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经济系统是由“游戏规则”塑造的
文摘
2024-06-12 08:10
四川
人们会如何处理自己手上的稀缺资源,是高效使用还是白白浪费?游戏规则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做出对应的选择,因为“游戏规则会影响激励机制”。凡是以多人协作运作的系统,必然需要有一套规则来告诉参与者如何行动,并且这个规则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即便天底下的司机都是圣人,也得有交通规则,不然人人无脑让路,交通一定是瘫痪的。规则有了之后得稳定,不能一天一个样,如曾国藩所言“今日所说之话,明日勿因小利害而变”,这是带兵的道理,这样的将军会失了威信。上至国家政策,经济体的生产和贸易都是一样的。今天一个政策,明天又变一个政策,参与其中的人就乱了,就不信这个游戏的规则了,协作从何谈起。最糟糕的情况就是人们会试图破坏现在的规则来建立对各自有利的新规则,这就天下大乱了。也正是这个这个规则,让无数参与系统的个体在权衡自己的利益和损失的前提下还能从协作中产生和谐的“意外之果”。作为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看社会运行的时候,产权是我们需要意识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个游戏规则的大头就是产权,“私有产权是市场交换型经济体的根基”。什么是私有产权?所谓私有产权,“指法律以所有权的形式将权利明确分配给具体的个人。”私有产权从法律规则上界定了某个东西是你独有的,其他人无权处置,而只有你自己对它有交换或者买卖的权利。这里的东西不一定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它还可以是一种抽象的东西,比如专利。提到专利,这里我们就明白这个产权的重要性了。因此在经济学的思维来看,“界定清晰、能被有效执行的产权确实能够鼓励人们合理高效地使用已经存在的稀缺资源”。其他人无法轻易拿走或者剥夺你的私有产权,你才有激情去创造、创新属于自己的产权物。并且你还能在经济活动中依靠这些私有产权所有物进行交易和买卖以获得利益。用经济学的思维看待社会运行,第一堂课,就是意识到产权对于个人的重要性以及在游戏规则中的重要性。书中所说的经济理论的偏向性通俗来说就是指经济理论的缺陷和片面性。这个问题我在前面的笔记(《经济学的思维方式》01)中已经提到过了。就是说现代经济学就像物理学、生物学一样,试图用自己立场的理论解释这个社会上所有发生的现象。拿经济学来说,它用以解释社会现象的唯一观点就是: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是都是个人根据对自己的预期利益和成本综合考量做出的行为构成的。用这个理论确实能够解释社会上所有的现象,能解释的现象越多越表明一个理论接近真理的程度,在这一点上,经济学理论似乎对自己非常满意。但真实这样吗?举个例子,在经济学理论看来,一位慈善家选择用自己的财富捐赠给穷人来改善他们的生活不是出于一种人性的光辉和关怀,而是他认为自己得到的别人的尊敬或者给自己内心带来的满足这些利益好比付出的财务成本更有价值。你能说这样的理论是正确的吗?本书的作者也承认了经济学是具有偏向性的,并坦然地说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全没有偏向性的和十全十美的理论。从这个理论拆解开来,具体来说经济学又哪些“偏向性”呢?首先就是“个人的选择”。经济学理论认为所有现象都是人们个人选择造成的“意外之果”,社会上的穷人和失业的人都是个人的自主选择,经济学理论也是在“个人选择”的前提下解释这个社会。其次,经济学理论还强调“个人是经济分析的基础单位”。这个其实还是在第二个层面强调选择,也就是说经济学理论认为只有个人能做出选择,做出选择的基本单位是个人。换句话说,经济学理论不承认个人之外的选择,比如某个学校、某种社团或者某个企业这种集体类型的选择,认为这些选择实际上还是个人的选择,只有集体中的个体才能做出选择。但我们着实不好从经济学专业的角度来评价这个,因为从本质上来说,集体确实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集体的选拆解开来也就是无数个个人的选择。经济学理论认为只有从个体触发才能掌握这个社会运行的本质。就像物理学认为世界是由无数个粒子组成,这里不太好评价这个的对错。另一方面,经济学理论强调行为和目的的一致性。认为行为是由目的驱动的。还是上面慈善家的例子,理论认为慈善家做慈善是衡量了利益和成本之后的行为。这种思维方式的完全将个体的行为视作手段,什么是手段?为了得到利益而采取的行动,但是人所有的行为都是事先又明确的目的的吗?这很明显不正确,比如有的人看到身边有人摔倒会下意识地搀扶。最后,经济学理论具有市场偏向性。什么是市场偏向性?它们倾向于市场这个无形的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市场经济可能更容易理解了。事实证明光靠无形的手,社会经济是无法稳定长期运行的,还需要有形的手去干预。这个问题经济学确实自己是承认了,但是说偏向性的意思是,他们认为绝大多数时候,市场这个无形的手能够处理这个社会的经济运行。本书的作者认为,这些偏向性是客观存在的,因为经济学理论需要透过现象从本质去看这个经济社会。它不从现象去得出结论,对经济学理论来说,过大的面会让人蒙蔽在现象表层,而无法看透事情的本质。因此,它将社会现象拆分到最细粒度的个人的行为。同时为了认识和分析到本质,它假设个体的所有行为都是有目的的。它必须有这个前提和假设,把那些少数的难以确认它行为和目的关系的现象一刀切。从多数情况来看,尤其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我们可以认为在相当多的情况下,个体之间的行为是基于对于利益和成本的考量的。我们只需要意识到这个理论不是绝对正确的,但是我们需要在多数情况下用这个思维去考虑和分析社会经济现象。
![](/static/gotop.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