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崩盘之前,会有这些兆头

2024-10-02 23:23   广东  

很多人说,日本泡沫经济崩盘的惨痛教训,我们正在重蹈覆辙。

类似的观点最近很常听见,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小日子和我们国家的发展,在某些关键的数据上,看起来颇为相似。

同样是花了40来年,国家经济增长了50来倍,城镇化率超过六成,宏观杠杆率逼近300%。

所以很多人就直接给出结论,说我们会像后来的日本一样,经历“失去的三十年”。

但事实上,我们和日本所经历的,看起来很相似,却很不一样。

1

1980年代末的东京街头,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高楼林立,霓虹闪烁,工资上涨,股票飞升,市场极度繁荣。

很多公司为了抢人,无所不用其极,只要去面试就给一万车马费,面上了还有奢侈品大礼包。人才供不应求的程度,夸张到每年都有几百家公司,因为招不够人而倒闭。

每天晚上,在日本银座一些高级会所附近,随处可见挥舞着万元大钞招揽出租车的乘客,出租车根本不打表就算了,甚至还要搞竞价打车,价高者得。

1988年的周刊文春曾报道过一个看起来很夸张的案例,一位企业中层为了一个五分钟车程就能到的目的地,竟怒砸100万日元打车。

要知道,那可是一个日元汇率空前高涨,购买力空前强盛的时代。但对于当时的一些日本人来说,花100万打个车,也不是完全不可以。例如野村证券,当时给每一个基层员工的交通补贴,是每年三四百万,而给中层干部的,是每年3200万。

是的,你没听错,几千万一个人的交通补贴,而且还有员工曾经领到过1亿的交通补贴。

日本究竟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有钱?让我们暂时先把日历往回翻一翻。

2

1979年,“铁娘子”撒切尔就任英国首相,开始推行被称为“撒切尔主义”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

两年后,里根当选美国总统,他的“里根经济学”,同样也是号召尊重市场,鼓励国民自立。

这意味着,从1930年代大萧条以来流行的凯恩斯主义,即重视政府宏观调控作用的经济思潮开始式微,一个以市场自身调控作用为中心的时代,复活了。

而这种源自英美的自由主义改革,很快就影响了冉冉升起的日本。

从1980年铃木善幸内阁的开始提出,到1982年的中曾根康弘内阁的发扬光大,日本也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国营事业民营化,以及解除各种资本限制的经济改革,并收获了巨大的经济成果。

金融的自由化,让日本企业的融资方式,变得空前低成本和多元化。日本的经济,也由此走进了一段高速增长、极度繁荣的时期。对于许多企业和个人来说,“赚钱”这件事,从来没有变得这么容易过。

3

收入的增长,推动了物欲的膨胀,消费主义横行。到处买买买,成为了日本人的新日常。

1983年,东京市中心的土地价格开始以异常的速度飞涨。在虎之门周边地区,土地交易成交价格屡创新高。很快,类似的现象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到其他地区。

支撑地价高涨的,是大家的期待。人们都深信一件事,那就是随着日本经济的增长,东京将会成为亚洲的金融中心。世界各地的企业,都会蜂拥而至,希望能在东京都拥有一席之地。因此,东京市中心土地的经济价值将必然上升,土地价格也必然随之高涨。

在这种预期之下,人们开始抢购土地。

根据1987年1月政府公布的土地标准价格,东京附近的土地价格,同比前一年大涨超两成。而到了第二年,这个同比涨幅进一步扩大,飙升至近七成。

4

而伴随着土地价格的高涨,股票价格也一路飙升。

日经指数从1983年的8000点左右,涨到了1987年10月的近27000点,短短四年时间,暴涨了两倍以上。而且之后继续高歌猛进,一路爬到了1989年底近40000点的顶峰。

而即便到了这个时候,日本依然有报纸预测,“日经指数马上就会涨到60000点左右。”

也难怪,在最高点的时候,日本企业的市值总额,已经是美国企业的1.5倍,占据了全世界企业市值总额的将近一半。光是一个野村证券,市值就超过了美国所有证券公司的总和。

5

堪称原地起飞的日本经济,把日本的娱乐消遣行业也带飞了。

在日本各地方城市,先是兴起了一股修建高尔夫球场的热潮。全日本的高尔夫球场,从1985年的1400家,短短数年暴增至2400家。

而紧随高尔夫热潮的,是建设度假地和别墅区的热潮,因为钱包鼓鼓的日本人,开始有了到处“探世界”的实力。

在夏威夷和关岛,一到夏天,就到处都挤满了日本游客的身影。从酒店房间到商店景点,日本人几乎无处不在。一些景点和酒店为了服务好这些来自日本的金主,开始聘请大量的日本人当服务员。

跟随着日本人出游的足迹,日本开发商们的触手,也从国内伸向了全世界。从塞班岛到澳洲的黄金海岸,你都能看到日本式买买买和激进扩张的身影。

到最后,买无可买的日本企业们,开始买艺术品了。

1987年,安田保险斥资近60亿日元,买下了梵高的名画《向日葵》。之后,包括毕加索的《皮耶瑞特的婚礼》,雷诺阿的《煎饼磨坊的舞会》等,都被日本公司收入囊中。从1987年开始的五年间,日本从海外购入的艺术品,总额超过1万亿日元。

人们美其名曰是艺术投资,甚至出现了“名画就是挂在墙上的土地”这样的知名说法。也难怪,在当时,你前一秒在银座画廊买下的一副名画,可以在下一秒就加价好几百万,转手就卖给另一家画廊。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赚钱和花钱,就是这么朴实无华又简单。

你随便打开一本1988年日本时尚杂志,上面会充斥着各种个样的欧美奢侈品,告诉你这是所有人都“必备”的时尚单品。各种各样的煽动性文字,宣扬着类似“女生都该用香奈儿包、男生都该用劳力士表”的思想,而且介绍的都是这些高奢品牌的长青款,原因无他,就是为了让这些男女生或者他们的父母,在出国旅行时顺手就能买到。

1987年,英国乐队Swing Out Sister的Breakout火遍日本街头。回头看,这首歌之所以能爆火,或许是因为它的歌词,和当时很多日本人的心情产生了共鸣:

现状绝不会变/就算明天一切都是未知/也不要错过注定的机会/你还在等什么?

许多人都活在狂欢不会结束的泡泡里,没人相信这泡泡会很快被戳破。

6

1989年,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了一则新闻,让许多美国人陷入沉思。

在太平洋另一边的日本首都东京,有一片面积大约一平方英里的土地,名叫“东京帝国广场”。

这片小小的土地,其市场价格已经超过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而加州的面积,是16万平方英里。

而此时日本光是一个东京的地价总和,就已经超越了整个美国全国。

日本人买爆全世界,包括纽约帝国大厦在内,全世界内一个又一个的地标式建筑,都被日本企业拿下,这就是当时的日本。

此时东京已经不再满足于做亚洲的金融中心,而是喊出了口号,要取代美国纽约,成为世界的中心。

也难怪《纽约时报》会发出那个著名的灵魂提问:

“到底是谁打赢了二战?”

但归根结底,事情会变成这样,美国人自身就要负很大一部分责任。

最后,推荐一本书吧。

最近我有个疑问,为什么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个‍顽疾,就是在市场经济取得短暂成功之后,很快就出现了极少数权贵享尽所有好处,而绝大多数人却被排除在外?

关于这个问题,这本《资本的秘密》讲得很透彻。书中还讲到为‍什么近两百年来,引领全球化和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是由英、美、日等十多个国家组成的俱乐部?为什么苏(联)东(欧)国家、第三世界国家都相继失败?

推荐大家读一读,点击下方链接即可购买。👇👇👇

青松参考
关注中国新质生产力崛起。时政、产业经济、科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