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明白,为什么我可以心安理得用AI写代码,却倔着不用它写文章

文摘   2025-01-31 22:31   山西  

首先标记一下全文背诵标题出处

老家在山西,蓉漂久了,每次过年回去,必感冒。
今年又遭了,除夕早上起来点旺火的时候还不知觉,上午窝到炕上眯了一眼,就感觉不对劲了。头昏眼花,腹胀胃呕。
吃了药,盖了棉被,闷头就睡。
外面烟花炮仗隐隐,我半睡半醒,头昏脑热间,我又脑补出鲁迅的话来:
「邻家的小侄子在院子中嬉戏;街边的小卖铺里一群糙汉在打牌;精神小伙在村儿里随处放炮;我躺在被窝里病得要死。人与人之间的悲欢并不相同,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我真是个天才,我得用笔记下来,不然后面烧昏头,就忘了。” 我心想,身子却不受控制没有行动,又迷糊过去了。
翻来覆去,熬一夜,第二天太阳出来,才睡安稳一会儿。肚子好点了,头还是疼。
但老家冬天的太阳是真的热心,隔着玻璃泼到你身上,就睡不着了:再睡下去,总觉得是在浪费人生大好时光。
于是,我只能睁开眼,躺在被窝,看着房檐框外溢满光的天空,偶尔传来远处近处的爆竹声。这时的心情和昨儿,又不一样了。
我在想什么呢?当时应该是什么都没想,就是看着外面。
房间里火炉微弱的烟味儿进入通过鼻息,进入肺部,又呼出去;任凭光的粒子连续穿过我的眼睛,又去往下个光年;爆竹声进入左耳又从右耳扩散出去。
人有时候会有这种状态,大脑不处理什么东西,它只是任由外面的东西进来,又任由它出去,就是这样。
这种状态持续时间很短,不一会儿,大脑又开始吵吵嚷嚷起来,好像在说我刚才把它忘了,必须得想点儿什么东西。于是我又成了我。
“今天是周几呢?有没有想看的番剧更新呢?”刚想拿手机,一翻身,脑子又惺惺作痛,”罢了,罢了,攒着吧。”
接着,又想到了DeepSeek,最近这个可是出圈了,各种个关于它的新闻层出不穷,一个比一个离谱。
我大概看过它的论文,至于它真的是开源之光,还是用了其它类似蒸馏的手段得到的效果(这是我的第一反应),用校长的一句话来说:
本篇作文,不作武,技术不展开讨论,回到文章重点:
为什么我可以心安理得用AI写代码,却倔着不用它写文章?
反正动弹不得,我就冲着这个问题在想,是啊,这是为什么呢?
我是认为写代码就应该优先考虑使用AI这种工具吗?写代码这个事情就因该是追求生产效率至上吗?
那写文章呢?为什么不考虑优先使用AI呢?这件事情是不应该追求效率优先吗?
要说以前,我确实认为AI写出来的东西没眼看。而眼下,DeepSeek R1却已经颠覆了我的认识,我亲自试过它文学方面的能力。
这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用呢?
难道说,我是有对二者有偏见?人怎么可能没有偏见呢,我肯定是有偏见的,我不是圣人。
以前我嘲笑历史书上那些暴动砸毁珍妮纺纱机的传统纺织工人,前段时间我嘲笑武汉抗议自动驾驶汽车的网约车司机。
眼下,事情落到自己头上的时候,我好像察觉到了一些微妙的东西:
「个体总是容易在历史大背景的洪流中被忽视,好像那条河就是那条河,河自在就是一个个体存在。这条历史的大河就是一个整体的意志,不存在水滴的意志一说。」
我究竟是在抗拒什么呢?难道我其实也是内里带着腐朽味道的?
这点我实在是不愿承认。
我不是不想承认我的缺点,我想我抗拒的也不是AI本身。我可能是在寻求一种分界线,一种作为个体的分界线,和自己一文不值的,寒酸的尊严。
我清楚自己的没有文学方面的造诣,但我知道在我自己的生活,经历中,这是属于我自己的一种分界线。写作和阅读贯穿了我到目前为止的人生。
那如果说,我们什么东西都让AI去做,当我们完全抹平了我们作为人类个体,和AI之间的界限之后,我们个体存在的意义将在何处安放?
就像电影《百鸟朝凤》,唢呐作为一种表达情感的工具,电影中反复强调的“唢呐声”不仅是音乐的旋律,更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宣泄。
老艺人通过唢呐表达自己对生命的领悟和情感,而影片中的高潮之一,就是学徒通过唢呐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与方向。
这是没落的老艺人对现代音乐的对抗吗?对于他们来说,重要的不是现代艺术抢了他们的饭碗,他们也不是为了对抗而对抗。相反,那些是他们活着的精神脊梁,是他们的精气神。
作为个体,我们总有自己存在的意义。或许有时候,我们并不是在和时代的趋势对抗,我们只是在确认自己的意义,哪怕它有时候看起来微不足道。因为虚无是让人无法翻身的地狱。
17年上大学的时候,当我第一次看到李开复写的人工智能的时候,我就觉得未来是人工智能的世界,我兴奋地向朋友说以后的机器人会拥有类人的意识,无人理解。
只是没想到,这个时代来得如此之快。
我毕业不到四年,AI已然发展到了现在工作离不开的东西,尤其是我写程序的时候,没了AI,就像宅男宅女断了网,没了手机。
毫无疑问,AI的时代正在滚滚而来,并且正在以更快的速度推进到人类社会。希望我们在享受AI的时代幸福感时,不要忘了抽空停下来,安静地思考一下,我们作为个体,和群体,和时代的分界线在哪里。
确认一下:
我们自己正在何处。

半夏决明
读书,摄影,随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