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创造财富不止物质生产一种办法

文摘   2024-06-13 08:10   四川  
正商品和负商品
正负和好坏一样,是一种相对描述词,因此某种商品是正商品还是负商品,是相对于正在交易的个体而言的。对于个体来说,他觉得某个商品越多越好,经济学理论称之为正商品,反之则为负商品。
特别注意的一点是:正负商品不是个绝对的定义,它是以交易的个体为媒介的。
稀缺商品和免费商品

从经济学理论的定义而言,这里的稀缺和免费之间定义的标准是什么呢?是成本,要付出成本的商品是稀缺的,反之则是免费的。当然这个定义也是一个相对概念,因为本质上是对成本的定义程度,而成本是对于参与社会经济中的每个个体而言的。

严谨一点来说,某个个体获得某商品的成本越高,这个商品对于这个个体来说越稀缺,如果无需付出成本或者说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则说对于这个个体这个商品是免费的。这个成本可以是任何能想到的,比如钱财、健康、时间等等。

免费的商品似乎我们很难找到例子,书本中的例子是对于生活在地表的人来说,空气是免费的商品。这似乎有些不正确,因为空气不符合商品的定义,至少不符合马克思对于商品的定义。所以此书中所说的商品可以广义地理解为人类社会生存所发生的所有存在。

另外一点,由于个体通常是生活在一个大的社会集体,这个集体有着统一的经济价值观念,因此,虽说“稀缺”是相对的,但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稀缺的定义是稳定的,比如黄金,几乎全世界的人都认为它是稀缺的。经济学理论也多是在讨论这些相对稳定的定义。

财富是否等同于物质

这一个小结中,作者首先表示了否定的观点,经济学中定义财富为“只要是人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都是财富”。然后作者介绍了不少例子来进行说明。这个说法其实容易理解,有的人为了钱财出卖生命,有的人为了生命又散尽钱财,生命和钱财对着这些人来说都是财富。

因此作者下了一个结论:财富的增长不等同于物质的增长。这个结论到目前为止,我还能接受。同时警告人们将财富增长和物质增长等同会难以看清这个经济社会的运行逻辑。

我似乎预感到了他接下来要说什么。

贸易创造财富

没错,就是这个标题,但是我提前打个预防针,这句话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确实是正确的,是作者没有确切地说出来,以至于有些人会有很大的误解。

不知道是否有人了解过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在马克思看来这是这种思想正是资本主义内部危机的来源之一:

资本家们认为通过交易就能创造财富。本来商品(W)和金钱(G)的关系式W——G——W,但是资本家要通过贸易和交换创造财富,于是倒反天罡成了G——W——G,这个公式在表达的意图是:
一个商品,经资本家一买一卖就能产生更高的财富,注意这个公式是可以无限套娃的。这样就是为何从前荷兰会发生99朵郁金香被拍出了9万荷兰盾的价格的荒诞事件。9万荷兰盾什么概念,这是当时荷兰两百个普通家庭200年的工作收入!因为以高价买了郁金香的人认为他能转手以更高的价格卖出。
这能说是创造了财富吗?这是我对这小结内容的第一反应。
但我们回到最开始,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区别就在于:经济学只从个体的选择和行为解释经济现象,不评论对错。贸易创造财富在经济学看来根据在这里:

参与交易的人互相合作,是为了抓住机会获得更多他们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双方都想获得更多价值,才产生了交换的动机。

那荷兰郁金香的泡沫来说,经济学是如何解释的:它认为买家用9万荷兰盾买下99朵郁金香的人认为这99多郁金香的价值要超过9万荷兰盾。而卖家则认为它已经不值这个价钱了,他已经从中间的差价赚到了足够满意的财富。交易则达成了。

经济学解释了这个现象,至于这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是对是错,它不关心。在经济学看来,这是交易个体理性的选择行为,买家认为会赚,卖家真的赚了,仅此而已。至于这个接手的买家是是大赚了,还是把裤衩子都赔进去了,它也不关心,它只认为这个交易给双方创造了增加财富的机会。

这个说法的本质在于哪里?本质还是在于个人,经济学字里行间都是在强调个人。这里说的贸易创造价值,所谓的创造价值,还是对个人来说的,而不是对社会整体来说。结合上下问理解,经济学的的最小分析单位是个人,只有个人的选择是形成社会现象的因素。

从这方面理解的话,也就清晰了,对于卖出郁金香的人来说,确实通过贸易交换增加了财富。作者应该将标题换为:贸易为个人创造财富

半夏决明
读书,摄影,随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