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文史系列
威远的早期文史,犹如淡淡的一抹烟云,飘散在茫茫的时空中,希望更多的人行动起来,保护威远先民们为我们留下的为数不多的文化遗产。
陈廷德,男,属马,网名马大哥。上山下乡前,曾当过工人。1982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兽医学士。威远县政协文史研究员。作者潜心对飘散在茫茫时空中的威远早期文史进行了一些搜集、整理、研究,整理结集成《威远文史杂俎》、《威远文史抹烟》、《威远文史风微》三书,阐述了一孔之见,供爱好者、研究者参考。
威远河白龙池记忆
编者按
关于白龙池,关于葫芦口,尤其是近两年来关注的人越来越多,我们也先后发了一些其他老师写的文章(详见文末链接),这篇是陈廷德老师在上篇《白龙河与山王殿》的基础上进行的补充和完善,从史料价值方面来进行的一些考证。
沱江一级支流釜溪河,其上游正源是威远河。
威远河古称独孤水,其水系源流在北宋《太平寰宇记》中已有记载。
威远河流经穹窿低山地貌区,两岸高山,峡谷幽深,有泉眼深潭,今名白龙池,位于威远县山王镇白龙村。
威远河白龙池,古称龙龛。南宋《舆地纪胜》在荣州景物条目下记载:“婆日市,古城在(威远)县西北五十五里。《旧经》云:唐武后朝(690-705)置,以煎炼硫磺。一场在县东北三十里一溪侧,有山极高,下有穴名龙龛,出水如乳色,每春月浮污泥,俗呼为龙转,及夏方洁。引龛水堤之,使本与溪混就,採山茆(茅)覆水面,数宿硫磺即散凝其上。乃聚镕之山,五里外茆则不住硫磺。旁有艾壩,力倍常艾。旧大雪环山五里余不积,其异如此溪有鱼,俗呼为硫磺鱼。”
笔者曾撰文认为:“‘有山极高’这一山,就是今人所见的芦高山”(见《白龙池与山王殿》)
细读史料,与上句‘一场在县东北三十里一溪侧’联系起来,笔者今认为:“‘有山极高’这一山,应指山王镇场所在之山,‘下有穴名龙龛’即是今人所知的白龙池”,这样解读更为准确,并且与白龙池的地理位置相符。
1979年,在威远河葫芦峡谷葫芦口,高71米的葫芦口水库大坝拔地而起,从葫芦口水库坝基海拔340米看,参考芦高山峰顶海拔,到白龙池岸边,垂直落差已近500米。
高峡平湖,古老的白龙池(龙龛),今已淹没于水库水面之下数十米深的河谷谷底。
威远河白龙池旁,古有祭祀龙神的神庙,古名“龙潭神祠”。据清《宋会要辑稿•礼•二十》记载:“荣州威远县龙潭神祠,崇宁二年(1103)十一月赐额「惠泽」”。
近几年,受天干降雨、地表径流多寡等综合因素影响,葫芦口水库蓄水减少,库容水位下降,而位于白龙池边的古庙宇遗址亦露出水面,从遗址留存的清代碑石文字可知,其古刹名为“白龙庵”。
笔者据此推测认为:白龙庵古刹,是供奉祭祀龙神的庙宇,亦即是宋徽宗于九百多年前赐庙额“惠泽”的威远县龙潭神祠。
2024年3月1日
编者注:关于白龙庵,据”冷眼观相“视频号记录,从现有碑文显示:白龙寺原为白龙庵,是王氏家庙,由从广西移民威远的王恒钦倡修,并召僧人入驻,后逐渐扩大规模。
故,白龙寺与龙潭神祠是否为同一址,还是待解之谜。
部分图片源自:冷眼观相、柒柒在威远,特此致谢!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友、合作商家、网络,不代表“最威远”观点,请自行甄别。
不要个人私存起,放到朋友圈子里,让更多人看斗!
最威远微信公众号已开通原创保护及赞赏功能,特向所有徒步、文学、摄影、美术、书法爱好者征集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可由粉丝打赏。赞赏收入的70%支付作者。
投稿邮箱:2470799330@qq.com
随时期待你的来稿,让我们一起来为威远的发展助力!
最威远QQ交流群:128246415
报料邮箱:2470799330@qq.com
本期编辑:小远
更多精彩内容:
加小编微信拉你进威远人自己的群
最威远,威远人自己的微信公众号