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A丨农业农村部环保所保琼莉揭示不同C:N作物秸秆影响水稻土甲烷排放及水稻镉积累的机制

学术   2024-12-13 07:50   广东  

论文ID



原名Application of crop straw with different C/N ratio affects CH4 emission and Cd accumulation in rice (Oryza sativa.L) in Cd polluted paddy soils
译名:施入不同C:N比作物秸秆影响镉污染水稻土甲烷排放及水稻镉积累
期刊: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保琼莉
DOI: https://doi.org/10.1016/j.csag.2024.100036

本文亮点



  • 豌豆秸秆(低C:N)处理中CH4排放量大于水稻秸秆(高C:N)处理

  • 豌豆秸秆处理更有利于产甲烷古菌Methanobacterium uliginosumUncultured- Methanocellales 的生长

  • 秸秆施入通过影响土壤理化性状进一步影响土壤Cd形态转化

  • Cd污染土壤(HP)秸秆施入显著降低根系及地上部Cd含量,但严重抑制了水稻生长

  • Cd污染土壤(LP)中水稻秸秆提高了生物量及产量,但仍具有增加稻米Cd含量的风险

摘要



Return straw to field is a common practice for straw utilization. However, effects of crop straw with different C/N ratio incorporation on the CH4 emission and Cd phytoavailaility inCd-contaminated paddy soils have not been simultanously evaluated. Here, we investigated the impacts of rice straw (RS) and pea straw (PS) incorporation on CH4 emission and rice Cd available in heavily Cd polluted soil (HP) and lightly polluted soil (LP) through a pot experi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RS and P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CH4 emission in the two soils (p < 0.05). CH4 emission in PS treatment were greater than that in RS treatment. PS with lower C/N ratio favored to increase soil DOC and SOM (p < 0.05), and promote dominant methanogens of Methanobacteriumuliginosum and uncultured Methanocellales archeaon growth (p < 0.05), which mainly contributed to higher CH4 emisison.The significant influences of straw application on soil chemical parmeters subsequently affected soil different Cd fractions (p < 0.05). Specifically, straw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water soluble+exchangeable Cd and manganese oxides Cd, bu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other Cd fractions in HP soil (p < 0.05); whereas there were nearly opposite trendancies in LP soil. Thus, roots Cd was mainly determined by soil soluble+changeable Cd in HP soil, while it was more likely affected by other Cd fractions except for the soluble+exchangeable Cd in LP soil, thereby reduced Cd transport from roots to stems in both soils. Greater effects of PS were displayed in inhibiting rice growth and reducing organs Cd than RS in HP soil, while higher efficiency of RS treatment on improving rice growth than that of PS was found in LP soil (p < 0.05).The resultscan provide a basis for scientific straw returning in Cd contaminated paddy field, achieving safe rice production and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
作物秸秆还田是秸秆利用的普遍做法。然而,综合研究不同碳氮比(C:N)作物秸秆施入对Cd污染水稻土甲烷(CH4)排放、土壤Cd形态及水稻Cd吸收积累的影响尚缺乏。通过盆栽试验,我们发现:高C:N的水稻秸秆(RS)和低C:N的豌豆秸秆(PS)均显著增加了Cd污染土壤的CH4排放量,其中PS处理的CH4排放量大于RS处理,其主要原因是PS有利于增加土壤DOC和SOM (p < 0.05),促进优势产甲烷菌Methanobacterium uliginosum和Uncultured Methanocellales 古菌的生长(p < 0.05),进而增加了土壤CH排放。秸秆施入对土壤化学参数如pH、EC及Cd形态等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秸秆施入显著降低了HP土壤中水溶态+交换态Cd和锰氧化物结合态Cd,显著提高了其他形态的Cd含量;而LP土壤中几乎表现出相反的趋势。表明土壤可溶态+可交换态Cd含量的增加是HP土壤水稻根系Cd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而LP土壤的根系Cd更可能受到其他Cd形态的影响。另外,HP土壤秸秆施入显著降低根系及地上部Cd含量,但严重抑制水稻生长;LP土壤秸秆施入促进水稻生长,提高地上部生物量,但仍具有增加稻米Cd含量的风险。研究结果对于镉污染稻田进行科学秸秆还田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材料方法



实验处理及指标测定
实验所用两种不同程度Cd污染的典型水稻土均采自湖南省浏阳市。高污染(HP)和低污染水稻土(LP)Cd含量分别为7.18和0.83mg kg-1。其他土壤理化性质见参考文献(Bao et al., 2021; 2024)。不同C:N的秸秆选择水稻秸秆(RS,高C:N)和豌豆秸秆(PS, 低C:N),总N含量分别为1.66%和0.67%;总C含量分别为40.32%和47.83%;有机质含量分别为25.0%和20.0%。实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HP: Ctrl、RS、PS;LP: Ctrl、RS、PS,每处理3个重复。移苗前约1月将秸秆粉末(1%,w/w)施入至装盆的土壤中并保持淹水。传统杂交水稻种子华润2号进行育苗。选择长势一致的6叶幼苗于2022年5月移栽至盆中,在水稻生长期,每周随机调换培养盆位置,其生育期约130天。
CH4采样及测定:CH4通量采样静态箱法,GC(安捷伦7890A, CA, USA)测定CH4浓度,根据文献计算CH4排放通量(Xu et al., 2016)。

植物样及土壤样品采集与指标测定:收获期采集植物样品,分为根系、茎秆、叶片、穗轴及籽粒,经常规前处理后备生物量及Cd含量等测定。利用不锈钢小刀刮取并收集距离根系1-2 mm的土壤样品作为根际土,‒80 ℃冷冻备微生物测定。采集根区(0-1 cm)土样用于其他指标测定。

土壤理化指标、植物及土壤Cd含量及Cd形态含量测定:以土水比为1:2.5和1:5分别测定土壤pH和EC含量;利用重铬酸钾法测定土壤有机质和可溶性有机碳含量;植物及土壤Cd含量测定同Bao et al.(2024)。不同Cd形态提取参考Krishnamurti and Naidu (2002)。

根际土产甲烷古菌群落多样性分析:Illumina-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产甲烷古菌多样性。用DNA Kit提取土壤微生物DNA,以产甲烷古菌功能基因mcrA引物进行PCR扩增,选择Miseq测序平台(Illumina,San Diego,USA)检测土壤产甲烷古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原始FASTQ文件经过Trimmomatic质量过滤后,由FLASH软件合并。选择相似度为97%,使用UPARSE对OTU进行聚类。采用RDP Classifier算法(https://rdp.cme.msu.edu/)对各mcrA基因序列进行分类分析。
数据统计分析

采用Origin软件Version 8.0进行方差分析检验各处理间差异的显著性。所有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n = 3), 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冗余图分析(RDA)显示细菌群落结构与其他参数之间的关系。Spearman相关热图揭示有机质、土壤和水稻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

主要结果



1.RSPSCd污染土壤CH4排放的影响及产甲烷菌群落的响应
两种秸秆处理均显著增加了不同程度Cd污染土壤的CH4排放,且PS处理中CH4排放量大于RS处理(图1a)。RS和PS均显著增加了土壤有机质(SOM)和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图2c, d),其中PS处理的DOC和SOM增幅大于RS处理,特别是HP土壤,并与CH4排放量显著正相关。PS具有更低的C/N比,适合土壤微生物分解和矿化,从而更大幅度地提高了土壤DOC和SOM含量。

土壤Cd污染显著降低了产甲烷古菌α-多样性(图1b)。NMDS分析显示,两种土壤的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在HP和LP土壤之间、在Ctrl和秸秆施入处理之间以及在RS和PS处理之间均存在明显差异(图c, d)。因此,土壤Cd污染程度、秸秆施入及秸秆类型对产甲烷古菌群落结构均有影响。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Methanobacterium uliginosum和Uncultured-Methanocellales古菌与CH4排放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其对土壤CH4产生具有重要贡献。HP土壤中产甲烷菌群落结构与土壤Cd形态高度相关,RS和PS施入使其相关性减弱,表明HP土壤产甲烷菌群落对重度Cd污染具有较强的耐受性,这可能是HP土壤CH4排放量较高的原因之一。而LP土壤中产甲烷菌群落的响应更多地与土壤理化指标相关,包括DOC、SOM、土壤pH等(图1e)。

1. 不同C:N秸秆施入对Cd污染土壤CH4排放(a)及产甲烷古菌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b-e)

2.RS和PS施入对两种土壤Cd形态和水稻Cd吸收、转运的影响

RS和PS显著降低了HP土壤中水溶性和交换性Cd及锰氧化物结合态Cd,但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其他形态Cd含量,而LP土壤中则几乎相反(图2e, f)。水稻器官Cd与土壤pH、EC、SOC和DOC正相关,而与除残渣态Cd之外的其他形态Cd呈负相关关系(p < 0.05)。

施入RS和PS显著降低了水稻对Cd的吸收及向茎、叶的转运,但促进了LP土壤中茎、叶Cd向穗轴及籽粒的转运,使籽粒Cd含量增加25%(图2j)。土壤pH值是影响金属有效性的主要因素,RS和PS显著提高了两种土壤的pH值(图2a),且土壤有效Cd含量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p < 0.05)。同时,RS和PS均显著抑制了HP土壤水稻生长,但促进了LP土壤中水稻生长(图2g, h),表明不同C:N秸秆施入对水稻生长的效应受土壤Cd污染水平的影响。


图2. 不同C:N秸秆施入对Cd污染土壤pH(a)、电导率(b)、可溶性有机碳(c)、土壤有机碳(d)、不同Cd形态含量(e, f)、水稻生物量(g, h)及各器官Cd含量(i, j)的影响

3.多元回归分析揭示CH4排放通量、根系Cd及籽粒Cd含量的主要决定因素
我们假设CH4总排放量是由Pearson相关分析得到的与CH4排放总量具有显著相关的因子决定。以CH4总排放量为因变量,以这些因素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方程1)。表明Methanobacterium uliginosum和Uncultured-Methanocellales及土壤SOM含量解释了CH4排放通量的60%。

以籽粒Cd为因变量,以与籽粒Cd显著相关的因子为自变量,建立基于籽粒Cd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方程2)。表明95%以上的籽粒Cd是由根系吸收的Cd以及向茎、叶及籽粒的转运决定。

假设根系Cd含量由这些与其具有显著相关性的土壤因子及不同形态Cd含量决定,以根系Cd和这些影响因子分别作为因变量和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方程3),这些变量的变化解释了根系Cd含量变化的98.2%。表明根系中98%的Cd是由土壤化学参数及不同形态Cd含量决定的。

Y(CH4 total flux) = 458.14 + 322.50 × [Methanobacterium uliginosum relative abundance] + 90.56 × [uncultured Methanocellales archeaon relative abundance ] - 64.64 × [OrgM] - 2.49 × [Resi] - 198.11 × [Roots-Cd] + 318 × [Grains-Cd],R2= 0.589** (1)

Y(Grain-Cd) = -0.11 + 0.039 × [Roots-Cd] - 0.0088 × [Stems-Cd] + 0.29 × [Leaves-Cd] + 0.19 × [Rachises-Cd] - 0.016 × [TFs/r], R2 = 0.964*** (2)

Y(Root-Cd) = 1.98 + 0.30 × [soil-pH] - 7.96E-04 × [EC] - 0.36 × [OrgM] + 0.0054 × [DOC] + 0.020 × [WS.E] - 0.082 × [CB] + 0.0034 × [MOB] + 0.044 × [AIOB] - 0.027 × [Resi], R2 = 0.982*** (3)

结论



RS和PS施入显著增加了Cd污染土壤的CH4排放,且PS处理的CH4排放量大于RS处理。相同处理下HP土壤CH4排放量远大于LP土壤。其主要原因是PS有利于增加土壤DOC和SOM (p < 0.05),促进优势产甲烷古菌Methanobacterium uliginosum和Uncultured-Methanocellales的生长(p < 0.05),进而增加了土壤CH4排放。RS和PS显著抑制了HP土壤中水稻的生长,降低了Cd从根到地上部的吸收和转运。在LP土壤中,RS和PS均显著提高了水稻地上部生物量,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则相反;同时,两种秸秆均显著降低了根系Cd及向茎、叶的转运,但增加了籽粒Cd累积。综上所述,秸秆施入显著促进土壤CH4排放,以PS处理及HP土壤更明显。对于HP土壤,秸秆施入显著降低水稻对Cd的吸收及转运,但严重抑制水稻生长;对于LP土壤,秸秆施入显著促进水稻生长,提高了地上部生物量,但仍具有增加稻米Cd含量的风险。因此,在不同Cd污染程度的水稻土中实施秸秆还田措施时,必须综合考虑秸秆类型、土壤污染程度、土壤性质等因素。

作者简介



第一及通讯作者:保琼莉 副研究员

农业农村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重金属生态毒理与污染修复创新团队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与安全利用、污染物在植物-土壤系统的迁移转化特征及微生物互作效应机制。近年来,利用环境科学、土壤学、植物生理学及微生物分子生态学等学科交叉手段,以水稻污染物胁迫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外源褪黑素对污染物胁迫的缓解效应及生理、分子及微生物学作用机制,相关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Environment International、Food Chemistry、Chemosphere及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等环境领域高因子期刊。共发表研究论文40余篇;第一发明人授权发明专利3项;入选天津市生态分区管控领域青年科技人才;担任《Frontiers in Agronomy》、《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Americ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及《三峡生态环境监测》编委及青年编委。担任Critical Review Environ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Chemosphere及Journal of the Soil and Sediment等环境领域知名期刊审稿人。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2950409024000364


引用:

Bao, Q., Shi, J., Liu, Z., et al., 2025. Application of crop straw with different C/N ratio affects CH4 emission and Cd accumulation in rice (Oryza sativa L.) in Cd polluted paddy soils. Climate Smart Agriculture, 2 (1).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永官带领一群“土壤高级玩家”,一同创作出了本部集科学性、趣味性和前瞻性于一体的科普著作——《鲜活的土壤》,以科研者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笔触,向大众讲述了土壤的本质、功能、土壤污染问题以及由此带来的粮食安全问题等人们关心和感兴趣的话题。

书中不仅涵盖了土壤的形成、分类、功能等基础内容,还深入探讨了土壤与生态环境、人类健康、文明演变进程等方面的紧密联系。用丰富的科研数据与成果揭示了土壤作为农业生产之基、生态系统之本的不可替代作用,更强调了在当前全球环境变化与资源约束加剧的背景下,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对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乃至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战略价值。


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购买本书

《土壤盐渍化的诊断、评估、减缓与适应技术指南》由联合国粮农组织 / 国际原子能机构粮食和农业核技术联合中心水土管理和作物营养科专家穆罕默德·扎曼、李恒所著。著者长期致力于改善土壤、水资源与肥料管理的生产实践,为促进国际社会农业积极适应气候变化做出了贡献。



该书回顾了全球土壤盐渍化的历史和治理成败经验,旨在制定盐度和钠化度的评估技术规程,完善盐渍化土壤的缓解和适应措施,创新和推进核技术和同位素技术等的应用,为可持续地利用盐碱地提供可行性方案。该书具有先进性、指导性和实用性,能够切实解决生物盐碱农业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该书可为进行景观和农田土壤盐渍化评估和诊断,利用核技术和同位素技术制定边际土壤可持续利用战略的技术研究人员、一线管理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康绍忠院士序|《土壤盐渍化的诊断、评估、减缓与适应技术指南》出版发行


张佳宝院士序|《土壤盐渍化的诊断、评估、减缓与适应技术指南》出版发行


新书推荐 |《土壤盐渍化的诊断、评估、减缓与适应技术指南》出版发行


Rainer Horn 博士,德国基尔大学教授,世界著名土壤物理学家。现任中-欧土地和土壤合作专家组委员,曾任世界土壤联合会(IUSS)主席,IUSS土壤物理委员会、土壤技术委员会以及第三工作组主席、土壤耕作研究组织主席、德国土壤学会主席等土壤学术组织重要职位。Horn教授在不饱和土壤力学理论创新和应用、土壤物理多尺度过程、土壤力学与水力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并成功应用于指导固废处理、地质工程安全以及电缆地下埋藏等社会经济多方面。发表100余篇期刊论文,数十部土壤学专著以及数百篇技术报告,荣获美国土壤学会、美国农学会会士,罗马尼亚、波兰、德国土壤学会以及国际土壤耕作研究组织等学术团体先后授予Horn教授荣誉会员称号。


该书由赵英博士和张斌博士组织,邀请了诸多从事土壤物理研究的中青年工作者共同翻译。他们花费很大精力把该教材引进国内,可使更多的科研人员系统了解土壤物理学,对推动我国土壤物理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邵明安院士序|《土壤物理学精要——过程、功能、结构和力学导论》


《土壤物理学精要——过程、功能、结构和力学导论》出版—赵其国院士序


新书 |《土壤物理学精要——过程、功能、结构和力学导论》





近期文章推荐 

朱永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鲜活的土壤》序言

世界土壤日,苏科社携手“土壤高级玩家"力献《鲜活的土壤》


【土壤+肥料检测指标汇总】特色指标(残体碳/有机酸/PLFA/氨基糖和抗生素)、基础指标、元素、理化性质、酶活性及重金属等


《鲜活的土壤》:“国之大者”,土也!


借地而生:写给地球人的土壤生命史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会同院士专家完成我国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战略研究报告


CSA | 清华大学地学系俞乐课题组提出耦合地球系统模式的全球农业监测系统(ESM-GAMS)


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战略性土地管理:来自东北黑土区的情景启示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生态种植系统中氮管理和温室气体平衡的优化





      




  精选土壤好书,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请大家将土壤家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这样可以第一时间收到推文!合作、转载、入群,请加13926117407微信号(或发邮件至149996384@qq.com)

             

土壤观察
分享土壤科研成果、传播土壤科普知识、宣传土壤管理政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