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教育,不怕孩子犯错,就怕孩子害怕家长

教育   教育   2024-09-12 06:30   广东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些家长可能会采取打压或吓唬的方式,试图让孩子变得听话。然而,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样的行为会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每一次的打压,不仅仅是对孩子当下行为的控制,更是在孩子心中埋下了怯懦和恐惧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种子会生根发芽,成为孩子面对这个世界时的障碍。



正如教育家约翰·杜威所言:“教育不是准备生活,而是生活本身。”当我们教育孩子时,别忘记,孩子正从我们的态度和行动中学习如何生活,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探索世界,实现自我价值。


如果我们的教育方式让孩子长期处于不安和害怕之中,那么造成的后果可能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重许多。



01

恐惧不只是毁掉亲子关系


威吓、打骂等教育方式,在教育观念传统的家庭里并不少见。


学习成果不理想,孩子可能会被大声责骂:“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做错!”


调皮捣蛋,孩子会被威吓:“再不听话就把你扔出去!” 


这些言行都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尝试努力讨好父母,以免被父母责怪。然而,让孩子怕,实际上是将孩子置于家长自己的对立面



父母本来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但是父母一味强调自己的权威和正确性,总是威吓孩子,用一个警告的眼神,一个暗示的动作,就吓得孩子不敢动作,孩子在父母面前,就会处于一种“惊弓之鸟”的状态,总是感到紧张和害怕,担心自己做错事。


这就意味着孩子无法从亲子关系中得到安全感。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将影响他们的情绪稳定和心理健康。


我们甚至见过不少因为害怕父母的责怪,不敢把疼痛或受伤的事情告诉父母的孩子,直到父母不得不带他到医院检查,才发现端倪。


在知乎上,这类育儿问题长期受到关注:为什么孩子总是不敢告诉家长自己的痛苦?


孩子宁愿独自面对困难,也不愿意向最亲近的人寻求支持。原因就在于孩子处于强烈的不安全感之中。



这种让孩子对家长总是感到害怕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负面后果,这些后果不仅会妨碍孩子当前的成长,还可能对其未来的人生产生长远的影响。


据统计,长期遭受语言冷暴力的孩子,有 70% 以上会出现自卑、敏感等心理问题。长期遭受语言冷暴力的孩子,自信心会受到极大的打击。父母总是批评孩子,贬低孩子,这会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父母可能通过武力镇压让孩子暂时服从,但这只是口服心不服。到了青春期,孩子的逆反心理会愈加强烈,亲子关系会严重失衡。


此时,父母根本管不了孩子,双方都陷入痛苦之中。这不仅让父母感到无奈和伤心,也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正确的引导和关爱,最终导致两败俱伤。



此外,孩子在成年后的事业和人际关系中也可能遇到问题。那些过于害怕父母的孩子,成年后可能会非常在意周围人的评价,因为他们自身的价值感不高,渴望通过他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


这种心态可能会让他们在事业上感到疲惫,一旦得不到认可,就可能感到焦虑、纠结甚至痛苦。在人际关系中,他们可能会为了迎合他人而失去自我,这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02

以下这几种常见的家庭教育方式

哪种更能帮助孩子独立成长


让孩子怕,这种教育方式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在传统的文化观念中,家长往往被视为家庭的权威,孩子则被要求绝对服从。这使得一些家长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自然而然地采用了威吓、责打、辱骂等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威。


另一方面,很多家长确实没有找到更有效的方式来管教孩子。他们认为孩子不骂不打就不会听话,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方式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


其实,教育孩子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归纳为这三类:


01/ 权威型家长 


权威型家长对孩子的控制欲比较高,家长说东,孩子不能往西,孩子要完全服从家长的安排,家长也会严格管理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但是他们很少能够回应孩子的心理需要。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孩子可能在表面上表现得很听话,内心却充满了压抑和不满,而且孩子变得依赖家长的指令,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难以真正独立成长。 



02/ 商量型家长 


商量型家长注重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在做出决策时会充分考虑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他们会与孩子一起讨论问题,共同寻找解决方案。


例如,在选择兴趣班时,商量型家长会询问孩子的兴趣爱好,结合孩子的意愿做出决定。孩子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学会了分析问题、权衡利弊,从而逐渐成长为一个有主见的人。


同时,商量型家长也能够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和理解,从而更加愿意与家长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生活。 


然而,这种教育方式要求孩子已经发展出了一定的自我意识,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对于幼儿来说,存在困难的。



03/ 松弛型家长 


松弛型家长对孩子的管理比较宽松,给予孩子较大的自由空间。他们不会过分干涉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让孩子自由发展。


然而,这种教育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他们对孩子没有太多的要求,不愿意约束孩子,如果孩子缺乏自律能力,可能会变得放纵和任性。



每种教育方式都需要家长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根据自家孩子的个性进行权衡和决断。


但是,总的来说,让孩子只知道怕,并不能够使孩子得到真正的成长,最多让他知道不能做什么,或是做事情之前看大人的脸色,并且在孩子的心里种下怯懦的种子。


我们更提倡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使用商量的办法,让孩子知道不能做什么,也知道可以做什么,让他自己在心里竖起一杆秤。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养成起自信和独立的人格。



03

换成温和的方式教孩子

其实没有那么难



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教育方法,却有一颗为孩子考虑的父母心。我们希望孩子什么都好,却忽略了孩子不可能不犯错。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不敢告诉我们,不知道如何纠正错误,没有自己的主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为基础,才能让孩子发展出独立,懂得遵守规矩,有主见。



 01/  抛开 “大人” 的身份,与孩子平等相处。


把自己也变成孩子。根据孩子的年龄和能力,与他们进行合适的交流和互动。不要说孩子无法理解的话,也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

父母要拥有一颗童心,抛开 “大人” 的身份,与孩子平等相处。当孩子玩游戏时,父母可以一起参与,像孩子一样尽情享受游戏的乐趣。

当孩子遇到挫折或不开心的事情时,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们的感受,给予理解和安慰。

当孩子分享自己在学校的趣事、遇到的困难或者内心的小烦恼时,不要急于打断或者给出自己的意见。耐心听完后,用温和的语气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和支持,比如孩子说今天在学校和同学闹矛盾了,父母可以说:“我能理解你的感受,被同学误会肯定不好受。” 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

不用命令、威胁、责备等负面语气与孩子说话,要用积极、鼓励的语言引导他们。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如果不知道答案,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意见有价值。这样,孩子会更加愿意与父母交流,愿意听家长的话,因为他们知道父母是真正关心和尊重他们的。



 02/ 增加共同活动


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积极参与孩子感兴趣的活动。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引起孩子的兴趣,让他们保持对交流的热情。我们可以谈论一些有趣的新闻、科学知识或者孩子感兴趣的话题。


如果孩子喜欢画画,父母可以一起和孩子参加绘画活动,或者在家一起画画。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孩子可以分享彼此的创意和想法,增加亲子之间的共同点和话题。


比如在绘画过程中,父母可以和孩子交流他想要表达的内容,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兴趣的支持和理解。通过共同活动,亲子关系会更加紧密,孩子也会在互动中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陪伴。


我们还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事物,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一起去公园观察花草树木、去博物馆了解历史文化等,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拓展他的兴趣范围。



 03/ 给予正面反馈


当孩子表现出积极的行为时,父母要及时给予肯定。比如孩子主动帮忙做家务,父母可以说:“你主动帮忙做家务,让家里变得更整洁了。” 这种正面反馈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让他们更愿意继续表现出积极的行为。


同时,父母还可以具体指出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如 “你把桌子擦得很干净,注意到了很多小细节,很用心!” 这样孩子会更加清楚努力方向,也会更加愿意与父母交流互动。




 04/ 尊重孩子独立性


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自由度,让孩子在一定范围内自己做决定。比如让孩子自己选择今天穿什么衣服、安排周末的学习时间等。


当孩子做出决定后,父母要给予信任和支持,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独立性,让他们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同时,父母也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孩子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教育孩子是一场细腻的艺术,需要父母的智慧和耐心。


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教育是引导灵魂的艺术,而非填满容器。” 通过鼓励、理解和支持,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并学会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角色是无可替代的。让我们以爱和智慧,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和尊重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勇敢前行,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


本期图片来源于 深圳·沛狮蒙台梭利托育中心,感谢供图


蒙奶奶
爱孩子的人都在关注我。我是蒙台梭利,大家都叫我蒙奶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