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情怀
广西百色|罗荣国
秋日余事渐疏远,唯有月光怀旧情。月光的柔美与纯情不知给人予多少的情感和慰藉,而人们又是常常对明月怀着多少的敬意,顺着月亮升起的地方遥望着诗与远方——伦文叙中秋月下智夺状元妙不可言。广东伦文叙,进京赶考,与湖广名士柳先开并列榜首。主考官请皇帝亲自面试,题名状元。时逢中秋夜,月光满地,清辉一片。皇帝以《明月》为题作诗考他们。柳先开一下写完:"读尽天下九州赋,吟通海内五湖诗。月中丹桂连根拔,不许旁人折半枝。"表示这次殿试自己一定要独占鳌头拿状元。伦文叙随后下笔:"潜心奋志上天台,瞥见嫦娥把桂栽。偶见广寒宫未闭,故将明月抱回来。"皇帝觉得伦诗比柳诗气魄更大、想象更丰富、意境更优美而连连称好,点了伦文叙当状元。而月光下的韶山上屋场则是那样地让我魂不附体。一九九五年我们地委党校党政中青班全体同学赴革命圣地学习,中秋节那天正好赶到韶山。晚饭后,湘潭的同行陪着我。这时,明亮的月光下我清晰地看到了韶山的上屋场。这个上屋场,我最早是在课本上看到的。“一担柴”式的农家建筑,红色的,很鲜艳,好朴实,让我觉得亲切而神秘。我一直在想,这屋子是这样的平淡,这样的常见,可为什么会印到课本上呢,而且这个屋子是谁家的呢?长大后,我当然知道这一切了。在无数的照片上,画册中,电影里,这个上屋场便是一段的特殊岁月。但后来,这个上屋场像是被人间风情遗忘了,无论是书本里还是荧屏上或是……,我都没有看到自己想象中这个上屋场的炊烟。倒是更多的时候,上屋场后面的山上升起了一轮太阳,光芒四射……同行回答了我,上屋场最初也是炊烟袅袅,后来才渐渐消失的。同行说,他至今还常常来到这里一个人回味着上屋场当年那一缕缕飘动的炊烟呢。随着同行的喃喃细语,我心海浮现着一幅远去的乡村图景:晚霞渐渐褪去,月光满天。那位头戴青色瓜皮小帽、模样淳朴、目光精明的农家汉子,掮着犁耙,随着蛙声从田间小路踏着月色回来了;那个健实而勤劳的农家少年,负着沉重的柴禾,赶着牛羊,和小伙伴们从山路上也披着月光回来了;那位衣着整洁、面容慈祥的农妇却站在上屋场的柴坪边朝着月色苍茫的村野不停地张望,而这时上屋场的上空则是一缕缕恬静的炊烟……后来,那个背过柴禾、喜欢思索的少年在银色的月光下告别了上屋场义无反顾地走出了这个山冲。我想,在这个胸怀壮志的农家孩子心里,应该是始终飘荡着月光下上屋场的炊烟吧?也就是因为这个月光下的炊烟,让这个少年下定决心越走越远。于是,上屋场的炊烟便勾勒着信念的星火——“敢叫日月换新天”,然后这星火渐渐地弥漫了山河大地,然后在这个上屋场、在韶山冲、在更广远的地方到处都构成了人间最绚丽的烟火——“看万山红遍,层林浸染”……我还缠绵在上屋场的故事里,一点一点地从上屋场里的那个古式的神龛、那盏桐油灯和那一壁农具上悄然地感受着月光下那一缕远去的炊烟……月光悄然地照亮了江南的这个小庭院。老领导月下给我诉说了一个至今让我难于忘怀的故事。老领导说,几十年前的那个中秋节前后,在战场上拼搏的儿子总放心不下一个人在家的老母亲——快过节了,不知儿子能否回家?正巧,儿子的家书给母亲带来了许多的关怀和温暖。母亲坐在炕头,脸上洋溢着满足而又安详的笑容。信中除了对母亲的问候外还向母亲说了一件事,在一次战斗中,儿子的一位战友被炸断了一只手和一条腿,他恳求母亲能让他的这位战友接来家里长住养伤。母亲想后给儿子的回信说道,母亲老了,家境也不好,实在无力奉养。几天后传来了消息,说是那个手和腿被炸断的战士自杀了。老母亲听到了这个消息,非常内疚,决定去把儿子战友的尸体安葬了。可母亲来到了部队见到了儿子的连长后,才知道那个被炸断手和腿的战士居然就是自己的儿子。连长说也看过母亲回儿子的信,也体谅母亲的心情。母亲哭着不停,一个劲地说着自己错了,应该支持儿子的想法。而连长却说:“大娘,这不是您的错,这是您儿子的错,他不了解您。第一他欺骗了您,他不该用另‘一个战士’代替自己。第二还是他的错,他不该自杀,因为如果您知道是自己的儿子受了伤,即使年纪再大、家境再不好,做母亲的也不会不管自己的孩子” …… 静静的月光下,母亲与儿子见面了,母亲紧紧地抱着儿子的尸体,唱着儿子最爱听的歌,讲着儿子最爱听的故事……那时,正是中秋节的夜晚。到李白故里沐浴着李白的月光是我多年的夙愿。这个风清月朗的时候,我穿过“李白故里”的牌楼拾阶而上。眼前那尊李白雕像,身姿雄伟,神情自若。站在雕像前,我仿佛看到了李白仰天长叹: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导游告诉我,“李白故里”最让人神往的是邀月台和太白楼。邀月台上,只见李白昂首举杯,背后是一轮明月。也许“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正是表达着诗人当时孤独、苦闷和寂寞的心情吧。史书告诉我,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离开故乡,辞亲远游,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人生。然而仕途坎坷,一生穷愁,李白于是借酒消愁,对月抒情,月光便成为他诗歌中最令人注目光点——“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更重要的是,李白早年已与月光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妹妹叫李月圆,女儿叫明月奴,李白一生写了上千首诗歌,有几百首就写了月亮月光。我想,李白的月亮月光应该是寄情之月、浪漫之月和思乡之月。他漂泊一生,在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尽是自己的家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那么脍炙人口。我知道,李白离开家乡没再回来,但尽管脚步走得多远,可家乡的月亮月光常是牵起他无限的的情怀……在太白楼上,月光下远近的美景尽收我的眼底。走上楼的顶层,一尊巨大的雕像映入人眼帘。雕像刻画的是李白水中揽月后骑鲸成仙的场景。传说中李白出生时,母亲梦长庚入怀而生李白,过世时则到江中揽月骑鲸飞升而去。有书记载,晚年的李白因为追随永王李璘获罪流放夜郎,遇赦北归,途中在采石矶饮酒醉酒时恍惚中看到了江面上的月光,也许这时的李白在想起了曾经“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的理想之后随即乘着月光而向着远方逝去……在“李白故里”,李白一个个月亮月光浪漫非凡的故事,让我目瞪口呆,望月感怀,神魂颠倒……月光情怀,千里共婵娟。我喜欢月光,喜欢在月光下徜徉,让静静流淌的月光洒在脸上,明明亮亮。抬头望着天上的明月,始终守望着那一缕情怀。在姣好的月光里,想念亲友,体味古今贤达的幽思,许下美好的心愿,将太平理想和亲情友爱寄予眼前和远方的亲朋……【主编点评】《月光情怀》这篇文章通过多个与月光相关的故事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从伦文叙中秋月下作诗夺状元,展现其才情与气魄;到韶山的上屋场,在月光的映照下回忆起那段特殊岁月,从乡村图景中勾勒出信念的星火;还有战场上儿子与母亲的悲伤故事,在静谧月光下尽显亲情的复杂与深沉。最后在李白故里,沐浴着李白的月光,体会他诗歌中寄情、浪漫、思乡的情愫。作者巧妙地将这些故事串联起来,借助月光抒发了对古今的幽思,表达了对亲友的想念、对太平理想和亲情友爱的寄托,展现出月光带给人的情感慰藉与无尽遐想。(李承骏)
作者简介:罗荣国,男,壮族,右江区人,中共党员。在职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共百色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百色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百色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委员、办公室主任等职。广西作家协会会员,百色市地方志学术委员会委员。
罗荣国先后在《广西日报》《广西工作》《右江日报》《百色文艺》等报刊上发表了800多篇理论文章、工作体会、散文和上百篇的通讯报道文章;著作散文集《漫想枫桥》(作家出版社出版)《水底的阳圩,我永远的乡愁》(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与罗生福先生一起主编《印象百色》、个人主编《魅力百色》(这两书分别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参加由中共百色市委、百色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写的、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百色历史通稿》的编纂领导工作(副主编),个人因此荣获自治区人民政府给予的2016年度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现正在参加《百色公路史》编纂领导工作(副主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