解土壤物理学,对推动我国土壤物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邵明安院士序|《土壤物理学精要——过程、功能、结构和力学导论》


《土壤物理学精要——过程、功能、结构和力学导论》出版—赵其国院士序


新书 |《土壤物理学精要——过程、功能、结构和力学导论》




陈怀满研究员序——《健康土壤培育与实践指南——健康土壤的生态管理》(原著第四版)出版


《健康土壤培育与实践指南——健康土壤的生态管理》(原著第四版)出版——朱永官院士序


《健康土壤培育与实践指南——健康土壤的生态管理》(原著第四版)出版——张甘霖研究员序

《健康土壤培育与实践指南——健康土壤的生态管理》(原著第四版)出版——张福锁院士序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购买本书(可开发票,请在备注中注明开票信息和邮箱)







近期文章推荐 

优秀!土壤氨基糖、木质素酚、磷脂脂肪酸、酶活、元素、理化性质、有机肥、复混肥等检测指标汇总


欢迎相聚云南大理,探讨土壤退化修复改良与污染防治新技术


借地而生:写给地球人的土壤生命史


重磅引进:日本生态学会奖励奖、农学进步奖、河合隼雄学艺奖——《大地5亿年:土壤和生命的跃迁史》出版


科学施肥与节水农业怎么做?一本书告诉你答案!


【佳文推荐】有机物料还田对白浆土物理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自然通讯》:干旱化和地貌景观变迁促使欧亚大陆古人类扩散


Nat Commun | 新疆生地所曾凡江团队:铁氧化物在全球土壤碳稳定和储量中的重要作用


“共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Nature : 全球荒地与城市交界区域







      




  精选土壤好书,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土壤家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推文!合作、转载、入群,请加13926117407微信号(或发邮件至149996384@qq.com)

             

土壤观察
分享土壤科研成果、传播土壤科普知识、宣传土壤管理政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