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解读|现存和灭绝的兔耳袋狸基因组,改善了澳大利亚特有的有袋动物的保护工作

学术   2024-10-11 17:23   湖北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英文标题:Extant and extinct bilby genomes combined with Indigenous knowledge improve conservation of a unique Australian marsupial

发表期刊: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影响因子13.9)

发表时间:2024年7月

发表单位:悉尼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


技术路线:


大兔耳袋狸(Ninu,Macrotis lagotis)是一种栖息于沙漠的、有重要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有袋类动物。研究人员生成了大兔耳袋狸的染色体水平基因组(3.66 Gb)和已灭绝的小兔耳袋狸(Yallara,Macrotis leucura)的基因组(3.50 Gb)。研究团队基于大兔耳袋狸基因组进行了种群结构研究,种群历史分析,染色体共线性分析等,并且开发测试了一种基于SNP的种群结构检测工具,为兔耳袋狸当前和未来的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研究背景:


兔耳袋狸,是一种独特的有袋类动物,是袋狸科(Thylacomyidae)中唯一的成员。它们包括现存的大兔耳袋狸(Macrotis lagotis)和已灭绝的小兔耳袋狸(Macrotis leucura)。历史上,大兔耳袋狸分布广泛,涵盖了干旱和温带地区,而小兔耳袋狸则局限于沙漠地区。两种袋狸数量的下降归因于欧洲殖民者引入的野生害虫,尤其是猫(Felis catus)和狐狸(Vulpes vulpes)的捕食。


当前用于了解野生大兔耳袋狸种群状态的方法依赖于由土著护林员进行的足迹和粪便调查,包括对粪便样本使用微卫星基因分型的方法来估算数量。尽管这些调查确定了野生大兔耳袋狸的存在和繁殖,但它们无法提供性别比例、亲缘关系等种群结构信息。因此,需要一种可以提供更多种群结构信息的分析方法。


研究内容:


研究团队使用长读长HiFi数据、短读长Illumina数据和HiC数据相结合的方法生成了大兔耳袋狸参考基因组。组装基因组大小为3.66 Gb,比其他有袋类基因组更大,其中95.6%的序列被挂载到九条染色体和线粒体基因组上。其中染色体1的长度极大,达934 Mb。

研究团队还从1898年收集的一个头骨样本中提取DNA,使用短读长测序(Illumina)数据,用BWA aln算法将短读长测序数据比对到大兔耳袋狸基因组,生成了小兔耳袋狸基因组组装,大小为3.50 Gb(6,329,012个contig;19.74%的间隙;75.2%的完整哺乳动物BUSCO)。


兔耳袋狸与其近缘物种基因组比较


与其他一些有袋动物物种一样,兔耳袋狸的染色体存在多种重排。但兔耳袋狸具有一种独特的性染色体系统XY1Y2,其中X表示雌性染色体,Y1和Y2表示两种不同的雄性染色体。Y1染色体非常小,这与大多数有袋动物物种的Y染色体相似,代表了祖先Y染色体。相比之下,Y2是一个长端着丝粒染色体,具有与兔耳袋狸X染色体的长臂(Xq)相似的大小和形态。通过将雄性基因组的二代测序序列比对到雌性兔耳袋狸参考基因组上,使用读长深度分析,结果显示兔耳袋狸的XY1Y2性染色体系统形成是通过X染色体与末端着丝粒型常染色体的融合产生的,并涉及其他染色体重排和重组事件。


有袋动物染色体共线性分析,揭示了兔耳袋狸XY1Y2染色体系统的结构


研究团队对大兔耳袋狸和小兔耳袋狸的种群历史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大约50万到800万年前,大兔耳袋狸物种经历了一次初始衰退,而小兔耳袋狸物种在30万到400万年前经历了类似的衰退。这些衰退事件与全球地表温度下降前的最后一次冰期相吻合。


对12个重测序的大兔耳袋狸基因组进行的研究发现,不同地区的个体之间存在杂合度和纯合性片段(ROH)的差异。半干旱地区的大兔耳袋狸个体的亲缘系数变化较大,但通常包含较少的短ROH。相反,在温带地区的个体中观察到较多的长ROH。


兔耳袋狸的群体规模历史统计,以及大兔耳袋狸近交繁殖情况和杂合度统计


研究团队在2016年至2021年期间,利用保护区域内的大兔耳袋狸种群作为源种群(source populations),扩展了大兔耳袋狸的人工种群。通过对363个个体的基因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源种群的杂合度较低,而混合种群和后代种群的杂合度较高。大多数种群显示出低于预期的杂合度,表明可能存在近亲繁殖。


研究还发现,源种群中存在的亲缘关系过高的情况,会使得有效种群大小估计的精度下降。因此,为了有效的评估保护措施是否成功,研究团队利用与参考基因组比对的RRS SNPs,开发了由35个常染色体标记和4个性染色体连锁标记组成的MassARRAY面板工具。这种工具可用于粪便样本中DNA的分型,用于对大兔耳袋狸种群进行遗传分析,并评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近亲繁殖和种群健康状况,使得研究人员可以非侵入性地获取种群遗传信息,而无需对动物进行捕捉或干扰。利用该工具进行了一项案例研究,对大兔耳袋狸种群进行了全国范围的调查,以了解其分布和不同种群之间的迁移情况,同时估计种群数量。


野生种群和源种群的取样位置和观察到的不同种群的杂合度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获取文献链接








往期精彩:


文献解读|首个反刍动物绵羊T2T参考基因组发布

IF=150+ | 贝纳基因王牌产品T2T基因组项目文章合集

文章解读|异源多倍体阿拉比卡咖啡的基因组和群体基因组揭示了现代咖啡品种的多样化历史

ONT测序质量值重大突破 | 中位值达Q28(准确性达到99.84%)

项目文章|青岛百合首个完整线粒体基因组揭示了其独特的多染色体结构

Nature正刊!十二倍体甘蔗基因组发布!

国自然热点|图形泛基因组构建方法

国自然热点|动植物泛基因组研究思路

国自然热点|泛基因组研究基础篇

NG高分文献解读|狗尾草属泛基因组的详细解析

NG详解|泛基因组分析为深入了解柑橘进化和果实柠檬酸积累的关键基因提供线索




武汉贝纳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贝纳基因")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武汉高农生物园,是一家专注于Nanopore测序、二代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核心团队拥有多年高通量测序、Nanopore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经验,在Nature和Science系列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博士、硕士学历员工占企业员工总数的72%。拥有自主测序平台(国内首批引进Nanopore PromethION平台)和专业的生物信息分析团队。


贝纳基因使用Nanopore平台完成全球第一个大型复杂植物基因组(菊花基因组)的组装和后续分析工作。提出并推动千种本草基因组计划,并构建药用植物基因组数据库,推动药材研究的发展。


贝纳基因使用Nanopore平台完成数千份细菌基因组、宏基因组测序和数据分析;完成数千份全长转录组和Direct转录组测序及分析。提出并推动基于Nanopore测序的万种微生物基因组完成图计划和十万人的Nanopore宏基因组研究计划。


贝纳基因开发了基于Nanopore平台的微生物检测体系,自主开发的数据库涵盖现已正式发表的所有微生物基因组,大型测序仪单机一次运行可以产生7.2T数据,小型便携式测序系统可用于临床检测和野外作业。


服务类型



网站:www.benagen.com
地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大道888号高农生物园总部B区12C栋
电话:027-62435310 
手机:15337161420
邮箱:service@benagen.com

贝纳课堂-Nanopore交流QQ群:992789813(本群已满)

贝纳课堂-Nanopore交流QQ群2:923119248

生物信息交流QQ群:198746977

客服QQ:3277498363


贝纳基因
贝纳基因拥有Nanopore测序平台,专业提供基因组、转录组、宏基因组、重测序、蛋白组和代谢组等服务。贝纳基因愿景是“多场景测序应用方案引领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