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还有手有脚的时候,教唆孩子“流浪猫脏得很,离它远远的”,就别怪孩子以后也这样对生活无法自理的你
文摘
2024-07-01 22:00
四川
前言
下班回小区的时候,在小区门口看到一只大橘猫,悠闲地躺在门口,橘黄色的尾巴朝天晃悠。人们从旁边的人脸识别小门进进出出,倒是没有影响到它的状态。我一直以来都喜欢猫,走过去两三步,又忍不住折回去,蹲下想摸一摸。刚看到我蹲下的时候,它下意识地好像要起身,但我的手先迅速摸到了它的头,它也就继续这样躺着了,还蹭我的手。近看它其实有点脏,黄绒绒的肚子表面能看到一些灰土,白色的鼻头也蹭了土,成了暗黑色,身上的毛摸起来也不是那种滑绒绒的感觉,而是感觉有些粗糙。但它看起来没有这方面的自卑,迎合着我的手磨蹭,喉咙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这时候,我身旁凑过来一个小女孩,扎着头发,背心短裤和拖鞋,一只手里还有一个毛绒玩具的钥匙扣。我转头看了看她,她就大大咧咧地朝我笑,边笑边把手也朝大橘伸过去,小心翼翼地用指尖扒拉大橘的肚皮。好像生怕它跑了,又或者是她很少有机会摸到猫。到目前为止一切都很好,不过美好总是短暂,没过几秒,身后传来一个中年妇女尖酸刻薄的声音:旁边的小女孩儿最先反应,本来接触在大橘肚皮上的右手像是触电了一样缩回去,跟左手一块缩回到胸前,然后朝中年女人干笑。我从经常从小孩子脸上见到这种笑,小孩子们一做出这种表情就意味着他们觉得自己做错事了。而且这种自觉不是孩子自己的认识,是大人通过自己的权利强制孩子的。小女孩儿犹豫了一下,又转过头朝我笑了笑,看起来是有些尴尬的笑,我也回以微笑。然后女孩儿扭捏地站起身,又看了看地上的橘猫,朝中年女人走过去。中年女人穿一件宽松白色T恤,牛仔短裤和一双拖鞋,跟抹了面霜、涂了口红也盖不住的衰老面相显得格格不入,不如说更显老了。她别了女孩儿一眼,又呵斥:“跟你说了多少遍了,那些流浪猫脏得很,非要去摸!”边说,边左握着女孩儿的手腕,右手拍打女孩手心,好像要把刚才接触了橘猫的“脏东西”拍掉。但更像是在用戒尺教训“犯错”的女孩儿。女孩眼睛定定地看向其它地方,心不在焉,避免和女人眼神接触,好像女人拍打的不是她的手一样。这个过程我一直侧脸看着,手没有停下继续挠着橘猫的脖子,女人看向我这边的时候,我才又回过头去。女人走出门之前又朝橘猫的方向,也就是我这边厌恶地瞥了一眼。我不知道她是在朝无辜的橘猫使眼色,还是在朝我使眼色,橘猫能有什么心思呢?大概率是在针对我,好像是我诱导了女孩摸地上的橘猫。这倒是没有什么,我挑一挑眉,继续挠着橘猫。我倒是更同情小女孩一些,同情她遭了这样一个家长,她以后的人生要面对的东西可能会更难。这种做法愚蠢在哪里?
其实这种家长我见过很多了,从小到大,从小时候的村里,到后来上学的县城、市区,都见过,其实对动物和对人是一样的。有的家长会教育自己的孩子,说某某个孩子脏,某某和孩子长得丑,某某和孩子笨,某某个孩子穷,别和他走一块。1 他们没有意识到也不愿意承认:自己是在用自己仅有的权力控制孩子,而不是在教育孩子。2 他们在做一种自相矛盾的、前后不一致的教育,这会给他们自己带来苦果。首先说第一点,我们经常听到一句话“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句话对于父母来说也是通用的。但其实现实中人们很少有一种绝对的权力,在为人父母之前,人们大多是屈服于现实中的其它权力。而当有了孩子之后,人无形之中获得了一种绝对的权力:对孩子的控制权。很多父母意识不到或者不承认的一点是,他们把对孩子的教育抚养潜意识中当成了一种权利。他们不由自主地会向孩子添加自己的偏好、观念,让孩子按照自己的规划去成长和生活。并且常常对自己说“我这都是为了孩子好。”我现在能清楚地说明这一点,是因为我还没有孩子,可能当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时间久了,也便认为我对他们的掌控是为了他们好。难保我以后不会走上这样一条路子,这确实很难,天底下很少有圣人。像我今天碰到的这类家长,他们还年强力壮的时候,有手有脚的时候教育孩子“里流浪猫远点,脏死了!”;他们教育自己的孩子里那些脏的、丑的、笨的、穷的孩子远一些,孩子有什么心思呢?那就听父母的呗,父母也是这样做的。然而,人都有老去的时候,都有失势的时候。当你在台上的时候,你要就要记得,你不可能永远在台上,你要想着如何能安然地下台。这些家长不这样想,他们压根想不到,不去想自己有一天终会老去,变丑,变脏,变穷。这个时候,他们有要求自己的孩子对自己好,孝敬自己。孩子成人了,养成的观念很难改变了,这个时候孩子们像嫌弃小时候的那些穷孩子、丑孩子、脏孩子一样,开始嫌弃曾经这样教育他们的父母。这个时候父母就非常难过,歇斯底里:为什么要这样对你的父母?养了个白眼儿狼、不孝子出来!如何教育孩子成人?
成人实际上是一种人格和品格的形成,而不是说让孩子在某个方面有多高的成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禀赋,禀赋才能让人有所成就,然后在作出成就之前首先要塑造品格。品格塑造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从小模仿而来的,而不是后天通过语言纠正出来的。我们说一个人诚实、善良、正直、孝顺,这不是靠语言说教达成的东西。作为父母,最需要的不是学习那些花里胡哨的文字教育游戏,要让孩子形成期待的人格,唯一且只能做的一件事就是:父母做出模范。你希望孩子诚实,你自己就不能在孩子面前撒谎。你明明在阳台偷偷抽烟了,孩子也看见了,媳妇儿问起的时候,你说你没抽,然后却教育孩子:“你要诚实”;你自己一有空闲的时间就躺在沙发上看手机刷视频,却不让孩子玩手机,还教育他多看书;你自己嫌弃家里的老人把房间搞得臭烘烘,看见他们就捏着鼻子走得远远的,却教育自己的孩子:“以后要孝顺爸爸妈妈”。你为什么要教育?说到底,是你自己缺失这些东西,你缺失诚实、正直、孝顺、学习,才要教育孩子做到这些。如果你自己有这些品质,从小十多年在你身边,还需要你教育吗?问题根本就在于父母自己的言行不一致,孩子自然不会服气。父母自己做不到的,凭什么要求孩子做到。我们通常说言传身教,重在身教,辅以言传。知行合一,正所谓做不到就不是真知道。在这样环境中模仿的孩子在品格上必然不会出现问题。也更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禀赋,即使没有,他至少也成为了和你一样的人。他像你一样诚实、善良、正直、孝顺,你没有什么苦恼的事情。你从一开始就知道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