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和芒格,跨越时空的人生理念: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文摘   2024-06-16 12:07   四川  

曾国藩

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其实都应该读一读曾国藩。这跟我们的身份和职业没有关系,不论你是个领导还是下属;不论是建筑工人,还是一名办公室白领;不论你是单身贵族还是为人父母。曾国藩的人生智慧都能给我们的内心以滋润。

我后悔自己没有早些去了解曾国藩,因为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一个坏人。中学历史里是这样评价的。从政治层面来讲,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维护了落后的封建王朝的利益。他的学生李鸿章更是签订中日《马关条约》。所有课本中的描述都给我对他不好的印象。

好在人的理念总是会变的,我也不例外,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也不再以好坏和黑白去纯粹地看待这个世界。我现在几乎说不出这个世界上又哪些存在是绝对好的,或者是绝对坏的。因为这个世界本身不是静态不变的,人是复杂的,不是二极管。一个杨桃,你从正面看和从侧面看都是不一样的。

抛开政治和历史进程,曾国藩是一个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他的身上能看到几乎所有中国传统美德的精神的影子,我们不得不学


芒格

再说芒格,说个我个人猜测的观点:不接触投资的人们,可能都不知道芒格这个人。我从小就听说过“股神巴菲特”,但我从来没听过芒格这个人,也可能是我的圈子原因。我从小家庭接受的教育和周围人的观念都是攒钱,不是创业和投资。

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人还是在去年,当时,我一时兴起找了投资方面的书去读。恰好在《更富有、更睿智、更快乐》这本书中,我知道了芒格这个人。除了芒格,这本书中所介绍的所有的顶级投资者,其实都不是我们印象中的那种见利忘义、为了钱不择手段、投机倒把的人。

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忍辞退公司几十年的老员工;他们也能吃苦耐劳,不会铺张浪费;他们聪明睿智,渴求知识,终身学习......我们怎么能说这些人是那些万恶的资本家呢?

芒格是这些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几乎集合了这些人中所有的优点。然而当我第一次知道的时候,他已经去世了。我可能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为一个未曾谋面的人的去世而感到惋惜。

但是他的个人智慧之火依然生生不息,他在大学和股东大会上的讲话被人们整理,他更多地是在像世人传授人生的道理和做人的道德,他希望人们聪明、正义、正直、善良,而不是利欲熏心,吃相难看,“下水道里淘金”。西科和伯克希尔公司以及这些公司的后继人们都会将芒格的人生智慧延续下去。“芒格教会”的信徒们也将延续和更加广泛地传播这种人生智慧。

当我在读曾国藩和芒格的时候,读得次数越多,我越来发现两人在很多人生智慧上的看法和行为出奇得一致!一个是中国旧封建社会的秩序守卫将军,一个是美国资本主义社会投资理念的传授者,如此巨大的偏差,却有共同的人生理念,恰恰证明了:真理不分时代,不分职业,不分国界。这种道理,我们怎么能不去学习呢?

以下总结出自两本书《曾国藩领导力十二讲》和《芒格之道》,有兴趣的读者,我强烈建议阅读原书,读书和碎片化阅读的效果天差地别,你不能指望在公众号或者短视频里面学到多少东西,最多是打开你新的视界,那些号称几分钟学习什么什么理论,都是骗人的。我是不敢说出这样的话,也不屑这样去吸引别人。



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这是曾国藩说的一句话,这句话不难理解,就是当你自己做一件事的时候,要先跳出利害的操纵之外;而当你为被人提建议、出主意的时候则要设身处地地去考虑当事人所处的利害关系。

第二句话更容易理解:就是你给被人提建议的时候,不能说不为当事人的利害考虑,不从当事人的处境去出发。事不关己,在一边侃侃而谈,各种大道理脱口就来。这种做法最令人讨厌,就像最近网上流行的一句梗:“建议得很好,建议你下次被建议了!”,吐槽的就是这种张口就来的人。

比如面对现在就业率下降,工作不好找的情况,有些学者就建议:“把家里空出来的房子拿去租房,开自己的车出去跑出租,可以减少失业率。”这种人就是典型地空口白话。说句不好听的,这种建议就是屁话。

不为当事人的处境考虑,最好就不要去给别人建议。不经他人苦,未劝他人善,很大程度上也是这个道理。如果你觉得自己经常好心办坏事,热脸贴冷屁股,可能要对着这条反思一下,这是不是你自己的问题。

第一句,需要稍微再解释一下。有人的思维方式比较直来直去,他可能会这样说:我做一件事情,不考虑这件事的利害,那我干嘛还要做这件事呢。

从经济学理论来说,个体做出一个选择或者行为,必定是在付出的成本和能获得的利益的综合比对下的结果。说人话:就是一个人做一件事,必定是考虑了其中的利害之后才做出选择的

那为什么曾国藩说“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呢?不妨你仔细品味一下,如果吧这句话翻译为“做事不考虑利害”,然后对比一下,两句话是一个味儿吗?变味道了。

这就是中文的神韵了,你要明白他没有说的言外只意:当我们根据思考利害之后要决定做某件事了,在做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再去时时刻刻考虑这个利害了。如果你在做的过程中,还一直心心念念这其中的利害,多半这件事难以做成。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你不是果断的,你会一直犹豫,畏手畏脚,这是发挥不出你的全力的。

说白了,在做这件事之前,你还是没有吧事前的利害关系拿捏清楚,还是一种模糊的状况。这才导致你在做的过程中,还一直在考虑这个其中的利害。一是担心得不到其中的利,而是害怕其中的害,这种心态如何能做成一件事。

拿曾国藩打安庆来说,曾国藩在打安庆之前就已经考虑了其中的利害,认为安庆是“以上制下”,打下南京的关键。但是这个时候朝廷不懂这个,认为要优先拿回东南的财赋地区,朝廷多次下旨,安庆能打就打,不能打就派兵去打苏州。

这其中的利害是什么呢?如果打下安庆,拿下南京就是手到擒来的事情,南京一失,太平天国也就亡了。其中的害又是什么呢?如果没打下安庆,还违抗了朝廷旨意,自己的仕途可能就毁于一旦了。

这个时候,就是体现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的时候了。事前已经决定了,曾国藩在打安庆的时候就不在考虑这其中的利害了,一心一意只管打下安庆,即便太平天国派兵佯攻武汉,曾国藩都不曾动摇,最后安庆打赢了。太平天国安庆失守,后来,沿长江一路而下,各个城池相继失守。

试想,如果曾国藩在打安庆的时候,还在担心打不赢如何如何,心心念这其中的利害,怎么可能打赢这场战。多数情况下,人们不是心疼利益实现不了,而是不敢承受成本和害处,时时刻刻患得患失,如何做事?

同样的道理,芒格在1988年,西科金融股东会讲话上也有表述。

当时美国的投资机会已经不好找了,不是那个“水桶射鱼”的时代了,意识到这点的人通常不会轻易去投资了。投资人们不投资,那些靠投资过活的行业就开始加大忽悠力度。券商行业的销售员们为了拿到佣金,不择手段,谎话连篇,此外,很多顾问、律师也都捕获真话。

芒格针对这个情况,像在场的股东们说了一句:

所有人的潜意识里都有这样的偏见:给别人提建议时,以为是在为别人考虑,其实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自己用不用理发,别问理发师。从自己的利益出发。”

那些销售员看似很热情,处处为你考虑,让你去投资,购买东西,实际上,他心里盘算的是他自己的利益。你自己要不要理发,你不要去理发店去问理发师的建议。

芒格这里说的更狠,如果说那些给别人建议的人不为当事人考虑,侃侃而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那么那些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考虑给人提建议的人就是损人利己的小人行为了。而这种行为居然是人的一种潜意识偏见。

其实,人的思维天生有很多缺陷,有很多自私自利的因素在里面。芒格多次提到这些天生的思维缺陷,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就是要去弥补这些缺陷,学习就是让自己更完善的一个过程。

总结

任事者当置身利害之外

当你认清做一件事的利害之后,开始做的过程中就不要再去考虑那些利害了,事情做成了,利自然是你的,事情做不成,你必须要承受相对的成本和后果。深陷利害中看不清走向,往往是你想空手套白狼。又想通过股票暴富,又不想被割韭菜,天下哪有这种事。芒格和巴菲特也有看走眼的时候,何况普通人,你有这个想法就是不对的。

建言者当设身利害之中

1 当你为别人提建议的时候,要设身处地地去为当事人考虑,而不是侃侃而谈,大话连篇,不然你就是好心办坏事。

2 当心给你提建议的人,他们有可能是出于自己的利益而给你的建议。涉及你自己的利益的时候,要多听听自己内心的建议,而不是听旁人“好心”给你的“建议”。尤其是那些靠给别人“建议”讨生活的人,他们的“建议”你可要小心了。

由于要说的点比较多,可能会分为几个系列的文章来解读。当然了,如果文章能帮助到你,可以点个关注,打开新视界,不迷路。

半夏决明
读书,摄影,随笔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