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 | ONT宏基因组三连发!

学术   2024-09-20 16:55   湖北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科学研究中心邓晔研究员团队运用Nanopore宏基因组技术,先后在《Nature Communications》、《Microbiome》上发表三篇高水平学术文章。




英文标题:Metabolic interdependencies in thermophilic communities are revealed using co-occurrence and complementarity networks

中文题目:利用共现与代谢互补网络揭示嗜热菌群的代谢依赖

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发表时间:2024年9月

作者及单位:彭玺(第一作者),邓晔(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贝纳基因协助文章完成Nanopore宏基因组测序工作。


微生物群落展现出基于代谢依赖性的复杂相互作用。为了阐明这些依赖性,本文出了一种利用随机矩阵理论模型(RMT)对宏基因组组装基因组(MAGs)构建共生和代谢互补网络的工作流程。将这种方法应用于温度梯度的热泉中,揭示了高温胁迫与代谢互补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揭示了随着温度升高,代谢相互作用的频率增加。氨基酸、辅酶A衍生物和糖类作为关键的潜在可交换代谢物为微生物的协同作用奠定了物质基础。在这些协同作用中,偏利(commensalistic)相互作用占比远大于互利(mutualistic)。代谢交换在系统发育距离较远的物种之间最为普遍,尤其是古菌-细菌合作,作为对恶劣环境的关键适应。此外,还发现基础代谢物交换与基因组大小差异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这可能代表着精简基因组与代谢更丰富的伙伴合作的一种典型方式。这一现象也在另一个具有温度梯度样品的堆肥实验结果中得到证实。该方法为解读微生物相互作用背后的代谢互补机制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研究发现表明高温胁迫影响了嗜热菌的合作策略,使得它们从基因组层面上改变了各自的功能潜力。



英文标题:Unveiling the deterministic dynamics of microbial meta-metabolism: a multi-omics investigation of anaerobic biodegradation

中文题目:揭示微生物宏代谢的确定性动态规律:一项对厌氧生物降解的多组学研究

期刊:Microbiome

发表时间:2024年9月

作者及单位:杨兴盛(第一作者),邓晔(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贝纳基因协助文章完成Nanopore宏基因组测序工作。


微生物厌氧代谢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驱动力,然而,人们对其中微生物与有机代谢物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仍知之甚少。利用宏基因组和代谢组方法,我们在为期96天的厌氧生物反应器实验中揭示了微生物代谢的原理。我们发现在代谢物的周转和组装过程中,同质选择占主导地位,在代谢物的组成和组装过程中,微生物和代谢物之间始终保持动态协调。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推动了代谢物的确定性周转。此外,由于含N有机物生物转化的热力学更有利,微生物进行了从含N到含S化合物的顺序降解。这表明群落生物转化热力学是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的关键调节因素,在群落水平上影响着代谢策略的转变。此外,微生物与代谢物的共现网络是围绕以甲烷生成为中心的微生物代谢功能而构建的,微生物聚集了具有不同分子特征的分子,并根据其代谢能力进行了模块化。这种代谢互补和物质交换进一步突出了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合作性质。所有结果被总结为了微生物厌氧降解的三个关键规则。



英文标题:Phylogenetic diversity of functional genes in deep-sea cold seeps: a novel perspective on metagenomics

中文标题:深海冷泉功能基因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宏基因组学的新视角

期刊:Microbiome

发表时间:2023年12月

作者及单位:王丹蕊(第一作者),邓晔(通讯作者),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贝纳基因协助文章完成Nanopore宏基因组测序工作。


该研究开发了REMIRGE流程,从宏基因组测序reads中重建全长功能基因,并充分探索了冷泉沉积物中关键基因的系统发育多样性。研究发现参与甲烷、硫和氮循环的功能基因的丰度和多样性在非冷泉点和5个冷泉点存在差异,且在海马冷泉的CS位点在不同深度上存在功能类群的分异,还发现相关基因的特定基因序列簇之间存在正相关,表明耦合发生在特定功能类群之间。



参考文献:

1. Peng, X., Wang, S., Wang, M. et al. Metabolic interdependencies in thermophilic communities are revealed using co-occurrence and complementarity networks. Nat Commun 15, 8166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2532-x

2. Yang, X., Feng, K., Wang, S. et al. Unveiling the deterministic dynamics of microbial meta-metabolism: a multi-omics investigation of anaerobic biodegradation. Microbiome 12, 166 (2024). https://doi.org/10.1186/s40168-024-01890-1

3. Wang, D., Li, J., Su, L. et al. Phylogenetic diversity of functional genes in deep-sea cold seeps: a novel perspective on metagenomics. Microbiome 11, 276 (2023). https://doi.org/10.1186/s40168-023-01723-7











往期精彩:

贝纳基因ONT超精度测序SAR Q20系列产品——SAR20 全长lncRNA测序

贝纳基因ONT超精度测序SAR Q20系列产品——SAR20 全长定量转录组

贝纳基因ONT超精度测序SAR Q20系列产品——SAR20 Direct RNA 测序

项目文章|黑鹰茶渥堆发酵工艺优化及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NC解读|metaHi-C新突破—首次揭示土壤中噬菌体-宿主互作

文献解读|metaHi-C揭示肠道细菌的三维基因组折叠与前噬菌体激活机制

宏基因组专题文献分享——环境相关(一)

文献解读|炎症性肠病的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的多组学整合分析

文献解读|大熊猫独特的肠道微生物群参与蛋白质代谢,有助于其对竹子的饮食适应

文献解读|水稻受体激酶FLR7调控其耐涝机制

项目文章|粗细菌素对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抑菌活性及作用模式



武汉贝纳科技有限公司(下称"贝纳基因")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武汉高农生物园,是一家专注于Nanopore测序、二代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核心团队拥有多年高通量测序、Nanopore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经验,在Nature和Science系列杂志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博士、硕士学历员工占企业员工总数的72%。拥有自主测序平台(国内首批引进Nanopore PromethION平台)和专业的生物信息分析团队。


贝纳基因使用Nanopore平台完成全球第一个大型复杂植物基因组(菊花基因组)的组装和后续分析工作。提出并推动千种本草基因组计划,并构建药用植物基因组数据库,推动药材研究的发展。


贝纳基因使用Nanopore平台完成数千份细菌基因组、宏基因组测序和数据分析;完成数千份全长转录组和Direct转录组测序及分析。提出并推动基于Nanopore测序的万种微生物基因组完成图计划和十万人的Nanopore宏基因组研究计划。


贝纳基因开发了基于Nanopore平台的微生物检测体系,自主开发的数据库涵盖现已正式发表的所有微生物基因组,大型测序仪单机一次运行可以产生7.2T数据,小型便携式测序系统可用于临床检测和野外作业。


服务类型



网站:www.benagen.com
地址: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高新大道888号高农生物园总部B区12C栋
电话:027-62435310 
手机:15337161420
邮箱:service@benagen.com

贝纳课堂-Nanopore交流QQ群:992789813(本群已满)

贝纳课堂-Nanopore交流QQ群2:923119248

生物信息交流QQ群:198746977

客服QQ:3277498363


贝纳基因
贝纳基因拥有Nanopore测序平台,专业提供基因组、转录组、宏基因组、重测序、蛋白组和代谢组等服务。贝纳基因愿景是“多场景测序应用方案引领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