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者共情,是公众号第一生命线
在《十点人物志》诞生的2017年,人物深度报道是一个热门的内容方向。彼时,公众号有真实故事计划、One实验室等立足于长篇特稿报道;GQ实验室、时尚先生等着眼于明星包装。在视频领域也呈百花齐放之姿,如姜思达的《透明人》、许知远的《十三邀》都创造了不少爆款和热搜。那是一个所有人对所有人好奇的年代。
脱胎于中国文化类头部账号#十点读书 的#十点人物志 ,也敏锐地察觉到了爆款文章背后的情绪需要。《十点人物志》一开始以名人故事切入,来侧面展示时代情绪。这样的方式足够好看,也足够吸引人,让《十点人物志》获得了第一批原始股粉丝。
但有造神也必有塌房。对大人物的祛魅,成为了接下来几年的惊雷。一次又一次热搜巨响之后,最难恢复的是信任。而许多以出格搏出圈的明星与公众人物,也渐渐回到了安全区,学会了缄口不言。这对于人物报道来说,无疑是开启了至暗时刻。一个受访者不敢说、阅读者不敢信的“无趣”时代到来了。
《十点人物志》编辑部意识到,名人故事除了本身距离读者比较远之外,还有个棘手的问题是,这些大多都是已经完结的故事,并不能和读者实时的情绪变化共情。
显然,这样是不行的。如果一个公众号的文章内容让读者建立不了基本的共情,那文章与公众号就像不被灌溉的花朵一样,会慢慢走向枯萎。《十点人物志》知道,必须做出改变了。
于是在2020-2022年期间,《十点人物志》开始将焦点对准了普通人。通过采访热点事件下的普通人和评论分析使内容具有时效性。同时增加了对普通人平凡生活的关注,讲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努力将每一个故事打造成深度与可读性兼具的作品。
回归生活和平凡,是这个阶段“十点人物志”内容的核心特征,也是至今仍在坚持的底色。
看到人心,才能被人看到
长期价值,好内容经得起时间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