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点人物志:一个与读者交心的内容平台,正在用真诚打动品牌

创业   2024-11-20 14:12   北京  


2024年,距离公众号诞生已经过去了12年。现在,想写出一篇刷爆朋友圈的十万加文章有多难?这是让不少媒体从业者都颇为挠头的问题,毕竟我们已经连刷朋友圈的耐心都快没有了。太多短平快的东西在分散着我们的注意力。而动辄数千字的文章在一众短视频、游戏、综艺、网剧等情绪炸弹的对手面前,就像正经古板的教书先生走上脱口秀开放麦,气质是独特的,胜算是没有的。

但一个叫《十点人物志》的公众号,在这一年却交出了不一样的答卷。他们不仅保持着日更的频率,更创造了近百篇十万加文章。在他们笔下,有在平凡岗位里书写温暖的抖音客服,有逃离北上广回到家乡却更加迷茫的年轻人,有从辍学童工到香港博士一路奋斗的底层女孩。这些文章如同一面镜子,每天折射出不同的人生命题,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动着,思考着,一起成长着。


今天,克劳锐特邀《十点人物志》编辑部,和我们一起聊聊面对时代给公众号抛出的诸多问题,以及他们的作答思路。内容与商业化,月亮与六便士,能否兼得?


让读者共情,是公众号第一生命线


在《十点人物志》诞生的2017年,人物深度报道是一个热门的内容方向。彼时,公众号有真实故事计划、One实验室等立足于长篇特稿报道;GQ实验室、时尚先生等着眼于明星包装。在视频领域也呈百花齐放之姿,如姜思达的《透明人》、许知远的《十三邀》都创造了不少爆款和热搜。那是一个所有人对所有人好奇的年代。


脱胎于中国文化类头部账号#十点读书 的#十点人物志 ,也敏锐地察觉到了爆款文章背后的情绪需要。《十点人物志》一开始以名人故事切入,来侧面展示时代情绪。这样的方式足够好看,也足够吸引人,让《十点人物志》获得了第一批原始股粉丝。


但有造神也必有塌房。对大人物的祛魅,成为了接下来几年的惊雷。一次又一次热搜巨响之后,最难恢复的是信任。而许多以出格搏出圈的明星与公众人物,也渐渐回到了安全区,学会了缄口不言。这对于人物报道来说,无疑是开启了至暗时刻。一个受访者不敢说、阅读者不敢信的无趣时代到来了。


《十点人物志》编辑部意识到,名人故事除了本身距离读者比较远之外,还有个棘手的问题是,这些大多都是已经完结的故事,并不能和读者实时的情绪变化共情。


显然,这样是不行的。如果一个公众号的文章内容让读者建立不了基本的共情,那文章与公众号就像不被灌溉的花朵一样,会慢慢走向枯萎。《十点人物志》知道,必须做出改变了。


于是在2020-2022年期间,《十点人物志》开始将焦点对准了普通人。通过采访热点事件下的普通人和评论分析使内容具有时效性。同时增加了对普通人平凡生活的关注,讲述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努力将每一个故事打造成深度与可读性兼具的作品。


回归生活和平凡,是这个阶段“十点人物志”内容的核心特征,也是至今仍在坚持的底色。


看到人心,才能被人看到


在2022年之后,随着每个人的生活和内心秩序都经历了一次暂停重启,很多人洗掉了焦虑浮躁的时代情绪病,转向内求,探索更真实地面对自己。十点人物志决定将“人”作为内容的核心。


在这个阶段,《十点人物志》推出了许多反响热烈的专题。例如,“向少数人提问”栏目是通过与不同领域的代表人物深入交流,寻找个体力量如何应对复杂世界的答案;“当代青年生活实录”栏目是从年轻群体的视角出发,探索21世纪新新青年的生活态度……



真人、真事、真情感,在小人物里看到时代的大情绪。这就是《十点人物志》全新的创作理念。也正是基于这样平视的视角,许多读者在《十点人物志》的故事里看到了“世另我”。


同时,《十点人物志》趁热打铁,抓住视频号的窗口,开通了《十点人物志》视频号。这一次,他们决定不像古板的教书先生一样守旧了。声情并茂的配音,精彩生动的故事,和独到深刻的升华,当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一个不到3分钟的故事,却足以震撼许多人的心灵。


例如,2024年9月,《十点人物志》视频号发布了一段名为“先生屈膝跪地 够我仰望一生”的视频。讲述了双腿瘫痪的胡雷,靠捡废品资助贫困学生的故事。不到3分钟的视频看哭了无数人。在视频号的对外数据上,转发、点赞、收藏全部突破了10万+,甚至连评论数都达到了惊人的4万多条。据《十点人物志》团队介绍,这一期事实上的播放数已经超过了1800万。这是一个相当令人震撼的数字。



而在惊人的数据表现背后,是《十点人物志》团队做对了许多事。为什么一个短短的3分钟故事能引发所有人的共鸣?答案是两个字,人心。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面向往光明的种子,而《十点人物志》将这个故事所蕴含的向善力量,播种在每个观众心中,快速地生根发芽,汇集成满屏的弹幕——“先生大义”。


任何懂内容的创作者,本质上都是懂得人心。疲惫的人需要慰藉,拼搏的人需要榜样,痛苦的人需要倾听,而《十点人物志》看到了他们的需要。在这里,没有说教,没有号召。如果白日里的奋斗让读者劳累,《十点人物志》就像一个老朋友,坐下来陪人生旅途中的读者一起休憩,一起听一个故事。甚至会在一些栏目里,让读者站出来讲述自己。这些理念打破了创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第四堵墙”,避免了单向的输出,从而与读者建立更深刻的羁绊。


长期价值,好内容经得起时间考验


当然,创作者也需要生存。当我们在探讨创作者的经营发展时,商业化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尤其对于持续输出深度内容的创作者而言,如何平衡内容输出成本和商业收入是一个核心难题。


根据克劳锐《KOL粉丝分析研究报告》显示,精品化内容作为品牌营销的传播载体,能够精准传递价值、触动人心、从而加深品牌印象,建立深厚信任。过去一年间,快速消费内容赛道达人占比缩小,深度内容创作者更受青睐。


《十点人物志》编辑部在接受克劳锐采访时,就介绍了自己与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品牌展开深度合作,通过人格化的内容将商业内容悄无声息地触达粉丝群体的案例。


例如《这群人治好了当代人的电话恐惧症》这篇内容,就从年轻人的“电话恐惧症”入手,展现抖音电商客服的正面形象。当一个客服疲惫地下班回到15平米月租3000的房子,褪去一身疲惫的她能看到一篇用平等视角讲述她们故事的内容,这对于她来说是让心灵平静的一丝慰藉,对于其他读者也是了解客服真实生活的窗口。


评论区有很多读者在剖析“电话恐惧症”之后,对客服人员产生了共情,认可客服的意义与价值。



这样的商业合作案例,避免了简单直接的“吆喝”,又充分挖掘了品牌方的独到价值。可以说是读者、品牌方都乐于看到的经典案例。内容创作者的变现之路,必须能将自身的调性优势在商业合作中放大,而不是伤害自身品格,才能真正走得长远。《十点人物志》在这一点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变现之路。


例如,《十点人物志》的用户画像里,女性读者占七成以上。这一特点在与小米手机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放大。《十点人物志》在妇女节期间以女性视角切入,通过采访拍摄女性群像的摄影师,展现不同领域、不同身份女性角色展现的女性力量。这个过程中,所有的图片全部由小米手机拍摄完成,产品成为了记录真实的工具,到社会情绪里找共鸣成为了一种建立小米品牌与用户深度连接的方式。



借用余华老师的一句话说,树木接受阳光是以树木的方式。内容创作者实现品牌价值也应当以内容创作者本身的方式。这样才会留下无论过多少年回顾,都堪称经典案例的文本。哪怕是阅读到广告内容的读者,也会觉得自己在被内容创作者用心、用诚意对待,而不是敷衍的恰饭乱塞。


据悉,“十点人物志”与腾讯、字节跳动、蔚来、奥迪、剑南春、泸州老窖、海尔家电、阿尔法蛋、农夫山泉等各个领域的品牌都展开了深度合作。通过情感表达与人文关怀展现品牌价值,这样的方式让传统的投放从“我说你听”变成了品牌与用户的“交心之谈”,最终让用户认可品牌的价值观,增强对品牌的归属感。


随着“流量狂欢”的潮水慢慢褪去,品牌的营销环境也在发生改变,越来越多品牌不再执着于铺量的营销打法,而是开始思考如何与用户建立更深度的关系,实现品牌长期价值。这个过程中,生活、深度、精品化的内容优势逐渐凸显出来。


注重社会洞察与情感表达,坚持人文关怀与深度原创内容,在深度与好看之间寻求平衡是《十点人物志》一直在坚持的,这份坚持让他们找到了自己坚定信任的受众,也给他们带来了应对挑战的底气。2024年9月,十点读书矩阵荣获上海国际MCN大会社会责任贡献奖。正如十点读书品牌营销负责人张铭泉接受克劳锐采访时所言:“十点不再只是一家自媒体内容公司,更是一个坚守用户价值的新型内容营销平台。希望用更有温度、有力量的内容陪伴更多用户,与他们共同成长。”

你怎么看待《十点人物志》的发展之路?欢迎大家在评论区讨论~







TopKlout克劳锐
一个集好看和有料于一身的自媒体生态观察号,各种独到观点类文章,各垂类排行榜、行业报告每日推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